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丽

作品数:51 被引量:336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5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中药
  • 13篇汤剂
  • 9篇电子舌
  • 8篇传统汤剂
  • 7篇白及
  • 6篇掩味
  • 6篇饮片
  • 6篇化学计量
  • 6篇化学计量学
  • 5篇中药汤剂
  • 4篇盐酸
  • 4篇指纹
  • 4篇配方颗粒汤剂
  • 4篇贝母
  • 4篇川贝
  • 4篇川贝母
  • 3篇电子鼻
  • 3篇信息融合
  • 3篇盐酸小檗碱
  • 3篇指纹图

机构

  • 51篇河南中医药大...
  • 6篇河南省食品药...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中药科...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郑州众生实业...

作者

  • 51篇王艳丽
  • 43篇刘瑞新
  • 37篇李学林
  • 31篇姚静
  • 30篇施钧瀚
  • 24篇张璐
  • 6篇王青晓
  • 4篇张璞
  • 4篇陈鹏举
  • 3篇王君明
  • 2篇王丽娜
  • 2篇李淑荣
  • 2篇赵喜新
  • 2篇李媛媛
  • 2篇林兆洲
  • 2篇曹英杰
  • 1篇徐涛
  • 1篇代丽萍
  • 1篇康冰亚
  • 1篇杨亚蕾

