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永春
- 作品数:41 被引量:236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煌焦油蓝改良法计数网织红细胞被引量:8
- 2004年
- 毕永春王图年张葵
-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血液分析仪网织红细胞计数
- CD3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及肾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近年来,国际多个移植免疫学者发现可溶性CD30可作为一种新的与移植肾存活相关的风险预测指标。拟在基因水平上分析CD30基因启动区和5'侧翼区3个位点的多态性与肾功能衰竭的关系,以探讨其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含量增高的相关性以及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排斥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05/2006-04在南京市鼓楼医院首次接受肾移植手术的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78例,另选择9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均知情同意。提取两组观察对象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D30基因启动区-201位的AJ289159多态性位点和5'侧翼区rs946461和rs1208993多态性位点所在部分的DNA片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位点多态性,DNA测序验证。比较分析CD30基因型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CD3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同时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的含量,探讨CD30基因多态性与可溶性CD30含量的关系。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CD30启动区-201位的AJ289159多态性位点在入选的173例中国人群中未发现存在碱基突变。②两个5'侧翼区的多态性位点rs946461和rs1208993虽然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但多态性分布在两组观察对象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3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CD30启动区的AJ289159位点和5'侧翼区的rs946461和rs120899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可溶性CD30含量的增高可能无关,可溶性CD30的增高也许在基因水平上存在着其他改变,或是受其他刺激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的免疫活化状态,进而关系到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 毕永春张葵
- 关键词:肾移植器官移植
- STAT3及XRCC4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4(XRCC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确诊的2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 HCC 为肝癌组,207例性别及年龄匹配的 HBsAg阳性患者为非肝癌组。采用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STAT3 rs2292152和XRCC4 rs1805377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与 HCC易感风险的关系。结果(1)STAT3 rs2293152位点3种基因型(CC、CG和GG型)在肝癌组分布频率分别为17%(34/200)、49.5%(99/200)和33.5%(67/200),在非肝癌组中分别为18.4%(38/207)、56.5%(117/207)和25.1%(52/207),各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C基因型作参照,携带rs2293152 GG型的个体 HCC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40,95% CI=0.800~2.592,P=0.224)。(2)XRCC4 rs1805377位点3种基因型(AA、GA和GG 型)在肝癌组分布频率分别为61%(122/200)、30%(60/200)和9%(18/200),在非肝癌组中分别为59.9%(124/207)、31.9%(66/207)和8.2%(17/207),各基因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 AA 基因型作参照,携带rs1805377 GG型的个体 HCC 患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6,95% CI=0.530~2.185,P=0.839)。结论 STAT3 rs2292152和XRCC4 rs1805377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中国人群HBV 相关HCC 易感性无密切关系。
- 刘懿余德才潘明洁毕永春周乙华
- 关键词:转录激活因子3TRANSDUCERACTIVATORSTRANSCRIPTION
- 慢性HBV携带孕妇产后自发HBeAg和HBsAg血清清除或转换的病毒学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产后自发HBeAg和HBsAg血清清除或转换的相关病毒学特征。方法2002年8月~2004年7月本院诊断的慢性HBV携带孕妇,自2009年10月~2010年3月间随访,检测HBV血清学标志和病毒相关特性。结果在本组419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中,经随访平均6.4年,失访155例。在接受随访的264例(63.0%)中,76例(28.8%)孕期在入组时HBeAg阳性,其中42例(55.3%)随访时发生自发HBeAg转换,这些孕妇孕期HBV DNA、HBeAg 和HBsAg均低于34例未转换组(P值均〈0.01)。在6例血清HBV DNA 〈1×106 IU/ml、17例HBeAg 〈700 S/CO和13例HBsAg 〈1×104 IU/ml孕妇中,随访时自发HBeAg转换分别高达100.0%、100.0%和92.3%。随访时,38例(14.4%)孕妇自发HBsAg清除,HBsAg清除组孕期HB-sAg水平明显低于226例未清除组(P〈0.001)。在25例血清HBsAg 〈100 IU/mL孕妇中,随访时56.0%自发HBsAg清除。结论外周血HBV DNA载量低(〈1×106 IU/ml)、HBeAg水平低(〈700 S/CO)或HBsAg水平低(〈1×104 IU/ml)是自发HBeAg血清转换的有利因素,而当HBsAg 〈100 IU/mL时,更易发生自发HBsAg血清清除。
- 冯振华张姝刘景丽毕永春夏挺许碧云胡娅莉周乙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HBEAG血清学转换
