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来春

作品数:25 被引量:201H指数:7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5篇结核
  • 5篇后路
  • 5篇后路病灶清除
  • 5篇病灶清除
  • 4篇胸椎
  • 4篇腰椎结核
  • 4篇融合术
  • 4篇脊柱
  • 4篇骨折
  • 3篇胸腰椎
  • 3篇肢体
  • 3篇肢体缺血
  • 3篇肢体缺血再灌...
  • 3篇肢体缺血再灌...
  • 3篇植骨
  • 3篇手术
  • 3篇前路
  • 3篇前路减压
  • 3篇前路减压融合

机构

  • 2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学院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吕梁市人民医...
  • 1篇寿阳县人民医...
  • 1篇山西大医院

作者

  • 24篇韩来春
  • 12篇关海山
  • 8篇史洁
  • 7篇李承罡
  • 5篇田江华
  • 3篇卫小春
  • 3篇张志强
  • 2篇洛树东
  • 2篇冯皓宇
  • 2篇杨惠林
  • 2篇李宝善
  • 1篇乔晓红
  • 1篇陈晨
  • 1篇晏礼
  • 1篇王春强
  • 1篇宋文慧
  • 1篇孙晓军
  • 1篇张艳泽
  • 1篇王千祥
  • 1篇李建群

传媒

  • 5篇实用骨科杂志
  • 5篇中国药物与临...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山西临床医药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中国创伤骨科...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2
  • 4篇2001
  • 2篇1995
  • 1篇1993
  • 2篇199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侧PVP术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分析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侧PVP治疗Ⅲ期无神经症状Kummell病患者共19例,男4例,女15例;年龄61~90岁,平均年龄(77.89±9.43)岁。通过对手术前后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对比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用术后血沉、C反应蛋白、骨水泥渗漏及脊髓受压情况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9例患者术前病椎前缘椎体高度、局部Cobb角度、VAS评分、ODI指数分别平均为(40.2±5.8)%、(19.8±9.2)°、(8.14±1.36)分、(80.30±8.65)%;术后第1天为(65.7±5.2)%、(10.4±5.1)°、(2.35±0.42)分、(22.43±7.54)%;末次随访时为(62.4±5.1)%、(11.5±4.7)°、(1.86±0.58)分、(21.54±7.86)%。术后第1天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以上相关数据与术后第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值均属正常范围,出现骨水泥渗漏4例,但未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结论对于Ⅲ期无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患者来说,单侧PVP安全有效,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
郝晨韩来春史洁梁冬牧吕帅尧关海山
关键词: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
丹参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动物实验)被引量:1
1993年
用兔造成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用丹参液予以治疗。结果表明用药后血MDA、CPK、GOT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电镜下骨骼肌细胞损害也轻于对照组。说明丹参可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并减轻骨骼肌细胞损害,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卫小春张志强韩来春
关键词: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丹参电镜
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减少骨科患者失眠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骨科患者睡眠调查表",对140例骨科患者的睡眠情况及失眠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入睡困难和醒后不适是失眠最常见的症状,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疼痛88例占62..8...
关海山韩来春史洁李承罡
关键词:骨科患者入睡和睡眠障碍护理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内固定联合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植骨内固定,联合局...
关海山韩来春李承罡
关键词:胸椎腰椎脊柱融合术
文献传递
不完全皮肤撕脱伤后皮肤活力判断与治疗
2002年
吕宇宏韩来春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2019年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胸椎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5±20.3)岁。术前规范抗结核治疗2~3周,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血沉小于30 mm/h后手术。术后每3个月复查胸椎X线片、C反应蛋白和血沉,同时评估植骨融合、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n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0个月,平均(20±6)个月。手术时间为(138±30)min,出血量为(310±100)mL,植骨融合时间为(6.5±1.8)个月。术前12例神经功能不全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2例由C级至D级,1例由C级至E级,9例由D级至E级。胸椎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25±9)°,术后即刻平均(13±8)°,末次随访时平均(15±7)°,随访期间平均丢失(2.1±1.5)°,术前、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例患者术后第2个月出现切口处皮下脓肿,行切开引流置管持续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硫酸链霉素灌注和静脉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保留硬化骨壁)、颗粒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椎结核安全有效。
刘金华关海山乔晓红韩来春史洁梁硕
关键词:结核植骨颗粒骨后路
腰椎间盘突出与椎体后缘组织骨化63例分析
2001年
韩来春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像学检查
应用脊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置钉的风险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顶椎区凸凹侧脊髓偏移空间及其规律,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9例AIS患者并在其横断面脊髓造影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hy,CTM)图像上测量顶椎区脊髓中心到凸、凹侧硬膜囊及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计算凸凹侧脊髓的偏移空间,和椎体、脊髓的旋转角度,并以Cobb角大小为依据,将其分为A组(40°~50°),B组(50°~70°),C组(>70°)等三组,分别测量各组以上数据,分析脊髓偏移空间在不同的Cobb角度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凹侧脊髓偏移空间与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借此定量分析顶椎区置钉的可能性。[结果]脊髓在顶椎区凸侧的偏移空间明显大于凹侧的偏移空间(P<0.01)。在凹侧,A组脊髓偏移空间与B组脊髓偏移空间、B组脊髓偏移空间与C组脊髓偏移空间、A组脊髓偏移空间与C组脊髓偏移空间,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凹侧脊髓偏移空间与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脊髓旋转角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93,P<0.01;r=-0.77,P<0.01;r=-0.67,P<0.01),也即侧弯角越大,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越小。而脊髓旋转角度与椎体旋转角度呈正相关(为r=0.95,P<0.01)。[结论]Cobb角<70°时,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较大,可以安全置钉;但是在>70°时,因为凹侧脊髓偏移空间较小甚至消失,不主张此类患者顶椎区置钉。而CTM检查的应用,对术前评估和降低术中风险有提示意义,必要时可以列为常规检查。
王春强宋文慧晏礼张鹏韩来春马迅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小指伸肌的类型研究
1991年
采用成年尸体66(男49,女17)例的132侧上肢,解剖、观察小指伸肌,依其肌腹、远侧肌腱的形态分为五型。具有单一肌腹,远侧肌腱为1支或2支,终于小指者占95.46%。具有单一肌腹,远侧肌腱分别附着于小指和无名指者占3.79%,此型小指伸肌为系统发生的形态变异,具有比较解剖学意义。
洛树东韩来春李宝善孙新忠
关键词:上肢比较解剖学
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体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研究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应力、椎间盘压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健康成年男性T12-L1-L2节段CT图像,MSC.Marc软件建立T12-L1-L2节段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L1椎体为楔形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较正常降低35%。模拟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在L1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L1椎体高度较正常降低10%,代表骨折椎体复位。观察直立位时,上身重力(260N)、随动载荷(200N)和竖脊肌力作用下,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之竖脊肌力、邻近椎体最大von Mises应力、椎间盘压力变化。结果①与骨折前比较,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竖脊肌力分别增高183%、56%,邻近椎体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别增高81%、27%,椎间盘压力分别增高61%、22%。②无论骨折与否,L1椎体骨水泥强化以后邻近椎体应力、椎间盘压力分别增高2.2%~2.6%、3.3%~3.6%。结论椎体楔形骨折使重力弯矩和竖脊肌力增大,造成椎体和椎间盘承载明显增加,骨水泥强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椎体后凸成形术纠正后凸畸形,降低了脊柱负载。
关海山陈晨冯皓宇李承罡韩来春杨惠林
关键词:骨折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有限元生物力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