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祥
- 作品数:91 被引量:37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的表达失衡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9例CSU患者分为活动期组48例,静止期组41例,同期我市社区医院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FOXP3、RORT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组PBMCFOXP3mRNA表达水平(0.57±0.19)显著高于静止期组(0.11±0.21)和健康对照组(0.1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组PBMCROγtmRNA表达水平(0.43±0.3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0.87±0.43)和静止期组(0.8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控Treg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升高,调控Th17细胞的相关转录因子RORγt表达降低,两种基因的相互作用导致Treg/Th17细胞失衡可能是CSU发生的原因之一。
- 朱慧兰杨婧李润祥梁碧华梁艳华毕超
- 关键词:荨麻疹调节性转录因子
- 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T、B、NK细胞亚型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计算CD4^+/CD8^+比值,分析其与病情、病程和抗组胺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CD8^+T细胞构成比27.20%±8.22%低于正常人对照组29.9%±3.74%(P〈0.05),CD4+/CD8^+比值(1.48±0.62)、NK细胞构成比21.20%±10.8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1.24±0.27,17.5%±3.56%,P〈0.05);抗组胺治疗无效组CD3^+T细胞61.81%±11.70%、CD8^+T细胞24.00%±7.79%、B细胞10.78%±2.07%构成比低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75.74%±2.36%,34.22%±9.30%,15.25%±4.10%;P〈0.05,P〈0.01,P〈0.05)。CD4^+/CD8^+比值(1.67±0.76)、NK细胞构成比28.61%±12.62%均高于抗组胺治疗显效组(分别为1.17±0.41,12.78%±6.02%,P〈0.01)。慢性荨麻疹患者的CD3^+、CD8^+T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r=-0.31,-0.28,P〈0.05),B细胞构成比与症状评分、病程呈正相关性(r=0.53,0.55,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T、B、NK细胞亚型构成紊乱,在慢性荨麻疹及其耐抗组胺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体液免疫参与。
- 朱慧兰李润祥郭庆罗静英李振洁李嘉彦吴志华
- 关键词:荨麻疹免疫表型分型流式细胞术
- 遮光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防晒效能遮光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和在小鼠免疫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Ⅰ组:阳性对照组,不予照射;Ⅱ组:单纯模拟太阳辐射(SSR)组;Ⅲ组:遮光剂1组(SPF15,PPD12);Ⅳ组:遮光剂2组(SPF50,PPD28);V组:阴性对照组。Ⅱ~V组均予SSR照射10d,剂量为1.4J/cm^2UVA+100mJ/cm^2UVB,照射第6天时,Ⅰ、Ⅱ、Ⅲ、Ⅳ组腹腔注射白念珠菌菌丝,并于第10天照射结束后测量所有小鼠双后足足垫,并于足垫内注射白念珠菌菌丝,24h后测量其厚度,计算出免疫抑制率。Western印迹检测小鼠皮肤中CDla、CD80、CD86的表达,比较其差异。结果阳性对照组、遮光剂1组和遮光剂2组小鼠的足垫水肿厚度(分别为0.41±0.38、0.21±0.23、0.30±0.25mm)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04±-O.03mm)及SSR组(0.14±0.12mm),P值均〈0.05,但两种遮光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免疫抑制率SSR组为73.0%±11.3%,遮光剂1组为54.1%±6.4%,遮光剂2组为29.7%±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印迹检测,阳性对照组小鼠皮肤中CDla蛋白含量明显高于SSR组,阳性对照组和遮光剂1组的CD86均高于SSR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CDla、CD80、CD86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红斑量紫外线可诱发迟发型变态反应,遮光剂有免疫保护作用,朗格汉斯细胞在紫外线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中不是必需的。
- 朱慧兰赵晓霞李润祥梁碧华黄茂芳罗育武马少吟张锡宝
- 关键词:防晒剂光变态反应郎格尔汉斯细胞疾病模型
- Anti-DNP IgE联合DNFB诱导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利用抗-二硝基苯酚(anti-DNP)Ig E单克隆抗体和2,4-二硝基氟苯(DNFB)建立免疫性接触性荨麻疹小鼠模型。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造模组小鼠尾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DNFB进行激发;单纯Ig E组仅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空白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均在24 h后在小鼠双耳涂生理盐水。观察小鼠在14 d内的风团、瘙痒、耳朵肿胀度情况,并检测血清中Ig E、IL-4、IFN-γ、组胺水平和皮肤病理。结果:造模组全部小鼠产生风团;与其它两组相比,造模组小鼠搔抓次数、耳朵肿胀度及组胺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1),但三组间Ig E、IL-4、IFN-γ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anti-DNP Ig E单克隆抗体联合外用DNFB可快速、可靠地建立免疫性接触性小鼠荨麻疹模型。
