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多期增强扫描
  • 1篇预后
  • 1篇预后研究
  • 1篇诊疗
  • 1篇诊疗效果
  • 1篇综合征
  • 1篇相关性肺炎
  • 1篇小肝癌
  • 1篇免疫
  • 1篇免疫治疗
  • 1篇肺炎
  • 1篇肺炎患者
  • 1篇肝癌
  • 1篇膀胱
  • 1篇膀胱癌
  • 1篇膀胱癌诊断
  • 1篇TOLOSA...
  • 1篇16层螺旋
  • 1篇16层螺旋C...
  • 1篇CT评估

机构

  • 4篇肇庆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夏广明
  • 4篇陈锦灿
  • 4篇黄嘉敏
  • 2篇刘永辉
  • 1篇黄少健
  • 1篇郭敬深
  • 1篇练英妮

传媒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研究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分析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医院收治的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对53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所有小肝癌患者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检查。结果:通过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其中43例伴有肝硬化,检出小肝癌病灶70个;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三期扫描诊断率分别为97.1%(68/70)、82.9%(58/70)、87.1%(61/70)。对比手术病理诊断,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与之对比,三期综合检出率增高至100%。临床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其小肝癌的三期扫描表现以及特点为,在动脉期呈现为高密度灶,在门脉期则为低密度灶,延迟期呈低密度,分别占91.4%(64/70)、74.3%(52/70)、87.1%(61/70)。结论:在临床小肝癌诊断中,运用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还可以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小肝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小肝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病情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夏广明郭敬深陈锦灿黄嘉敏
关键词:小肝癌
磁共振在膀胱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膀胱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38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磁共振检测方法对38例患者进行检测,并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Ta-T1期、T2期、T3-T4期3组,结合术后病理分析磁共振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结果:经过诊断,发现38例患者中膀胱癌的患者中包含46个肿瘤,其中有2例患者有2个肿瘤,1例患者有3例肿瘤;MRI显示:38例患者中腔内型肿瘤患者28例,浸润型肿瘤8例,腔外型肿瘤1例;38例患者按照病理诊断结果分期:27例T1期,8例患者T2期,1例T3期,2例T4期;根据MRI诊断结果进行分期:26例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膀胱癌病变ADC值比较,发现T1期平均ADC值明显高于T2其、T3-4期,P<0.05,有统计学意义;DWI图像上,膀胱癌显示高信号,膀胱黏膜下层显示为低信号,而膀胱肌层信号介于两者之间。结果:磁共振应用于膀胱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膀胱肿瘤分期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夏广明刘永辉陈锦灿黄嘉敏
关键词:磁共振膀胱癌
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究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依据诊断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两组。给予对照组应用CT诊断,给予研究组患者应用MRI诊断,分析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在两组患者中,研究组患者中MRI能够清晰显示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MRI表现为病变侧海绵窦形态改变,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缘清楚,颈内动脉被包绕,管腔不同程度变窄,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应用MRI诊断效果高于CT诊断,疾病检出率较对照组高,MRI的检出率为83.3%;对照组CT诊断检出率为66.7%,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临床究Tolosa-Hunt综合征诊断中,MRI诊断中,可以清楚反映病灶内成分,提高临床疾病检出率,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夏广明黄嘉敏刘永辉陈锦灿
关键词:TOLOSA-HUNT综合征MRI
高分辨率CT评估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患者诊疗效果及预后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评估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患者诊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5例,其中32例治疗后并发免疫相关性肺炎,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情况,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出现的时间、诊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6例肺部低分化肉瘤样癌均采用纳武力尤单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为3 mg/kg,治疗频次为每半个月1次;1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信迪利单抗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200 mg/次,频次为每21 d 1次。32例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分级情况为:2级3例,3级20例,4级9例。12例为对称分布,而20例为非对称分布。患者分型情况如下:20例为磨玻璃型,6例为实变型,6例为网格型。其中有23例伴有胸膜变厚,23例纵隔淋巴结受累,12例伴有支气管扩张,9例伴有小叶间隔变厚,9例伴有多发小叶中心结节,3例伴有胸腔积液。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后,32例患者均停止PD-1抑制剂治疗,而应用糖皮质激素连续治疗1~6周,13例出院。结论采用高分辨率CT可以对免疫性肺炎进行诊断,并且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准确分级、分型,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的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立即停止PD-1抑制剂治疗,之后采用糖皮质激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联合抗生素治疗。
夏广明陈锦灿黄嘉敏温中炎黄少健练英妮
关键词: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