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燚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2篇准种
  • 2篇基因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构象
  • 1篇单链构象多态...
  • 1篇动力学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病
  • 1篇血清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范燚
  • 4篇王宇明
  • 3篇兰林
  • 3篇黄燕萍
  • 2篇丁世涛
  • 1篇赵文利
  • 1篇邓国宏
  • 1篇谭朝霞
  • 1篇刘国栋
  • 1篇李俊刚
  • 1篇王宗笠
  • 1篇钟履华
  • 1篇王宇明
  • 1篇黄燕萍
  • 1篇邓国宏
  • 1篇王开发

传媒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病毒动力学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观察未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3例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载量进行连续监测,同时测定每一时相点的血清ALT和总胆红素. 结果:不管是间隔1 d、1wk还是1mon,3例慢性HBV 感染者体内HBV DNA水平均存在自发波动,且与血清ALT和总胆红素变化相关性不确定. 结论:3例慢性感染者体内HBV载量的自然波动表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我们提出—种宿主对病毒负反馈控制的PID 模式,以期对持续性病毒感染的体内生态演化作出评价和预测.
邓国宏王宗笠王宇明王开发范燚
关键词:HBV感染血清病毒动力学乙型肝炎病毒生态学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孪生子宿主遗传因素与临床表型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以 2 0对HBV感染孪生子和感染高危孪生子为研究对象 ,初步研究宿主遗传因素与乙型肝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基因组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tandemrepeates ,STR)多态性扫描技术进行孪生子卵型鉴定 ,同时进行HAV、HBV、HCV、HDV、HEV等肝炎标志物检测 ,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及肝功能 (ALT ,AST ,TBil)检测。对临床指标数据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 ,在单卵孪生子 (monozygotictwins ,MZ)组、双卵孪生子 (dizygotictwins ,DZ)组、对照 (control)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单卵孪生子组、双卵孪生子组与对照组两两之间 ,其感染率、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无症状携带者 (AsC)比率及清除病毒比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同病率、疾病表型一致率、血清学模式相同者比率的比较中发现单卵孪生子组与双卵孪生子组之间及单卵孪生子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而双卵孪生子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另外研究亦发现疾病表型一致率可能与患者年龄及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等相关。对于HBV感染高危孪生子 ,出生后立即进行HBIg注射或疫苗接种 ,可阻断HBV感染。 结论 单卵孪生子组其同病率、疾病表型一致率、血清学模式相同者比率显著高于双卵孪生子组以及对照组 。
徐宝艳王宇明邓国宏黄燕萍钟履华刘国栋谭朝霞范燚丁世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易感因素基因表型
逆向斑点杂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YMDD变异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应用逆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方法合成有生物素标记的引物,PCR扩增两种DNA片段,与尼龙膜上的探针同时杂交,BCIP/NBT显色。结果检测21例拉米夫啶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例HBV为基因型B,10例为基因型C;YMDD基序有47·6%(10/21)为YMDD,28·6%(6/21)为YVDD,23·8%(5/21)为YIDD。结论在同一张尼龙膜上检测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经济实惠、准确快捷,且易于开展。
黄燕萍兰林李俊刚丁世涛范燚王宇明
关键词:基因型
拉米夫定与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及变异特点的关系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HBV P)基因序列的准种组成及变异特点。 方法 目的片段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克隆,每份标本选择3 3个克隆,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法对准种复杂性及变异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前患者体内HBV P基因序列准种数为7~14(平均9.8),高于治疗后准种数4~8(平均5.7),t=3.98,P<0.05。6例患者治疗前的准种分布中有一种或两种优势准种,但比例较低(33.3%~81.8%);治疗后显著升高(78.8%~90.9%),t=3.42,P<0.05。选择优势克隆测序,6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2例出现M550V/L526M变异,3例为M550I变异,1例无YMDD变异。此外为个体化的点突变,无明显趋势。 结论在拉米夫定的药物筛选作用下HBV准种的组成改变,同时出现YMDD序列变异。
黄燕萍王宇明兰林范燚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准种拉米夫定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异源双链分析研究拉米夫定耐药变异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技术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肝病毒准种组成的改变。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6例患者治疗前后共12份血清标本中目的片段并逐一分析。结果 拉米夫定治疗前患者体内乙肝病毒聚合酶基因序列准种组成较复杂,准种数在7-14(平均9.8),均高于治疗后准种数4-8(平均5.7),t=3.98,P<0.05。6例患者治疗前的准种分布中有一种或两种优势准种,但比例较低(33.3%-81.80%);治疗后显著升高(78.80%-90.9%),t=3.24,P<0.05。选择优势克隆测序,6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2例在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序列出现M550V/L528M,3例为M5501变异,1例无变异。结论 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异源双链分析技术对人体内病毒作整体性的研究,可避免其他研究方法的片面性,为发现新的变异点提供机会,进一步解释拉米夫定的耐药机制。
黄燕萍王宇明兰林范燚赵文利
关键词:单链构象多态性准种双链种数克隆测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