- 李润祥冯承恩梁碧华田歆朱慧兰
- 关键词:小鼠二硝基氟苯
- 红蓝光治疗60例寻常型痤疮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红、蓝光在治疗寻常型痤疮中的疗效。方法:采用LED-I光动力治疗机对6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进行红、蓝光联合照射治疗,每周2次,疗程4周,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在第4、8周进行总体临床评估,炎性皮损的治愈率分别为1.7%和13.3%,显效率分别为33.3%和46.7%,炎性皮损平均消退率分别为48.1%和65.6%,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联合应用红光和蓝光照射治疗寻常型痤疮安全、有效。
- 李润祥黄振明丘小珊张三泉熊斯颖朱慧兰
- 关键词:寻常型痤疮蓝光
- 外用他克莫司和氢化可的松治疗特异性皮炎的系统评价
- 莫司是一种大环内醋类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欧美、日本的大量临床试验均证明其有效和安全。国内使用尚不多,为评价他克莫司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对外用他克莫司和氢化可的松治疗AD的RCT进行系统评价。
- 朱慧兰李润祥樊翌明倪少凯冯承恩吴志华
- 关键词:特异性皮炎他克莫司临床疗效
- 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诊治的90例尖锐湿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光动力治疗组(n=30)、CO2激光治疗组(n=30)及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n=30),并选择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30)。比较光动力治疗组、CO2激光治疗组和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这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引发情况以及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复发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的疣病变清除率显著大于光动力治疗组及CO2激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生率显著小于光动力治疗组及CO2激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尖锐湿疣患者的CD4^+、CD8^+以及CD4^ +/CD8^+、Th1/Th2比值显著高于光动力治疗组及CO2激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组尖锐湿疣患者的IL-6、IL-8、TNF-α值显著低于光动力治疗组及CO2激光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联合CO2激光治疗对尖锐湿疣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尖锐湿疣的治疗过程中推广使用。
- 肖常青邓景航曾茂娟连凤李润祥
-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炎性因子
- 茶多酚对长波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的防护作用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长波紫外线(UVA)诱导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光学显微镜、MTT法检测UVA对细胞形态及增殖活性影响,构建UVA致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模型;用MTT法检测茶多酚对细胞增殖活性影响,获得茶多酚对HaCaT细胞最适浓度;检测茶多酚处理前后细胞增殖活性(MTT法)、细胞膜损伤(LDH)情况;Western blot、RT-PCR检测茶多酚处理前后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胞内分布、Nrf2 mRNA及下游Ⅱ相解毒酶表达情况。结果 20 J/cm^2 UVA致HaCaT细胞形态学改变且抑制细胞增殖活性(0.11±0.50;P<0.05),可用于构建UVA致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模型;茶多酚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增殖活性,11μg/mL为本实验最适茶多酚浓度;相比对照组、UVA组的细胞增殖活性(1.043±0.203;0.113±0.050)和LDH(1.000±0.092;1.858±0.016),照射前加入茶多酚可显著提高细胞增殖活性(1.322±0.080;均P<0.05)和减少LDH释放(0.500±0.079;均P<0.05);Western blot、RT-PCR结果显示,茶多酚可显著增加核内Nrf2蛋白表达,上调Nrf2 mRNA(1.804±0.229)及下游Ⅱ相解毒酶SOD mRNA(1.172±0.148)、CAT mRNA(1.617±0.259)、GCLC mRNA(1.183±0.083)、GCLM mRNA(1.228±0.256)的表达。结论茶多酚可有效防护UVA诱导HaCaT细胞急性光损伤,且茶多酚可增加核内Nrf2蛋白及其mRNA和下游Ⅱ相解毒酶mRNA的表达,茶多酚的光防护作用可能与Nrf2信号通路有关。
- 张倩雯刘清江娜张尔婷李华平李润祥梁碧华李振洁朱慧兰
- 关键词:茶多酚
-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变应原结果分析
-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相关的主要变应原。方法:用皮肤点刺试验对15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进行尘螨、屋尘、猫毛等20种常见吸人和食物变应原的检测。结果:1500例患者中过敏原阳性746例(81.9%).吸入...
- 李润祥龚业青肖常青毕超徐丽华朱慧兰
- 文献传递
- 血清IL-15、IL-21、IgE水平与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
-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白细胞介素-21(IL-21)、IgE水平与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血清IL-15、IL-
- 朱慧兰李润祥林路洋李振洁梁碧华龚业青张锡宝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