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球
- 作品数:50 被引量:3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11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虹口区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生大黄防治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口服生大黄防治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ER CP 31例 ,术前血淀粉酶均正常。随机分为服生大黄组 15例 ,术后即服用生大黄 ,对照组 16例未服用生大黄。两组均于ERCP术后 4h、2 4h检测血、尿淀粉酶水平及观察腹痛、呕吐等症状 ,并记录发生胰腺炎例数。结果 :服生大黄组 15例 ,术后 4h出现高淀粉酶血症 3例 ,2 4h后均降至正常 ;对照组 16例 ,术后 4h出现高淀粉酶血症 8例 ,2 4h后降至正常仅 2例 ,并发急性胰腺炎 1例。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 ;术后4h时两组尿淀粉酶无显著差异 ,但血中淀粉酶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术后 2 4h两组血中淀粉酶差异显著 (P <0 0 5 ) ,尿中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生大黄可防治RECP术后胰胆管并发症。
- 林向阳毛欣吕礁谢宇野徐瑾金冠球
- 关键词:生大黄胰胆管造影术疗效观察淀粉酶胰腺炎
- Endostatin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剂对胃癌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 2001年
- 目的:探讨Endostatin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ETB-2)对裸鼠人胃癌模型的抑瘤效应,并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接种于BALB/L裸鼠建立动物模型;裸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采取灌胃给药。接种后根据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满4周后处死动物并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抑瘤率为0,MVD为5.8310.83,细胞凋亡率为1.30±o.1%;氟铁龙组抑瘤率为41.1%,MVD为5.70±0.67,细胞凋亡率为2.7%±0.2%。ETB-2高剂量次日给药组抑瘤率为47.5%,MVD为3.90±0.67,细胞凋亡率为13.9%±0.7%,2周给药组抑瘤率为43.2%,MVD为4.28±0.49,细胞凋亡率为13.9%±0.6%;低剂量次日给药组抑瘤率为36.0%,MVD为4.58±0.31,细胞凋亡率为7.7%±1.1%。结论:ETB-2可显著抑制胃癌生长,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内微血管形成,使肿瘤细胞增殖下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环死,其作用具有量效?
- 王喜安金冠球王晓熙谢宇野王洛伟王英肖正达徐根兴
- 关键词:胃肿瘤病理性新生血管化转基因双歧杆菌
- 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以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L1210为靶细胞,观察了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结果显示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降低DI和PI,对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影响较小。
- 王喜安肖正达金冠球谢宇野李远勤
-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榄香烯乳
- 肝硬变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临床观察
- 1996年
- 目的:了解肝硬变患者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滴定法对4O例肝硬变患者和24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浆游离脂肪酸(FFA)的测定。结果:40例肝硬变患者的血浆FFA明显高于正常人(各为1218.95±299.38 μmol/L和697.067±176.955 μmol/L,P<0.01;血浆游离色氨酸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并与FFA呈正相关(P<0.01)。结论:提示FFA水平与肝功能状态有明显关系。
- 李永平金冠球肖正达谢宇野潘溪柳
- 关键词:游离脂肪酸肝硬变
- Hp相关性胃疾病与胃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关系
- 2002年
- 目的 从常见的胃疾病中探讨Hp感染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方法 住院及门诊病人693例。胃镜检查时观察粘膜病变及溃疡部位、性质等,并于胃体及胃窦部各钳取3块胃粘膜组织,常规HE及Giernsa染色后,镜下观察。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中与Hp感染程度及肠化生程度密切相关(P<0.001)。人群中DU的Hp感染率高于其它组(P<0.001)。CAG的胃肠化发生率最高(P<0.005),Hp阳性中胃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情况亦是如此(P<0.001),在Hp阴性中GU的发生率最高(P<0.001),CAG Hp阳性与阴性相比发生率无显著性意义(P均>0.5)。肠化生与不典型增生已被认为是一种胃癌前病变。本文结果说明,Hp感染并非简单地与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关,可能与Hp类型、作用时间、机体内部免疫及其他因素等共同作用相关,特别是当Hp感染与CAG并存时,癌前病变发生率为最高。结论 临床诊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Hp感染时,应高度重视Hp的根治及CAG的治疗。
- 吕礁王石王喜安林向阳谢宇野金冠球王小熙
- 关键词:肠化生不典型增生CAG胃肠胃疾病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粘膜及唾液幽门螺杆菌被引量:5
- 1997年
- 目的采用PCR技术探讨从唾液中检测Hp的可能性,并与其它常用检测方法比较,观察Hp检出率与胃炎程度的关系.方法住院患者122例,男88例,女34例,年龄17岁~82岁,平均536岁.其中经内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3例,胃溃疡21例,复合性溃疡13例,慢性胃炎35例.检查前2周均未服用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内镜检查前取唾液2ml,内镜下于胃体及胃窦部取活检组织各3块分别行PCR,快速尿素酶试验,Giemsa染色找Hp.各方法间Hp检出率的比较采用二样本的U检验;胃炎级别与Hp感染程度间的比较用双向有序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结果PCR法同步检测105例患者,唾液标本6例Hp阳性(571%);胃粘膜标本64例Hp阳性(6095%),显著高于Giemsa法492%,但低于尿素酶750%.若以尿素酶、Giemsa法同时阳性为准,唾液中Hp阳性率118%(6/51),胃粘膜PCR阳性率为875%;假阳性率:唾液为0%,胃粘膜222%.PCR法胃粘膜Hp检出率依次为重度胃炎833%,中度胃炎698%,轻度胃炎422%.三者间比较P<005;Giemsa染色法还显示组织学胃粘膜炎症程度与H?