传媒

  • 17篇中草药
  • 11篇医药导报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药学杂志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中医学报
  • 1篇中国药物滥用...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中医研究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中成药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新中医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20篇2023
  • 3篇2022
  • 10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1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口尝评价和电子舌评价的药物苦味叠加规律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中药汤剂含有复杂的苦味。该文以中药单体苦味物质简单混合为切入点研究苦味叠加的呈苦规律。以盐酸小檗碱(生物碱类)、栀子苷(萜类)、熊果苷(糖苷类)为母液物质,以槐定碱(生物碱类)、龙胆苦苷(萜类)、葛根素(糖苷类)为添加物质,将不同的添加物质按照浓度梯度分别与不同母液两两混合进行苦味叠加得到混合液,通过口尝评价(THTPM)和电子舌评价添加物溶液和混合液的苦度,以威布尔、对数曲线建立添加物溶液及混合液的苦度-浓度拟合模型。对比分析添加物溶液与混合液的苦度-浓度模型、苦度差值(ΔI0/ΔIe),探讨母液对混合液苦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添加物溶液苦度模型和混合液叠加苦度模型都符合威布尔模型和对数模型(口尝评价:R2≥0.8870,P<0.01;电子舌评价:R2≥0.7532,P<0.05),威布尔模型的拟合度普遍高于对数模型;口尝苦度差值(ΔI0)呈单调递减趋势;口尝叠加苦度和电子舌叠加苦度拟合方程:R2≥0.8742,P<0.01。该文通过对不同种类的中药苦味物质相互叠加,进行口尝和电子舌联合评价,发现叠加后的苦度依然与添加物质浓度呈威布尔或对数关系;口尝评价显示苦味母液对混合液苦度的影响随添加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电子舌叠加苦度和口尝叠加苦度明显相关。但后期需通过筛选浓度梯度、增大样本量进行更深入的验证。
李学林张耀陈鹏举陈鹏举施钧瀚王青晓姚静张璐王青晓马静张璐刘瑞新
关键词:电子舌
基于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探讨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感官与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用于中药五味药性二分类辨识方法的可行性,为中药药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借鉴。方法 选取122种仅含单一味不含兼味的5类代表性中药饮片(源自《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14种常用的食品类样本,使用PEN3型电子鼻及ASTREE、SA402B型电子舌采集136种样本的智能感官信息,以得到的信息矩阵作为自变量(X),药典项下的性味描述等作为标杆信息(Y),利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discriminant analysis,PCA-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2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基于单一型号智能感官设备(单源)和多智能感官信息融合(多源)建立五味二分类(酸/非酸、咸/非咸、辛/非辛、甘/非甘、苦/非苦)辨识模型Y=F(X),以交互验证的正判率作为模型优选指标。结果 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基于单源信息的五味二分类模型中最大正判率分别是98.53%(ASTREE/PCA-DA、LS-SVM)、97.06%(ASTREE/PCA-DA)、84.56%(ASTREE/LS-SVM)、89.71%(ASTREE/LS-SVM)、84.56%(ASTREE/LS-SVM),基于多源信息的五味二分类辨识模型的最大正判率分别是99.26%[(ASTREE+SA402B)/PCA-DA]、99.26%[(ASTREE+SA402B、PEN3+ASTREE+SA402B)/PCA-DA]、88.97%[(PEN3+ASTREE+SA402B)/LS-SVM]、91.91%[(PEN3+ASTREE+SA402B)/PCA-DA]、86.76%[(ASTREE+SA402B)/PCA-DA],多源信息融合后模型的正判率有所提高,平均提高2.35%(P<0.01)。结论 ASTREE型电子舌对于中药五味二分类辨识方面表现良好;多源信息融合后模型的正判率较单独使用任一电子鼻或电子舌均有所提高,为中药五味药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任延娜冯文豪李涵范雪花李海洋姚静王艳丽王艳丽李学林
关键词:药性多源信息融合
基于口尝法和电子舌法的多类苦味抑制剂对盐酸小檗碱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多类苦味抑制剂(bitterness suppressants,BS)对代表性苦味物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的抑苦效能及抑苦规律。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及课题组前期研究整理建立BS的若干定量化抑苦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以苦度为3的BBR溶液(0. 05 mg·m L^(-1))为苦味载体,分别加入安赛蜜等3类8种BS,借助所建抑苦效能评价指标比较各类BS的抑苦效能;分别建立口尝苦度降低值(ΔI)、电子舌苦度降低值(ΔIe)与BS浓度(ρ)的抑苦规律关系,探讨BS对BBR溶液的抑苦规律。结果 (1)建立了修正抑苦率、修正标准半效抑苦效价指数等5种口尝抑苦效能评价指标;电子舌先味降低值、回味降低值2种抑苦效能评价指标;(2)7种抑苦效能指标均能用于BS对BBR溶液抑苦效能的比较,其中8种BS对BBR溶液的最大口尝苦度降低值在1. 8以上;(3)建立了8种BS的ΔI-ρ威布尔规律模型,r^2均在0. 965 6以上(P <0. 01,n=6);建立了6种BS(HP-β-CD、甘氨酸和结晶果糖各有两根传感器响应,甜菊苷、可溶性大豆多糖和安赛蜜各有一根传感器响应)的9个ΔIe-ρ威布尔规律模型,r2均在0. 911 5以上(P <0. 01,n=6),传感器对黄原胶及阿斯巴甜无响应。结论基于口尝法和电子舌法建立了7种抑苦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其中最大标准抑苦效价指数普适于口尝法苦味抑制剂的开发,电子舌的两个指标均具有指示性。揭示了若干BS对BBR溶液的抑苦规律,能够为BS的科学开发应用及掩味研究提供参考。
