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换生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代文
  • 3篇当代文学
  • 3篇余华
  • 3篇余华小说
  • 3篇少儿形象
  • 3篇小说
  • 2篇新生代
  • 2篇秩序
  • 2篇人道主义
  • 2篇反传统
  • 1篇当代文学史
  • 1篇学派
  • 1篇学派研究
  • 1篇学史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成果
  • 1篇学术成就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8篇安徽大学

作者

  • 8篇何换生
  • 2篇王达敏

传媒

  • 1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隐蔽的秩序——论新生代写作与中国传统
2018年
本文从中国传统的方向考量、审视新生代写作。在新生代笔下,中国传统发生了三个路向的变形:一些文本对传统进行极端攻击和拆解,形成一条解构的踪迹;另一些文本在传统所提供的框架内重新创造,可视为传统的衍生物;还有一些文本对传统缱绻与决绝、犹疑与反思并重,呈现出繁复驳杂的风范。中国传统与新生代写作之间形成了'隐蔽的秩序':对传统的极端反叛成了新生代得以成立和承续的前提;传统固有的'卡里斯玛'特质,又反过来牵制着新生代写作的艺术深度和美学限度。
何换生
关键词:新生代反传统秩序
评王达敏《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被引量:1
2015年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和倡导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亦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考察近年当代文学史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一个吊诡的现象:一方面是各种形形色色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和出版,另一方面是学界对这些学术成果的怀疑和缄默。应当说,直到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与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出现,当代文学写史的焦虑才得到初步的缓解。
何换生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文学思潮史人道主义《中国当代文学史》学术成果
批评中的批评——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研究
本文选择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与学术流派的重要力量——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为研究对象。  华东师范大学批评学派存续时间横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长达20余年,它的诞生、出现和形成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
何换生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术成就
文献传递
论先锋文学与人道主义
2005年
人道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探求对先锋文学的出现起了不可置换的诱导和催生作用。先锋文学对人道主义的观照,是通过一些奇异的主题以及杰出的形式改造等策略实现的,人道主义的观照潜隐在创作主体写作姿态、写作立场和文本背后。
何换生
关键词:先锋文学人道主义失衡
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被引量:1
2004年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图志中,余华以直面内心的写作构筑了一道特异的景观,成为先锋文学标志性存在.其文本的意蕴已为许多论者从多方面给予了阐述和论说.但在余华小说世界里依然存在着一个被遮蔽的群体:少年及儿童形象.余华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主人公即是少年形象的出场.
何换生
关键词:余华小说创作当代文学少儿形象主题思想小说创作
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图志中,余华以直面内心的写作构筑了一道特异的景观,成为先锋文学标志性存在。其文本的意蕴已为许多论者从多方面给予了阐述和论说。同时,余华也是一位经得起多重检视和不断发掘的作家。我们发现,在余华...
何换生王达敏
隐蔽的秩序——论新生代与中国传统
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格局中,新生代写作是一个无法绕越的存在。在学界惯常视野中,新生代被定性为“反传统的一代”、“弑父的一代”,诸多评论侧重于新生代写作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关联,强调新生代写作在外来文化冲...
何换生
关键词:反传统
文献传递
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
<正>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图志中,余华以直面内心的写作构筑了一道特异的景观,成为先锋文学标志性存在。其文本的意蕴已为许多论者从多方面给予了阐述和论说。同时,余华也是一位经得起多重检视和不断发掘的作家。我们发现,...
何换生王达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