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业青
- 作品数:62 被引量:26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0.35 mg,肌内注射隔日1次,同时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一次;对照组30例,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一次。治疗第6,12周后观察疗效及评分。结果:治疗6,12周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78%、80.00%;对照组分别为20.00%、5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有较好疗效。
- 杨艳周欣罗育武龚业青丘小珊张三泉黄振明刘玉梅朱慧兰
-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卡介菌多糖核酸西替利嗪
- CD20嵌合抗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的实验研究
- 2012年
- 目的构建CD20嵌合抗体,检测其活性并纯化该嵌合抗体。方法从杂交瘤细胞株中分别扩增抗鼠CD20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基因的可变区,并与人的轻链和重链恒定区连接,分别克隆到pTY5真核表达载体,然后共转染293E细胞,通过RT-PCR检测mRNA的转录,夹心ELISA检测抗体表达量,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嵌合抗体的结合特异性。结果正确扩增得到抗CD20人鼠嵌合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基因片段并成功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TY5-CD20H和pTY5-CD20L,在293E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RT-PCR显示抗体基因在细胞中进行了成功的转录,ELISA测定抗体表达量在15~24 ng/mL之间,流式检测结果证实细胞上清分泌的抗CD20嵌合抗体可与NS-1细胞株结合,并通过protein A柱亲和层析获取高纯度的抗CD20嵌合抗体。结论成功构建表达抗CD20嵌合抗体的载体,且表达的抗体具有结合活性,为下一步研究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打下基础。
- 梁碧华李润祥马少吟龚业青李薇毕超朱慧兰
- 关键词:CD20嵌合抗体慢性荨麻疹自身免疫疾病
- 1999~2007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1999~2007年间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取皮屑行10%KOH涂片进行真菌直接镜检。结果2002年后就诊人数及构成明显增加,近9a发病种类和构成没有明显变化。各种浅部真菌病中发病检出率占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34.3%)、手足癣(32.6%)、股癣(12.4%)。镜检阳性率排前3位的为马拉色菌毛囊炎74.9%、花斑糠疹55.5%、甲癣45.5%,总阳性率为34.3%。镜检阳性率受病种、性别、年龄、取材部位、疑似鉴别病例数量等因素影响。结论就诊人数与检出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9~2007年间广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目前直接镜检法在临床上仍不失为经济、简便易行的真菌学检查方法。
- 费实肖常青李振洁龚业青李平朱慧兰
- 关键词:浅部真菌显微镜检阳性率
- 颧部褐青色斑激光治疗后炎症性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颧部褐青色斑激光治疗后炎症性色素沉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皮肤激光理疗科收治颧部褐青色斑患者120例,男3例、女117例,年龄20~60(32.97±9.17)岁。用1064 nm调Q-Nd∶YAG激光治疗。分析患者不同年龄组、性别、临床分型、皮肤的Fitzpatrick分型、颧部褐青色斑(ABNOM)合并黄褐斑与治疗后出现炎症性色素沉着(PIH)是否存在差异,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颧部褐青色斑激光术后炎症性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结果53例(44.17%)颧部褐青色斑患者激光术后出现炎症性色素沉着。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组、临床分型、皮肤Fitzpatrick分型和颧部褐青色斑合并黄褐斑出现炎症性色素沉着的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临床分型越重、颧部褐青色斑合并黄褐斑是颧部褐青色斑术后出现炎症性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结论颧部褐青色斑需尽早进行激光治疗,年龄越大、临床分型越重、ABNOM合并黄褐斑患者术后诱发炎症性色素沉着的风险越高。
- 马少吟龚业青张文君李佩斯李月明何诗琪王博仪朱慧兰
- 关键词:面部皮肤病激光
- 氙光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低频氙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带状疱疹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低频氙光治疗仪照射治疗;对照组使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照射治疗.两组组7天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7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及疼痛评分(2.4±1.13)、对照组总有效率(78.7%)及疼痛评分(4.13±1.15)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而且低频氙光治疗仪照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明显高于半导体激光,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氙光照射带状疱疹神经疼痛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该疗法还具有无痛、无创、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梁慕兰张美蓉陈凤仪龚业青朱慧兰
- 关键词:带状疱疹疼痛半导体激光疗效观察
