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达敏
- 作品数:125 被引量:246H指数:9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文化厚土上的文学——安徽文学现状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王达敏
- 关键词:文学现状地方文化文学批评文学观念
- 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被引量:1
- 2013年
-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大众化传统是重要的传统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大众化传统的形成及其演变,一方面经历了19世纪后期民族语文革新思潮、世纪之交的"三界革命"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历史发展三步曲,同时也经历了由"白话文学"文体形式层面向"平民文学"美学精神层面的逐步深入与升华过程。"平民文学"观念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和新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形成,标志着大众化文学传统核心价值观念的最终确立,显示出它凝结过程的"历史完成式"。
- 王达敏胡焕龙
- 关键词:三界革命白话文学平民文学工农兵文学
- 论桐城派学者李诚的经世致用精神被引量:1
- 2020年
- 江淮布衣学者李诚(1906-1977)因受到包括桐城派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又经过“五四”新思潮洗礼,少怀壮志,关心民瘼,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经世致用精神。在理论上,李诚主张致用与求真相结合。在实践上,李诚虽处江湖之远,却数次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时刻,根据所学,从战略角度对重大现实问题,或作出理性分析,或提出解决方案供秉钧当轴者参考。在经史研究中,李诚最具分量的作品是那些释古之篇。他在释古时,强调庙堂之君应行仁政、重民事,褒扬提倡经世的今文经学,表彰前贤的重气节、敢于犯颜直谏和学以致用,揭露专制制度下大兴文字之狱和堵塞言路等阴暗面,以有裨当世。李诚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感,至今仍然闪耀着炫目的光芒。
- 王达敏
- 关键词:经世致用献策
- 经典视域的文学评判——评王春林《贾平凹〈古炉〉论》
- 2016年
- 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2011年1月出版,王春林为其撰写了长篇评论,题为《"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发表于《小说评论》2011年第3、4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过质疑和争议,王春林坚持自己的看法,但他又不能视批评之声于不顾,为了更好地阐发自己的看法,他全面系统地研究《古炉》,于是便有了2015年5月出版的《贾平凹〈古炉〉论》。
- 王达敏
- 关键词:中国小说文学传统小说评论小说作品人性恶乡村文化
- 一朵凄艳的“恶之花”
- 1994年
- 一朵凄艳的“恶之花”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达敏在《白鹿原》众多人物里,命运最凄惨,所受迫害最残酷最深重的人,要算多情多义而又放荡不用的田小长了.她生时为人下人,死后又被焚尸鲜于塔底.因此,她是小说里最受人同情最令人惋惜的一个人物.她年轻漂亮,天然丽质...
- 王达敏
- 关键词:田小娥黑娃凄艳当代文学评论
- 吴孟复: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被引量:9
- 2019年
- 桐城派学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继续前行,有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有的坚守传统文化本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们与其他新生力量一起,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新的灵魂。1949年之后,桐城派进入终局阶段。江淮学者吴孟复以其不凡的实绩成为终结桐城派之局的代表人物。他以丰赡的诗文创作和文献学成果为桐城派增光添彩;以深刻的诠释唐宋八家和桐城派的著述把相关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以坚韧果决守望着桐城派的壁垒。就此而论,并世的海内外桐城派创作者和研究者均难与其并驾偶驰。在当代学术从荒芜走向复苏的关键时刻,在桐城派经过数百年起伏跌宕而走向终局的时候,正是他以艰辛卓绝的奋斗,为桐城派赢得了最后的尊严和光荣。
- 王达敏
- 关键词:桐城派舒芜
- 《蛙》的忏悔意识与伦理悖论被引量:5
- 2016年
- 《蛙》是莫言文学创作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忏悔之作。其忏悔者有三种类型: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坚定的执行者,二是自己与计划生育有关或与计划生育执行者有关的忏悔者,三是代父亲杉谷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罪行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前二者之忏悔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之间构成的冲突体现为伦理悖论,即国家伦理/国家利益诉求与个人伦理/个人利益诉求之间出现二元对立的价值区域——利益双值区;而蝌蚪后来的忏悔与杉谷义人代父的谢罪"形成了一种互调的关系"。在既是写计划生育之必要,更是写计划生育实施之难的语境中,塑造了姑姑、小狮子、蝌蚪等忏悔者形象。
- 王达敏
- 关键词:《蛙》忏悔意识伦理悖论
- 从尊宋到崇汉——论姚鼐建立桐城派时清廷学术宗尚的潜移被引量:5
- 2002年
- 清代中葉,漢宋之爭是學壇一樁要案。宋學以程朱理學為核心,漢學以訓詁考據、回歸儒家原典為特色。宋學的重要代表姚鼐與戴震等漢學家在學術思想上產生嚴重分歧。這場論爭以姚鼐退出帝都學界、南還故里暫告終歇。後來,姚鼐栖息東南四十年,發憤建樹桐城派。而最高統治者的學術宗街由尊宋到崇漢的潜移,是導致此一結局的關鍵因由。
- 王达敏
- 关键词:姚鼐桐城派汉学乾隆程朱理学
- “精神蜕迹”与“文史通义”——钱钟书对“六经皆史”说的超越
- 2010年
- 本文讨论钱钟书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阐释与超越。钱钟书的思路是溯源流、观会通、辨同异,并将其转换成为"精神蜕迹"—"文史通义"说。本文通过钱钟书对加赛德的论述上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追问"精神蜕迹"—"文史通义"成为可能的条件;通过钱钟书与海德格尔对于语言理解的比照,进而追问精神科学成为可能的基础。此说一旦展开,就会显现出这样的内在结构:诗意言说→精神科学→精神蜕迹—文史通义。这一结构有三个层级,其中居前者为居后者奠基。
- 王达敏徐庆年
- 关键词:史通语言理解诗意言说
-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 2013年
- 在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中,浪漫主义传统是最重要的核心传统之一。它萌发于'晚明思潮',滥觞于19世纪末由'西风东渐'酝酿的'情感解放'文学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个人主义精神及新文学创作实践,为它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了艺术典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反叛精神和自由精神,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区别于古代浪漫主义传统的基本精神。20世纪30年代的京派文学、40年代的新历史剧与新浪漫派小说、80年代以后的'朦胧诗'与蕴含着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开创的浪漫主义思潮,从不同侧面与层面,延传着'五四'凝结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 王达敏胡焕龙
- 关键词:京派文学新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