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力

作品数:1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心理
  • 5篇焦虑
  • 4篇教育
  • 3篇心理焦虑
  • 2篇大学课程
  • 2篇知识者
  • 2篇知识者形象
  • 2篇文化
  • 2篇课程
  • 2篇个案
  • 2篇HUD
  • 1篇大学合作
  • 1篇大学教育
  • 1篇代文
  • 1篇电影
  • 1篇电影管理
  • 1篇电影管理体制
  • 1篇多样性
  • 1篇心理表现
  • 1篇心理解读

机构

  • 15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哈德斯菲尔德...

作者

  • 15篇丁力
  • 2篇庄艳
  • 1篇陈津津
  • 1篇胡海琼

传媒

  • 7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肇庆学院学报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的主观动因再探
2016年
关于毛泽东批判电影《武训传》的主观动因,近年来学者多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确立的角度分析,但如果把研究视角转向其他方面,相关史料表明,其实还有更为多面和复杂的原因。这主要包括:建构严格规范的电影管理体制、塑造新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强化"人民文艺"价值取向。揭示上述三个动因,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毛泽东发动的这场批判运动。
丁力周逢梅
关键词:毛泽东《武训传》电影管理体制国家形象人民文艺
革命知识者形象“焦虑”心理的初探
2005年
现代小说中革命知识者形象凸显出严重的“焦虑”心理,本文分析认为,这种现象与现代知识者对个人的极端漠视和对集体的极端推崇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对革命进行“圣洁化”处理的过程里,知识者个人真实的自我遭到讨伐和掩饰。而对真实自我不切实际的片面的压抑和贬损,其结果只能导致人格的分裂和心理的不安。
丁力
关键词:中国现代小说焦虑
谁在国际教育中学习成长——“知识殖民主义”抑或跨文化交流
2013年
在国际教育中,如何促进教师创造性地理解教和学是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全球化鼓励学生流动,导致许多国家的大量学生求学海外。由此,使用第二语言以及在不同学术文化环境下学习所带来的挑战,迫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评估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一个有丰富国际教学经验的英国大学教师团队的调查和访谈,展示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适应中国的学生学习英国课程,找寻他们在创造具有包容性的教与学的环境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如何发展教师互动和专业认同的情况。
琳.赫尔安.哈瑞斯丁力庄艳陈津津
关键词:国际教育跨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
英国大学课程考核模式分析及其启示——以HUD大学教育专业课程为个案被引量:18
2010年
本文以英国HUD大学为个案对英国大学文科考试模式展开分析,指出其具有考核与教学同步进行、实施连续的考核、考核突出能力考察、考核方法多样并以论文(报告)为主等特点,同时认为,这些特点可以引发对目前中国大学考核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丁力
关键词:大学课程
意图·人物·叙述:战争中人性泯灭与人性守护的三度空间——评熊育群长篇小说《己卯年雨雪》
2016年
熊育群小说《己卯年雨雪》突破既往抗战叙事的思维定式和叙述模式,站在人性、人类的高度,把战争中的双方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围绕祝奕典一家中国乡民如何对待一个被俘虏的日本女子千鹤子的叙事线索,突出表现了中国乡民善待生命守护人性的善良淳朴,反衬出日本军队屠杀平民滥杀无辜的人性泯灭;而日本女子千鹤子对战争的人性反思也发人深思。
丁力周逢梅
关键词:战争人性
试析英国大学课程设计的特点——以HUD大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为个案被引量:3
2009年
以英国HUD大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为个案,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班级规模、课程考核等几个层面,对其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进而指出其课程设计实际是"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产物,期望可以对我国高校的课程设计的改革产生借鉴意义。
丁力庄艳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育理念
现代知识者形象的“个体生命意义焦虑”
2005年
在人的生命意义现代发现的时代语境下,现代三十多年小说中出现了一批以探索个人生命意义(“创造我的价值观”即“个体生命意义”)的知识者形象,他们与那些为“集体”的而非“个人”的启蒙知识者形象、革命知识者形象形成明显对比,但是迹象表明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显豁的焦虑心理。究其文化层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属于社会转型时代的“边际人”,一方面是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
丁力
关键词:心理焦虑
在“追求快乐”与“正经女人”之间的灵魂挣扎——莎菲女士人格分裂心理解读被引量:5
2004年
"现代女性"莎菲的吊诡在于她是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过渡人"。她内心"威严指令"(做"正经女人")对她"本我"冲动(要"追求快乐")的压抑,驱使她的"人格面具"通货膨胀,导致了她的人格分裂。莎菲形象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她昭示出:社会转型期觉醒青年遭遇的最大"仇敌"或痛苦"就是自己"。
丁力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人格面具
中外合作办学调研报告——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英国Huddersfield大学合作为例被引量:5
2008年
该调研报告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与英国Hud大学合作的"教育发展学士培养项目"为例,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共同探讨。探讨的内容包括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制度、培养过程、评价原则、办学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丁力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
现代知识者形象的心理焦虑初探
2005年
从“焦虑”、“心理症”等心理学术语入手,揭示作者的阅读发现:现代知识者形象普遍表现出一种焦虑心理,笔者将之命名为“集体性焦虑”。论文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认为社会的文化转型是导致知识者形象心理发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丁力
关键词:知识分子焦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