刘瑞新王艳丽王艳丽桂新景施钧瀚张璐施钧瀚李学林
关键词:电子舌盐酸小檗碱
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的中药伴侣抑苦规律及应用规律研究
2023年
目的掌握中药复合掩味佐剂-中药伴侣的抑苦规律,促进其科学规范地应用于临床。方法以御寒汤(Yuhan Decoction,YD)、龙胆泻肝汤(Longdan Xiegan Decoction,LXD)、三黄泻心汤(Sanhuang Xiexin Decoction,SXD)的传统汤剂(traditional decoction,TD)与配方颗粒汤剂(formula granule decoction,FGD)为载体,以甜橙味(M_(1))、巧克力味(M_(2))、咖啡味(M_(3))中药伴侣为掩味佐剂,制备原始汤剂和掩味汤剂,及其2、4、8、16、32倍稀释液,基于经典人群口尝法(traditional human taste panel method,THTPM),以苦度降低值(ΔI_(1))、修正抑苦率(calibrated rate of bitterness suppressing,CRBS)为指标,评价中药伴侣抑苦效能,并通过建立①原始汤剂苦度(I0)及掩味汤剂苦度值(I0’)与二者体积(V)、②同体积下掩味汤剂较原始汤剂的苦度降低值(ΔI_(1))与二者体积(V)、③稀释前后掩味汤剂苦度降低值(ΔI2)与稀释前后体积差值(V’)的预测模型,探索不同稀释倍数下中药伴侣的抑苦规律,进而总结应用规律以指导实际应用。结果测得不同体积下的中药伴侣对中药汤剂的ΔI_(1)、CRBS,中药伴侣对TD掩味效果相对较好(P<0.05),M_(2)掩味效果相对较好(P<0.05);抑苦规律:①I0/I0’-V共24组(R^(2)≥0.7242,P<0.05),随等比稀释,二者并非平行降低(P<0.01);②ΔI_(1)-V共18组(R^(2)≥0.8428,P<0.01),掩味汤剂在100~800 mL时,3种中药伴侣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中药汤剂的苦度(P<0.01);③ΔI2-V’共18组,拟合出17组预测模型(R^(2)≥0.7564,P<0.05),M_(1)掩味汤剂随稀释苦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小(P<0.01);应用规律:同等剂量等比稀释条件下,M_(1)适合“浓喝”,M_(2)、M_(3)适合“稀喝”。结论基于口尝法揭示了中药伴侣抑苦规律,进而总结了中药伴侣的应用规律,为中药伴侣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张迪张耀施钧瀚王艳丽王艳丽苗妍范雪花李涵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三黄泻心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汤剂
电子鼻技术应用于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22
2021年
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新方法,并探讨该技术用于中药饮片鉴定的可行性。方法:以川贝母为研究对象,收集80批待测样品,以电子鼻嗅觉感官数据为自变量X,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方法结果为主,并参考传统经验辨识结果作为标杆辨识信息Y,利用判别分析(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建立川贝母饮片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F(X);以辨识准确率、耗时为指标,对结果进行探讨。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真伪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正确率分别为93.75%,91.25%,95.00%和95.00%,以PCA-DA与PLS-DA辨识模型为最优;在规格辨识中,4种模型辨识正确率分别为86.67%,88.00%,89.33%和68.00%,以PCA-DA辨识模型为最优。电子鼻辨识真伪及规格模型的准确率均较高,耗时相对较短。结论:电子鼻技术可准确、快速地对川贝母进行鉴别,在时效性和正判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冯文豪田亮玉施钧瀚桂新景张慧杰张璞李媛媛张璐王艳丽姚静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电子鼻川贝母化学计量学平贝母
电子舌用于川贝母真伪及商品规格快速辨识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究电子舌在川贝母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80批川贝母待测样品,首先进行传统经验辨识(M_1)和现代药典检测(M_(2)),再利用电子舌采集味觉信息并以M_1和M_(2)的综合结果为标杆信息建立适宜的辨识模型(M_(3)),分别建立判别分析(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4种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结果4种真伪辨识模型准确率分别为90.00%、90.00%%、90.00%、91.25%,商品规格辨识模型准确率分别为76.00%、81.69%、73.68%、76.00%。真伪辨识模型判别较好,以PCA-DA准确率最高,商品规格辨识模型中虽以LS-SVM模型辨识率最高,但其存在未分类样本,故最终以PCA-DA为判别模型。结论电子舌辨识法判别时间远较M_(2)短,准确率与M_1相近,可用于川贝母真伪快速辨识。
张慧杰张璐冯文豪桂新景林兆洲林兆洲田亮玉施钧瀚姚静李学林王艳丽
关键词:川贝母电子舌
合页式艾炷模具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2011年
艾炷灸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目前,艾炷常用手工捏制,制作缓慢,大小松紧不一,费时费力。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设计、制作并应用了一种"合页式艾炷模具",能够快速便捷的制作出外光内紧,不易破碎,燃烧稳定、大小重量易控,便于统一标准的艾炷。制造本模具取材方便,工艺简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前景。
赵喜新王艳丽
