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令
- 作品数:43 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氧化催化型后处理装置影响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分别比较了DOC、POC和DPF 3种类型的氧化催化型颗粒净化装置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常规气体排放以及颗粒的去除转化效率。发现使用DOC仅能实现10%~20%颗粒质量去除率。某些高负荷工况下,由于尾气中SO2的催化氧化会产生SO3组分,从而在排气稀释过程中发生均相成核作用,引起核模态粒子(<50nm)排放增加。而DOC结合POC能够实现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模态粒子的有效去除,核模态粒子去除率达到80%~95%,而积聚模态粒子的去除率为60%~76%,总颗粒质量去除率达到65%~75%;DPF能够实现颗粒高效去除,颗粒数量和质量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DPF会引起尾气NO2的升高,需要进一步将NO2消耗去除。
- 郑烨李新令许朕乔信起黄震
- 关键词:柴油机颗粒物去除率
- GTL燃料发动机排气颗粒数密度和粒径分布的试验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采用两级稀释取样装置和扫描迁移颗粒粒径分析仪(SMPS),研究了燃用天然气合成油(GTL)发动机排气颗粒的数密度和粒径分布特征,并同原柴油机的颗粒排放进行了比较,发现发动机燃用GTL时,中间转速(n=1400 r/min)下,排气颗粒多呈峰值粒径为50~80nm的单峰对数正态分布;高转速(n=2200r/min)下,呈分别包含核模态(峰值粒径为20~30nm)和积聚模态(峰值粒径为50~80nm)的双峰对数正态分布。而燃用柴油时,所有测试工况下,排气颗粒均呈包含核模态和积聚模态的双峰对数正态分布。与燃用柴油相比,怠速工况下,燃用GTL后总颗粒数密度和体积分数没有显著下降,而其它工况下总颗粒数密度和体积分数显著下降,其中总数密度均下降一个数量级,总体积分数下降20%~60%;燃用CTL后,排气中核模态数密度显著下降,某些工况下积聚模态数密度有所下降,这与GTL燃料中的芳香烃和硫含量均较低有关。
-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张武高屠晓栋
- 关键词:柴油机天然气合成油粒径分布
- 一种可实现离子液体高纯回收的二氧化碳捕集无水相变体系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离子液体高纯回收的二氧化碳捕集无水相变体系及应用,该无水相变体系由伯胺、有机溶剂和离子液体构成,伯胺指浓度控制在30wt%的单乙醇胺,有机溶剂指正丁醇,离子液体指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或1‑...
- 杨柳李新令陈家伟黄震
- 一种双金属负载改性固态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碳捕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金属负载改性固态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将分子筛、水溶性无机钾盐、水溶性无机锆盐和水混合进行第一浸渍,得到浸渍分子筛;将所述浸渍分子筛进行煅烧,得到双金属改性分子筛;将所...
- 李新令王轶隽黄震王禹轩刘逸航林辰阳
- 生物柴油发动机的催化型连续再生系统的仿真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建立了CCRT系统模型,并根据试验参数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分别比较了不同工况下,燃用B20、BD50、BD100时DOC对常规排放气体的转化效率以及CPF的颗粒物再生情况。发现:DOC对NO的转换效率各工况差别较大,主要受排气温度影响;对CO及HC整体转化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去除效果较为理想。平衡时CPF内残留的颗粒物质量随转速升高而增加,随负荷增加而减少;低负荷、高转速工况是CPF再生效果最差的工况。随着生物柴油掺混比例的上升,DOC的NO,出口浓度及NO转化效率上升,而对DOC的HC和CO去除效果影响较小;CPF残留颗粒物质量在高转速区域有所下降,而在中低负荷区域有所上升。主要原因是燃用生物柴油引发的排气温度降低和颗粒物排放降低。低负荷、高转速工况下,燃用BD50时CPF的再生效果最佳。
- 郑烨乔信起李新令
- 关键词:生物柴油柴油机
- 近后喷射对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 2016年
- 试验研究了近后喷射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粒径分布及数量浓度的影响,结合不同工况下的燃烧分析对近后喷射影响颗粒物排放特性的机理进行了阐释。重点分析了在发动机低负荷和中等负荷条件下,后喷间隔和后喷油量两个参数对颗粒物总数量排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研究发现,低后喷油量和大后喷间隔的后喷策略是减少颗粒物排放的最优化策略;近后喷射的应用仅在较高发动机负荷工况下有利于减少颗粒物总排放量,而在低负荷下,近后喷射只对核态颗粒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近后喷射的引入降低了燃烧前期的缸内温度,提高了燃烧后期的温度,有利于促进颗粒物氧化,从而达到减少颗粒物排放的效果;这一燃烧特性也有利于减少NO_x的生成。
- 罗悦齐李新令李昂黄震
- 关键词:共轨柴油机燃烧分析
- 汽油机排气颗粒粒径分布特征试验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对汽油机排气中颗粒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在测试工况下,汽油机排气中的颗粒呈包含核模态粒子(10 nm
-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周校平
- 关键词:汽油机数浓度粒径分布柴油机
- 一种吸收二氧化碳的低粘度液-液相变体系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解吸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收二氧化碳的低粘度液‑液相变体系及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解吸方法,属于二氧化碳减排及回收技术领域。本发明以伯‑叔二胺为主吸收剂,二丙二醇甲醚为分相剂,水为溶剂,三种组分构成可分相的液‑液相变吸收剂,实现C...
- 李新令杨柳 蒋凯佳黄震
- 车用汽油机超细颗粒排放属性试验研究
- 本文对汽油机排气颗粒的数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测试,相同工况下多次重复测试得到总颗粒数浓度有15-25%左右的波动,颗粒粒径分布无大的变化。测试工况下,排气颗粒呈包含核模态(10-20 nm左右)和积聚模态(20-48...
-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周校平
- 关键词:发动机尾气汽油机排放颗粒污染物
- 文献传递
- 金属碳酸盐改性固态胺吸附剂捕集空气中CO_(2)
- 2025年
- 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碳酸盐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属碳酸盐类型及负载量、PEI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复合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K_(2)CO_(3)负载量(w)5%、PEI负载量(w)50%的条件下制得的K_(5)P_(50)SBA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最佳,在温度35℃、CO_(2)体积分数400×10^(-6)、气体流量100 mL/min的条件下吸附180 min后,K_(5)P_(50)SBA对CO_(2)的吸附量为1.92 mmol/g;在SBA-15上负载适量K_(2)CO_(3)有利于扩大吸附剂的孔径,加速CO_(2)在吸附剂内部的扩散,K_(2)CO_(3)表面的碱性位点能够与PEI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对CO_(2)的吸附量;K_(5)P_(50)SBA经100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降低至1.61 mmol/g,降幅9.03%,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 王轶隽王禹轩刘逸航李新令黄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