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腰大池
  • 1篇腰大池引流
  • 1篇引流
  • 1篇影像
  • 1篇预后
  • 1篇预后研究
  • 1篇诊疗
  • 1篇诊疗效果
  • 1篇术后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头颈
  • 1篇头颈部
  • 1篇头颈部病变
  • 1篇头颈部非霍奇...
  • 1篇图像后处理
  • 1篇图像后处理技...
  • 1篇破口
  • 1篇去骨

机构

  • 4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黄少健
  • 2篇陈锦灿
  • 2篇潘惠仪
  • 1篇夏广明
  • 1篇邹光成
  • 1篇练英妮
  • 1篇刘永辉
  • 1篇徐志锋
  • 1篇黄嘉敏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腰大池引流在预防外伤性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脑积水的作用探讨
2018年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预防外伤性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积水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36例(治疗组)和持续腰穿放液(或隔天1次)42例(治疗组)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入院时GCS评分、手术距受伤时间、伴随疾病、腰大池引流量等,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积水(3例,8.3%)较对照组(8例,19%)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手术距受伤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脑积水发生率较无该伴随疾病者高(P<0.05);腰大池引流量在150~250 mL/d的患者脑积水发生率低(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能降低外伤性去骨瓣减压术后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引流量推荐控制在150~250 mL/d,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者更容易发生脑积水。
徐志锋黄少健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去骨瓣减压术
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中,病变表现为肿块型的4例,弥漫型的3例,多发淋巴结肿大型3例,混合型的2例。单发于颈部淋巴结群者3例,单发于扁桃体者1例,颈部合并韦氏淋巴环多部位受累者8例。MRI检查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为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一中度均匀强化。病理分类:B细胞来源10例,NK/T细胞来源2例。结论头颈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有一定相关性;MRI能清楚显示其生长部位、形态及侵犯范围,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刘永辉邹光成陈锦灿黄少健潘惠仪
关键词:头颈部病变非霍奇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CT评估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患者诊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评估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患者诊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5例,其中32例治疗后并发免疫相关性肺炎,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情况,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出现的时间、诊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6例肺部低分化肉瘤样癌均采用纳武力尤单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为3 mg/kg,治疗频次为每半个月1次;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信迪利单抗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200 mg/次,频次为每21 d 1次。32例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分级情况为:2级3例,3级20例,4级9例。12例为对称分布,而20例为非对称分布。患者分型情况如下:20例为磨玻璃型,6例为实变型,6例为网格型。其中有23例伴有胸膜变厚,23例纵隔淋巴结受累,12例伴有支气管扩张,9例伴有小叶间隔变厚,9例伴有多发小叶中心结节,3例伴有胸腔积液。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后,32例患者均停止PD-1抑制剂治疗,而应用糖皮质激素连续治疗1~6周,13例出院。结论采用高分辨率CT可以对免疫性肺炎进行诊断,并且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准确分级、分型,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立即停止PD-1抑制剂治疗,之后采用糖皮质激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联合抗生素治疗。
夏广明陈锦灿黄嘉敏温中炎黄少健练英妮
关键词: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预后
不同CT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分型的检测效果
2023年
目的研究CT扫描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以突发性胸痛为主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有74例明确显示夹层破口,检出率为92.50%。根据DeBakey分型,Ⅰ型36例(45.00%),Ⅱ型14例(17.50%),Ⅲ型30例(37.50%)。80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图像效果良好,原始横轴图像能清晰显示隔膜及真假腔,其中31例(38.54%)显示夹层破口,VR显示夹层破口69例(86.25%),MPR显示夹层破口71例(88.75%),CPR显示夹层破口50例(62.50%)。MPR和VR对夹层破口的总检出率高于C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R和VR对Ⅰ型、Ⅱ型的准确性高于C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和MPR对Ⅲ型的准确性高于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主动脉夹层破口采用CT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MPR操作简单、对夹层破口的显示能力强及准确分型,可作为首选。
黄少健梁永灿潘惠仪
关键词:图像后处理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