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小康

作品数:9 被引量:7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3篇半月板
  • 2篇远端
  • 2篇远端骨折
  • 2篇植骨
  • 2篇入路
  • 2篇手术
  • 2篇桡骨远端
  • 2篇桡骨远端骨
  • 2篇桡骨远端骨折
  • 2篇疗效
  • 2篇疗效分析
  • 2篇背侧
  • 1篇短节段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骨折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骨折
  • 1篇掌侧
  • 1篇掌侧入路

机构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魏小康
  • 3篇李豪青
  • 2篇丁浩
  • 2篇赵金忠
  • 2篇沈强
  • 2篇王传舜
  • 2篇朱亮
  • 1篇郑宪友
  • 1篇柴益民
  • 1篇宋家林
  • 1篇朱宗昊
  • 1篇贺旭峰
  • 1篇张长青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半月板桶柄样损伤长期随访后的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半月板桶柄样损伤进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镜外科同时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及半月板桶柄样损伤修整术的20例患者,术前进行IKDC主观...
魏小康赵金忠
关键词:半月板BMI
小趾内翻的手术矫形
目的 小趾内翻可引起小趾囊炎,产生疼痛,造成患者行走不便,影响生活质量。本题目旨在评估第五跖骨远端Chevronette截骨治疗小趾内翻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
王传舜李豪青魏小康沈优
半月板损伤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2年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膝关节运动性损伤,其治疗方法根据损伤部位、范围、类型而异,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和半月板缝合修补术。近年研究发现半月板切除术后出现骨关节炎表现,尽可能保留半月板形态、功能和生物力学特性已成为治疗目标,异体半月板移植、自体移植物重建和组织工程化半月板等治疗重建方法已成为研究方向。异体半月板移植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无法阻止关节间隙狭窄;构建组织工程支架并利用细胞生长因子调控种子细胞重建半月板,为半月板切除提供了新治疗方法。
魏小康赵金忠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并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随访评价被引量:23
2015年
背景:传统的内固定方式修复胸腰椎骨折容易出现骨折椎体复位效果欠佳的情况,且内固定后较易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等。而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修复胸腰椎骨折则可以有效矫正患者的后凸畸形,并维持矫正效果。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经胸腰椎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行X射线及CT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其他观察指标包括腰椎功能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脊柱侧弯情况、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5个月-4年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年左右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经随访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断裂2例(术中发现骨折段未有效融合),未出现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内固定后5个月,患者的伤椎高度显著恢复,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及椎板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丁浩沈强朱亮魏小康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
通过一项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对掌背侧双入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进行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一项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对掌背侧双入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进行疗效分析。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科因桡骨远端骨折行掌背侧双侧入路固定的26例患者,手术依据分型...
魏小康王传舜李豪青
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与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比较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与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组(单侧入路组,40例)和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组(联合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随访通过X线摄片观察骨折复位、关节面平整性、内固定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的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入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单侧入路组(P值均<0.01)。两组术后桡骨复位和愈合均良好,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无移位,腕关节无骨关节炎改变。联合入路组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12.1±2.1)°、(22.3±2.2)°,分别大于单侧入路组的(10.2±2.0)°、(20.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入路组、单侧入路组的桡骨高度分别为(12.0±1.2)、(11.4±2.3)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联合入路组DASH评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2.4(2.2,22.4)、88.0(80.0,100.0)分,单侧入路组分别为15.4(4.5,30.4)、83.4(75.0,95.0)分;两组间DASH评分和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愈合均良好,均无肌腱断裂、软组织感染和坏死、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血管神经并发症等发生。联合入路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伸肌腱激惹。结论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和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均有效,患者腕关节功能均得以恢复。
魏小康王传舜李豪青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ⅢC型骨折的疗效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n-AmlersonⅢ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小腿Gustilo-Amlerson Ⅲ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53岁[(38.6±8.2)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保肢治疗,术后1周通过肢体血运检查观测肢体存活情况及有无血管危象发生;Ⅱ期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12.0 cm×5.0 cm~20.0 cm×8.0cm,采用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创面;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存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发生及供区愈合情况;Ⅲ期采用植骨翻修和骨延长技术对骨组织进行修复踅,比较骨组织修复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功能评分(LEFS)及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20个月[(14.2±4.6)个月]。急诊Ⅰ期16例小腿均保肢成功,其中1例出现血管危象;Ⅱ期16例游离皮瓣均存活,其中2例出现血管危象,供区均Ⅰ期愈合;Ⅲ期骨组织修复后,患肢LEFS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由骨组织修复前的(32.0±7.4)分、(50.9±15.3)分,分别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48.0±10.2)分、(73.8±11.9)分(P<0.01),患肢功能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所有骨缺损修复,骨折均愈合,无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分期手术治疗小腿Gustilo-AndersonⅢC型骨折可有效保肢并恢复部分功能。
鲍丙波魏海峰宋家林钟万润郁诗阳魏小康柴益民张长青郑宪友
关键词:软组织损伤外科皮瓣
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半月板桶柄样损伤的疗效研究
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的对照研究,对前交叉韧带损伤伴发半月板桶柄样损伤进行疗效分析。  材料与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关节镜外科同时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及半月板桶柄样损伤修整术的2...
魏小康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损伤合并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膝关节功能
文献传递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临近两椎节脊髓型颈椎病(英文)被引量:3
2016年
背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广泛地被应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此2种方法在治疗邻近两椎节连续性脊髓压迫颈椎病方面缺少长期随访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比较研究。目的:确定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连续双椎节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远期差异。方法:于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集80例连续双椎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通过5年随访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方面的差异。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随访时间62-98个月,平均83.6个月。5年随访期间,2组患者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dom’s评分、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2组患者颈椎Cobb角和颈椎手术椎节段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患者术后1周内和术后5年随访时手术椎节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组患者手术椎节高度仅在术后1周内大于术前。术后1周内和术后5年时,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组患者手术椎节高度大于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组。2组植入物沉降率接近,且均未见植入物松动移位。所有患者在术后5年时均获得骨性融合。结果说明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和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连续双椎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可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在恢复手术椎节高度方面优于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
沈强丁浩朱宗昊朱亮魏小康贺旭峰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切除脊柱前凸脊髓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