- 吕礁肖正达金冠球谢宇野徐瑾王唯坚张明福闻秀全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胃粘膜唾液幽门螺杆菌感染
- 白血病细胞Ki-67表达和AgNORs计数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研究人骨髓白血病细胞中增殖相关抗原 Ki- 6 7的表达和核仁形成嗜银蛋白 ( Ag NORs)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和一步银染技术 ,分别检测 2 1例正常骨髓和 75例白血病骨髓细胞中Ki- 6 7的表达和 Ag NORs,并动态观察它们在白血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 :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的 Ki- 6 7指数分别为 2 .5 % ( AML )、12 .2 % ( AL L )、17.2 5 % ( CML ) ,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髓原早幼细胞 Ki- 6 7指数 ( 2 3.2 % ) ;不同类型白血病的 Ag NORs分别为 3.6 0± 0 .6 3( AML )、3.44± 0 .5 8( AL L )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 1.90± 0 .40 ) ;白血病化疗前 Ki- 6 7指数高者 ,缓解率高 ;白血病达完全缓解后 ,Ki- 6 7指数和 Ag NORs接近正常。结论 :骨髓原 (早 )幼细胞 Ki- 6 7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 ,Ag NORs反映了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不同步现象 。
- 王喜安金冠球肖正达吕礁
- 关键词:白血KI-67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 毫米波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
- 2002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生、发展和血液微循环障碍有关,胰腺缺血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始发因素之一[1].缺血可导致胰腺低灌注和微循环障碍,引起腺泡水肿、炎症和坏死.90年代以来,SAP的治疗越来越倾向于内科综合治疗,治愈率较过去有明显提高.但在临床诊疗中仍存在恢复时间过长,渗出液难以吸收等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毫米波具有改善微循环和缓解疼痛的作用[2,3].作者对S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毫米波治疗,并与对照组作比较,以探讨其对SAP患者的疗效.
- 毛欣吕礁谢宇野金冠球柳振美肖正达
- 关键词:毫米波重症急性胰腺炎
- 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生长抑素及胃泌素的变化
- 金冠球朱舜时陆小鹏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放射免疫测定促胃泌素禁食生长抑素
- 血管内皮抑素基因制剂对肝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 (endostatintransfectedbifido bacteriumoralpowderpreparation ,ETB 2 )对小鼠HAC肝癌细胞皮下移植模型的抑瘤作用 ,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 小鼠HAC肝癌细胞株皮下接种模型 ,实验组分接种细胞后 2 4h(ETB 2A)和 1周 (ETB 2B)两个时段给药。动物处死后剥离肿瘤 ,称重并计算抑瘤率。苏木精 伊红和EnvisionSystem免疫组化方法 ,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指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阳性率 ,分析它们同ETB 2抑瘤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抑瘤率ETB 2A为 5 1.0 6 % ,ETB 2B为39 .10 %。实验组MVD ,ETB 2A为 8.10± 2 .0 3 ,ETB 2B为 12 .0 2± 1.5 4,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VEGF阳性率ETB 2A为 4.2 0± 1.5 1,ETB 2B为 4.5 0± 2 .82 ,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指数实验组有降低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TB 2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和发展 ,并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其可能的抑瘤机制为抑制肿瘤血管增殖 ,使肿瘤坏死增加 。
- 王洛伟金冠球王喜安沈宾鸿卞俊肖正达徐根兴
- 关键词:肝癌血管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