- 不明原因关节炎患者中anti-CCP、AKA、RF及CRP的检测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抗角蛋白抗体(AKA)、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未确诊为RA的关节炎患者血清759例,检测anti-CCP和AKA,其中329例患者还同时检测RF和CRP。另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各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759例关节炎患者中anti-CCP和AKA阳性者共94例(12.4%),较对照组阳性率高(P<0.05)。anti-CCP和AKA的阳性率分别为11.7%和7.9%。其中78例诊断为RA(10.3%,78/759),anti-CCP诊断阳性率达96.2%(75/78)。在329例同时行anti-CCP、AKA、RF、CRP检测的患者中,有140例出现任一项检测阳性(42.6%,140/32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38例诊断为RA(11.6%,38/329)。4个检测项目的阳性数分别为RF 101例(30.7%)、CRP 65例(19.8%)、anti-CCP 52例(15.8%)和AKA 34例(10.3%)。RF、anti-CCP、AKA和增加CRP共有31例阳性,且均被诊断为RA。结论:各种关节炎中约10%以上可确诊为RA。在各种关节炎中4种检测指标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RF、CRP、anti-CCP、AKA,其中anti-CCP对RA诊断价值较高。联合检测RF、anti-CCP、AKA和CRP(尤其是前3项)有助于提高对RA患者的早期诊断。
- 毕永春胡伟杨平王庆飞
- 关键词: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
- 利用戊型肝炎病毒开放读码框架2截短多肽降低抗戊型肝炎病毒IgM检测中的假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用戊型肝炎病毒4型(HEV-4)开放读码框架(ORF)2主要免疫表位截短多肽排除抗-HEV IgM检测中发生假阳性的可行性。方法用重组HEV-4 ORF2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多肽(459—607位氨基酸)及其截短多肽(472~607位氨基酸)为抗原分别包被ELISA板,用间接ELISA法分别检测35份HEV RNA阳性患者血清、69份健康人血清和117份可疑阳性血清标本的抗.HEVIgM,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认,逆转录(RT).PCR检测HEVRNA加以比较。结果WB检测结果显示,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 IgM仅与459—607多肽二聚体反应,而不与其单体及472~607多肽反应。间接ELISA法检测35份HEV RNA阳性患者血清抗.HEV IgM均能与459~607多肽反应,而不与472~607多肽反应;69名健康人血清与2种多肽都不反应。117份可疑阳性血清中,5份能同时与2种多肽反应,但450nm吸光度(A450)值之差小于0.5。WB检测这5份血清抗-HEV IgM均阴性;RT—PCR检测HEV RNA为阴性,说明这5份血清为非特异性吸附引起的假阳性。结论ORF2 459~607多肽可有效检测抗-HEV IgM,根据血清与2种多肽反应的A450差异,能有效排除因非特异性吸附导致的抗-HEV IgM假阳性。
- 毕永春潘金顺庄辉孙静吴超唐勤周乙华
- 关键词:戊型免疫球蛋白M病毒蛋白质类假阳性反应
- 普通成年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调查普通成年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率。方法:收集普通成年人血清1440份,ELIS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分别设计HBV DNA不同区域的引物,用巢式PCR检测HBV DNA,对阳性标本进行DNA序列分析,并确定HBV基因型。结果:1440份血清中,HBsAg阳性70例(4.86%);HBsAg阴性的1370份血清中,3例(0.21%)至少2组不同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显示HBV DNA阳性。其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已知HBV序列同源,证实了PCR产物的特异性,而各HBV DNA序列又不完全相同,排除了因污染造成的假阳性。3例隐匿性HBV感染中2例为基因型B型,另1例为C型。结论:普通成年人群存在隐匿性HBV感染。输血和器官移植时,仅以血清学标志物作为筛查HBV的手段,可能会引起HBV的传播。
- 刘勇张乐张乐朱天礼毕永春潘金顺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巢式PCRDNA测序
- 合格献血者血浆HBV残留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调查合格献血者血浆残留HBV的阳性率,评估输血后HBV感染风险。方法收集945份合格献血者的血浆,采用ELISA法检测HBV核心抗体(抗-HBc);提取血浆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血浆标本以1∶5稀释后抗-HBc阳性率为19.68%,而1∶50稀释后阳性率则为2.33%。共检测出HBV DNA阳性标本3例,其中1例抗-HBc阳性,另外2例抗-HBc为阴性。合格献血者中隐匿性HBV感染率约为0.32%。结论我国合格献血者标本中仍有部分血浆有HBV残留,抗-HBc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较抗-HBc阴性标本高,应引起重视。
- 李平刘勇李翠萍毕永春张葵周乙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抗-HBC巢式PCR
- 肝癌组织中HLAⅠ类抗原及相关分子的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在抗原提呈过程中HLAⅠ类抗原各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对165例肝癌的石蜡组织标本中HLAⅠ类分子的重链、轻链及抗原提呈相关分子calnexin、LMP2等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各表达分子的相关性。结果HLAⅠ类分子(A和B/C位点)的表达为膜型,β_2M的表达为膜浆型,以膜为主,而LMP2和calnexin的表达为浆型。肝癌组织除LMP2分子外,HLAⅠ类各分子均有明显的上调(上调率≥40%),其中以HLAⅠ类分子A位点上调最明显(54%)。肝癌组织中HLAⅠ类各分子之间表达趋势一致。结论肝癌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增加与抗原提呈过程中多分子的表达增加和协同作用有关,而并非由其中某种单一分子的改变来决定。
- 沈宇清缪凤琴夏梅毕永春陈建国谢维张建琼
- 关键词:肝癌免疫组化
- 国产抗-HBs定性试剂评估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状态
- 2013年
- 目的:探讨国产抗-HBs定性试剂在评估人群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有无免疫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16例HBsAg阴性血清,分别用国产定性试剂和美国雅培定量试剂检测抗-HBs,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639例(62.9%)血清国产试剂检测抗-HBs阳性,742例(73.0%)雅培试剂检测阳性(≥10 mIU/ml,χ2=23.98,P<0.001)。在抗-HBs≥100 mIU/ml的444例、50 mIU/ml~99 mIU/ml的83例和10 mIU/ml~49 mIU/ml的215例,国产试剂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9.1%、92.8%和52.1%。在雅培试剂检测抗-HBs<10 mIU/ml的274例中,国产试剂98.2%阴性。结论:国产抗-HBs定性试剂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虽然对低水平抗-HBs阳性血清的检出率较低,但抗-HBs≥50 mIU/ml时,具有良好的检出率。国产定性试剂抗-HBs阳性,说明对HBV有免疫力,通常无需定量检测。
- 冯振华毕永春张姝陈洁胡娅莉周乙华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