- 探讨姜黄素和茶多酚对不同时间UVB致无毛鼠急性光损伤的防御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和茶多酚对不同时间UVB致无毛鼠急性光损伤的防御作用。方法取清洁级无毛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药物组(0s、30s、60s、120s、240s);每组各2只。于照射前30min在无毛鼠背部涂抹姜黄素或茶多酚,照射距离为15cm,采用3倍最小红斑量(MED)的UVB约200~540mJ/cm2分别照射各组,取皮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对照组无毛鼠皮肤出现不同程度鳞屑,胶原间可见散在淋巴细胞,且120s及240s时出现胶原红染、排列紊乱、均质化等改变。药物组无毛鼠真皮中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受损现象得到改善。结论外用姜黄素和茶多酚可通过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及减轻胶原受损程度而防御UVB致无毛鼠皮肤急性光损伤。
- 高爱莉江娜刘清张倩雯范君文王鹏邓蕙妍田歆梁碧华李润祥马少吟李振洁龚业青朱慧兰
- 关键词:UVB光损伤
-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 朱慧兰李润祥梁碧华李振洁龚业青黄雪梅林玲陈明春毕超郭庆李仰琪陈晓吟张三泉叶兴东张锡宝
- 发病机制上,在国内外首次探讨了慢性荨麻疹(CU)患者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2、4的关系;国内外首次发现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抗凝血、纤溶及补体系统的激活;并证实荨麻疹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失调,且与耐抗组...
- 关键词:
- 关键词:荨麻疹免疫调节剂生物治疗
-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50例分析
-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外用对治疗某些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伴随着此类药品的普遍应用,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尤其是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本研究收集了2004年初至2005年8月...
- 罗静荚龚业青高东好
-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激素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副作用痤疮
- 文献传递
- 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AT与FIX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抗组胺药对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与凝血因子Ⅸ(FIX)水平的影响并探讨TAT、FIX与CU发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CU患者、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CU以及健康献血者血浆TAT与FIX的水平。结果: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TAT水平(32.13±14.72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1.94±7.95 n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TAT水平(26.53±14.43 ng/mL)较治疗前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U患者治疗前的血浆FIX水平(2.32±0.77μg/mL)低于正常对照组(4.25±1.16μg/mL)(P<0.01),抗组胺治疗症状控制后的血浆FIX水平(3.02±1.36 ng/mL)较治疗前升高(P<0.01),但尚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U患者血浆TAT水平升高,FIX水平降低,提示CU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以及FIX消耗,抗组胺药治疗后CU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向正常水平方向改变,但短时间用药症状控制后其凝血状态并不能立即恢复正常水平。
- 梁碧华李润祥林路洋龚业青李振洁朱慧兰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 半导体激光联合红蓝光治疗中度痤疮的效果观察及护理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LED-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的疗效。[方法]选择面部中度寻常痤疮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激光组40例、红蓝光组40例和激光联合红蓝光组(简称联合组)40例,三组均同时予胶原修复贴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激光组采用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设定治疗参数(Fluence:28J/cm^2~34J/cm^2;Speed:1.5Hz;Time:150ms^200ms)进行激光治疗,每2周照射1次,6周共计3次。红蓝光组采用红蓝光治疗仪交替照射,照射距离为5.0cm^10.0cm,每次照射20min,每周照射1次,共计6次。联合组在第1周、第3周、第5周予激光照射治疗,激光治疗参数同激光组,第2周、第4周、第6周进行相同的红蓝光照射治疗,治疗参数同红蓝光组。三组在每次治疗结束立即用冷藏好的胶原修复贴敷于治疗部位,每次30min,第1周连续性使用每天1次,而后每周使用2次,共6周为一个疗程,且配合基础药物治疗。以面部炎性皮损减少的百分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激光组有效率为60.0%;红蓝光组有效率为62.5%;联合组有效率为95%。联合组有效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ioStar半导体激光联合红蓝光治疗面部中度痤疮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副反应小。
- 万长兰王艳芳梁慕兰陈凤仪龚业青
- 关键词:痤疮半导体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