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文杰

作品数:197 被引量:4,700H指数:4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5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9篇天文地球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6篇理学
  • 5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2篇气候
  • 44篇气候变化
  • 27篇降水
  • 25篇干旱
  • 22篇区域气候
  • 21篇植被
  • 20篇青藏
  • 20篇青藏高原
  • 17篇气温
  • 15篇气候模式
  • 15篇区域气候模式
  • 14篇干旱区
  • 10篇积雪
  • 9篇温度
  • 9篇旱区
  • 9篇半干旱
  • 9篇值模拟
  • 8篇数值模拟
  • 7篇地表
  • 7篇年际

机构

  • 112篇中国气象局国...
  • 90篇中国科学院大...
  • 56篇北京师范大学
  • 44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兰州大学
  • 14篇扬州大学
  • 13篇中国气象局
  • 9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国家气象信息...
  • 5篇清华大学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吉林省气象局
  • 4篇兰州中心气象...
  • 4篇中山大学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97篇董文杰
  • 29篇韦志刚
  • 17篇封国林
  • 15篇何勇
  • 13篇丑洁明
  • 12篇王澄海
  • 11篇叶笃正
  • 11篇高荣
  • 10篇刘辉志
  • 9篇符淙斌
  • 9篇李建平
  • 9篇张勇
  • 9篇罗勇
  • 8篇曹丽娟
  • 6篇延晓冬
  • 6篇王绍武
  • 6篇涂钢
  • 6篇张培群
  • 5篇张井勇
  • 5篇赵宗慈

