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广宇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制剂
  • 2篇生物利用度
  • 2篇生物利用度研...
  • 2篇自微乳
  • 2篇自微乳制剂
  • 2篇卒中
  • 2篇微乳
  • 2篇微乳制剂
  • 2篇纳米
  • 2篇脑卒中
  • 2篇TID
  • 1篇药代
  • 1篇药代动力学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串...
  • 1篇医药
  • 1篇英文
  • 1篇质谱
  • 1篇色谱

机构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西安力邦肇新...

作者

  • 5篇高广宇
  • 4篇梅兴国
  • 3篇李明媛
  • 2篇杨臻博
  • 1篇李志平
  • 1篇龚伟
  • 1篇喻芳邻
  • 1篇陈美玲
  • 1篇胡小琴
  • 1篇刘承
  • 1篇谢向阳

传媒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 1篇中国科学:生...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浅析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误区、壁垒与对策被引量:3
2016年
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早已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虽然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发表量呈指数增加,却基本没有成药性.本文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分析,通过对不同材料和粒径纳米载体扩散系数的实验研究,探讨分子与纳米粒子在水介质中依数性和扩散能力的差异、纳米载体在体内的寻靶过程,从根本上剖析了纳米载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理论中存在的种种误区,揭示了主动靶向修饰的纳米载体并不能够按照载体设计的初衷提高对肿瘤组织的靶向效率的缺陷.证明EPR效应只适用于药物分子与具有足够扩散能力的纳米载体,并提出依靠环境特异性响应的靶向释药、提高纳米载体扩散能力、利用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作用捕获NPs实现靶向药物递送以及逐级靶向等更具有可行性的靶向递送新策略.
梅兴国李明媛高广宇马丝雨刘承胡小琴
关键词:主动靶向
新型抗脑卒中化合物TID-101自微乳制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化合物TID-101的LC-MS/MS方法,并研究其自微乳制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处理,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ESI源以多...
高广宇梅丹宇喻芳邻余惟平王汝涛龚伟梅兴国
关键词:自微乳制剂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
文献传递
纳米技术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对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诊断、药物递送、基因治疗以及生物修复等生物医药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近些年来,由于主流观点对生物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存在争议与误解,纳米材料被贴上了有毒的标签。再加上制备工艺方面存在控制难、重现性差和放大效应强等技术壁垒,导致纳米技术在转化医学领域的成果寥寥无几。最近,随着"纳米毒性源于物理损伤"新学说的诞生,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列为纳米材料安全应用的基本原则,使纳米毒性逐渐被正视;同时,将基于分子水平的科学设计与过程工程学的精密控制相结合,有望攻克生物纳米材料制备的核心技术,从而打开纳米技术转化医学的新局面。
高广宇陈美玲李明媛杨臻博李志平梅兴国
关键词:生物医药
新型抗脑卒中化合物TID-101自微乳制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2016年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化合物TID-101的LC-MS/MS方法,并研究其自微乳制剂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处理,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ESI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为m/z 353.4→323.2(TID-101)和433.4→353.4(醋酸地塞米松,内标)。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鼠口服TID-101自微乳的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TID-101在10~95 000 n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15%,回收率在83.4%~87.0%之间。应用此法测试大鼠静脉注射TID-101脂肪乳和口服原料药及自微乳制剂后的血药浓度,计算出原料药混悬液和自微乳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8%和14.9%。结论本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TID-101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自乳化释药系统能有效提高TID-101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
高广宇梅丹宇喻芳邻余惟平王汝涛龚伟梅兴国
关键词:脑卒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自乳化释药系统生物利用度
物理损伤——纳米毒性的根源(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尽管针对纳米毒性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但纳米材料产生毒性的机制仍然未被系统的阐明。本文依据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原理以及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资料,基于纳米毒性的特点并且从新的视角来审视纳米毒性产生的机制。首先指出纳米毒理学目前面临的3个困惑:(1)纳米毒性评价缺乏明确的剂量与毒性的相关性,对同一种纳米粒的毒性评价难以重现;(2)尺寸效应导致毒性的观点证据不足;(3)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不同尺度的纳米粒会产生具有相同的基于氧化应激性反应的毒性效应。然后,从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出发,阐述了生物体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分子建筑工程,是一类特殊的物质结构形式。生物体内的所有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以及新陈代谢过程都是基于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来实现的。另一方面,不可生物降解的纳米微粒属于非法进入生物体的外源物,不能被合法转运或参与代谢。因此,纳米粒在体内基于物理粒子的特性与生物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或聚集堵塞微循环、或破坏性穿越细胞膜及嵌入生物大分子空穴等引起生物结构破坏,进而引发急慢性炎症和功能异常。由纳米粒引起的物理损伤可以分为三类:黏附、膜损坏以及大分子卡钳。并对纳米粒的成分、形状及大小等因素对毒性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综上所述,提出物理损伤是纳米毒性根源的新观点。
梅兴国杨臻博李明媛谢向阳高广宇
关键词:纳米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