关键词:艾炷灸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基于苦味阈值浓度的苦味中药分子苦度当量定量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建立适用于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方法。方法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参比苦味物质,以不同浓度的23种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为载体,采用“最小极限法”预测中药饮片的苦味阈值浓度(bitterness threshold concentration,BTC),并在此基础上计算苦味中药的分子苦度当量(equivalent molecular bitterness,EMB)和分子苦度当量指数(EMB-index,EMBI),进而实现对中药饮片的苦度定量测定;此外,以不同浓度的黄连和苦参水煎液为载体,对建立方法的重现性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感知到苦味的人数比例与苦味中药饮片水煎液浓度的对数模型和威布尔模型,由拟合方程的R~2和P值可知威布尔模型优于对数模型,由威布尔模型的拟合方程计算出中药饮片的BTC,进而测得了23种苦味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测得的黄连和苦参的EMB以及EMBI的RSD值均小于20%,重现性相对良好。结论采用经典人群口感评价法预测出了23种中药饮片的EMB和EMBI,建立了苦味中药的苦度定量测定方法。
王青晓高晓洁桂新景王艳丽王君明李晨旭任延娜姚静张璐施钧瀚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黄连苦参
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白及与黄花白及辨识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通过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与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进行辨识研究。方法采用Shim-pack GIST C_(18)-AQ(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采用Chem Pattern TM软件对白及、黄花白及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IMCA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二者进行定性辨识研究。结果在相似度分析中,45批白及的相似度为0.74~0.97,相似度较好,29批黄花白及的相似度为0.44~0.83,部分黄花白及与白及较为相似;聚类分析与PCA分析结果较为一致,部分样品可分为2类;PLS-DA分析分类效果显著,模型参数Q^(2)为0.80,R^(2)Y为0.85,完全能将两者区分开。通过PLS-DA分析结合VIP值筛选出了影响白及与黄花白及质量差异的8个共有峰,对这8个共有峰进行分析,二者之间除15号峰(militarine)峰面积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7个共有峰峰面积白及均显著小于黄花白及(P<0.01)。结论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实现白及与黄花白及的鉴别,可为白及饮片的质量辨识提供参考。
范雪花王艳丽侯富国李涵李海洋姚静施钧瀚施钧瀚刘瑞新
关键词:白及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天麻素
基于HPLC指纹图谱评价的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成分差异分析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以当归补血汤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传统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与市售配方颗粒剂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差异,为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建立指纹图谱,从化学成分的种类、指标性成分含量、共有峰峰面积总和、指纹图谱的相似度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色谱峰数目由传统汤剂的15个共有色谱峰到配方颗粒的13个(A厂)、12个(自制)、11个(B厂)、9个(C厂)。指标成分的含量上,配方颗粒中阿魏酸含量与传统汤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魏酸含量: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自制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毛蕊异黄酮苷含量: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传统汤剂>A厂配方颗粒汤剂>B厂配方颗粒汤剂>C厂配方颗粒汤剂。配方颗粒汤剂中共有峰峰面积的总和均低于传统汤剂,若传统汤剂为1,其他(自制和A、B、C 3厂家)分别相当于0.95、0.66、0.40、0.47。自制配方颗粒汤剂以及A、B厂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相似度较高(0.97、0.96、0.98),C厂家稍低(0.85)。通过对当归补血汤主要色谱峰进行归属发现,其色谱峰基本均来自各单味药材,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的新化学成分的产生,配方颗粒汤剂较传统汤剂有成分的消失。结论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相比,传统汤剂无论在指标成分的含量还是特征图谱中色谱峰的数量上均高于配方颗粒汤剂,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配方颗粒标识的临床当量与汤剂实际不符,应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推荐当量进行校正,促进临床合理应用;同时也为国家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的统一化管理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
姚静施钧瀚施钧瀚王青晓王艳丽王青晓王艳丽张璐李学林刘瑞新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传统汤剂配方颗粒汤剂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苷当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