传媒

  • 18篇气候变化研究...
  • 17篇高原气象
  • 14篇科学通报
  • 14篇物理学报
  • 14篇大气科学
  • 10篇地球科学进展
  • 7篇冰川冻土
  • 6篇应用气象学报
  • 6篇气候与环境研...
  • 6篇2007年中...
  • 6篇中国气象学会...
  • 5篇气象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地理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气象科技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1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20篇2008
  • 28篇2007
  • 25篇2006
  • 20篇2005
  • 15篇2004
  • 13篇2003
  • 12篇2002
  • 5篇2001
  • 1篇1996
  • 1篇1992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
本文从全球变化研究方向的调整对日益受到重视的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和适应研究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与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面,包括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有序人类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和以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文献传递
中国东北半干旱区能量水分循环的同化模拟被引量:6
2014年
使用地球观测系统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EOS.MODIS)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产品估算植被覆盖度和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RTM)制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遥感产品替换WRF模式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和地形高度,并且利用WRF模式及其先进的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循环同化东北半干旱区自动气象站近地面气象要素,对东北半干旱区的温度场、湿度场、风场和能量场的结构及其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研究.通过4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同化气象要素与改变模式地表参数引起的不同下垫面潜热、感热的分配关系和降水、土壤湿度变化弓f起的地表能量通量模拟效果,并利用通榆站、奈曼站、锦州站、和密云站2009年6-8月的通量观测资料与模拟结果对比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北半干旱区夏季的近地面温度、风向、净辐射、感热和潜热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及日变化规律.同化试验(Case2)模拟的近地面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相比控制性试验(Case1)有所改善;陆面参数试验(Case3)和集合试验(Case4)改善了感热和地表热通量的模拟.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下垫面土壤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集合试验(Case4)土壤湿度模拟结果与4个通量站观测值相比无太大差别,但降水的模拟有待改善.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改善模式下垫面陆面参数,利用气象资料同化改善近地面大气要素模拟精度,这是将各种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多源数据与数值模拟融合的有益尝试.此研究生成的东北地区资料同化数据集可用于气候变化、干旱监测等方面,对深入了解半干旱区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小航廖小罕袁文平延晓冬韦志刚刘辉志冯锦明吕世华董文杰
关键词:WRF模式资料同化东北半干旱区
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全球碳循环是气候变化的根本问题,其长期演变决定了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决定了稳定大气CO2浓度的减缓政策的制定和减排技术的施行. 本研究利用2个参与了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的耦合了碳循环过程的地球系统模式CESM和BNU-ESM,模拟研究了工业革命以来碳循环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归因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为衡量指标,相比通常研究中以累积排放量为指标,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减小了6%-10%,发展中国家增大了6%-10%. 这是由于历史时期(1850-2005年)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工业碳排放对这一时期海洋和陆地固碳量的增加贡献了61%-68%和61%-64%,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32%-39%和36%-39%. 因此发达国家排放情景下,相对较大的全球碳汇固碳量减小了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责任,但也由于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碳,使得发达国家对全球海洋的酸化负主要责任(68%). 而且发达国家的高排放降低了全球碳汇的固碳效率,可能影响未来长期的固碳量,加剧全球增暖的程度. 因此未来在制定减排方案时,需要进一步考虑到碳循环过程对减排方案的响应和影响.
魏婷董文杰袁文平延晓冬郭彦
关键词:气候变化固碳历史责任
基于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初探被引量:21
2009年
选取1951—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9个大城市和较近距离的9个小城市,对城市逐月平均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不同季节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对描述热岛效应的热岛强度指标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气温日较差的新的热岛强度指标。结果表明,1980年以后,无论大、小城市,城市化的热岛影响均有所加强。大城市年热岛强度10a约增加0.20~0.34℃,小城市约增加0.14~0.20℃。大城市的热岛强度无论季节或年增加幅度均比小城市大,特别是冬、秋季,而小城市则主要表现在夏、秋季。
李庆祥黄嘉佑董文杰
关键词:城市化热岛强度
华西秋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46
2004年
在分析华西秋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秋雨指数,并进行了EOF和REOF分解以及秋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长江中上游以北地区与以南地区降水相反的形势,第二模态反映了华西降水的一致性;REOF将华西秋雨可分为6个气候区。华西秋雨的变化趋势表明,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秋雨期,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华西秋雨相对较少。21世纪开始又出现了较明显的华西秋雨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贝加尔湖低槽是华西秋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当贝加尔湖、印缅槽深且副热带高压强时,有利于华西多秋雨;反之,则秋雨不明显。
白虎志董文杰
关键词:华西秋雨气候特征EOF展开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被引量:42
2004年
利用中国710个站(青藏高原72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与中国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多雨日区域随季节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南区、华南—青藏高原东南部区、青藏高原区以及华西区共5个区域,多雨日区自东向西移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降水特征呈双峰型,西北呈单峰型;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原梅雨"、伏旱和秋雨。林芝地区的遥相关分析表明:冬季温度与青藏高原同期温度为正相关,与我国其它大部分地方为负相关;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为正相关,与高原北部同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冬季温度与黄河到长江流域之间区域夏季降水呈反相关关系。
白虎志董文杰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特征气温降水
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研究被引量:34
2011年
利用RegCM3模式,通过计算青藏高原不同积雪、冻土年的气候状况,分析了高原地区不同积雪状况下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RegCM3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积雪状态下高原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多雪年当高原土壤冻结较厚时,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大部降水偏少;而少雪年冻结较厚时,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南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西部降水偏多,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北部降水偏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积雪融化和冻土解冻不同配置型对夏季高原土壤湿度的不同影响,加上相变过程吸收能量的差异.冻结较厚时,地表感热偏大,高原地区上升运动偏强,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均偏强,850hPa水平风场差值在长江流域形成一条气流辐合带,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北、华南地区降水偏少;而少雪年冻结较厚时土壤含水量偏高,加上吸收相变潜热,青藏高原地表感热偏低,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均偏弱,长江以北有明显的北风距平,使得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
高荣钟海玲董文杰韦志刚
关键词:积雪冻土夏季降水
青藏高原冻土积雪与东亚季风系统关系的研究
王澄海杨梅学董文杰韦志刚
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申报内容是研究群体近10年利用气象观测和青藏高原地区科学试验资料、全球同化资料和GCM的模拟结果,通过资料分析、理论诊断、数值模式模拟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对青藏高原冻土积雪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作用的研...
关键词: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亚季风
年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的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NOAA AVHRR得到的19年(1982-2000)全球月平均的叶面积指数(LAI)与ERA40近地面气温和CMAP降水进行时滞相关分析,并研究了LAI的年际变化对后期温度、降水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LAI与同期气温的相关性更好,30°N以北(以南)基本上为正(负)相关。LAI滞后一个月时,北半球中低纬度和20°S以南大部地区LAI与降水的正相关更强;而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部和南半球热带地区,LAI与前一个月温度的关系更密切。LAI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明显,LAI与降水的关系在雨季最密切。LAI对气温比较显著的正反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20°S以南大部地区为比较显著的负反馈。LAI对降水比较显著的正反馈分散在北美大陆西北部、东欧平原南部、欧亚大陆东北部和热带沿海地区。中高纬度(尤其是北半球)大部分地区LAI对气温、降水反馈部分的解释方差达到总方差的20%以上。
李伟平季劲钧董文杰刘新
关键词:年际变化时滞相关
平均土壤热流与大地热流场关系的初步分析
<正>土壤热流是由土壤与大气之间的交换热和深层向上的传导热流共同构成的,其中既包含了各种随天气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瞬变波部分,亦包含了从深层向上传输的定常波部分。前者来于大气,归于大气,主要是各个周期的正弦波;后者来自深层,...
董文杰汤懋苍石耀霖魏东平
文献传递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