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
- 作品数:15 被引量:9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 中国古代战争发生频率周期性的初步研究
- 2011年
- 对中国1000-1900 AD期间战争发生频率序列进行周期分析发现:战争发生的次数具有非常显著的约263年、98年、72年以及较为显著的57年和43年的周期,其中263年的显著周期对应着朝代的更替.而战争发生频率产生显著周期的原因应与气候变化有关.将战争发生频率序列同季风边缘区季风降水强度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些干旱期,战争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可能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引发因素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气候因素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因素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 周鑫周慧清乔海英秦利
- 关键词:周期季风降水社会因素
- 天水-秦安一带中新世黄土堆积区沉积-地貌演化被引量:24
- 2007年
- 前人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将天水-秦安一带的中新世黄土分布区划归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文章基于野外调查和已有年代地层学工作,结合前人成果,对该区新生代沉积-地貌演化历史进行研究,并划分为以下主要阶段:1)古近纪初南部秦岭山地的剥蚀,使本区在原有基岩准平原地形的基础上,形成以冲洪积平原为主的地形。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构造活动使冲洪积平原解体,在秦安地区形成基岩台地与沉陷盆地相间、天水-西和地区形成拉分盆地与隆起山地交错的地貌景观,这些高地为中新世黄土堆积提供了地形基础。2)中新世从22Ma到11Ma,基岩台地和相对平缓的高地上堆积典型黄土-古土壤序列,盆地内则主要发育次生黄土等洼地沉积,表明研究区类似于今天的黄土高原。3)中新世晚期约11Ma起发生的一次侵蚀事件,使研究区的一些小盆地内发育河流相和间歇性浅湖相沉积,秦安一带的黄土堆积也遭到侵蚀,形成的洼地内发育黄土状土或洼地静水沉积,其中包含较多哺乳动物化石,而大范围的相对平坦高地上一直继续发育黄土-古土壤序列。这次侵蚀对本区内甘肃群的沉积多样性有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深水湖泊发育的条件。4)发生于3.5Ma以后的另一次重大侵蚀,奠定了该区今天狭窄长墚地形的基础,是第四纪黄土堆积在本区保存较差的主要原因。
- 袁宝印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吴海斌肖国桥葛俊逸孙斌周鑫尹秋珍梁美艳秦利刘恋姚政权刘东生
- 关键词:地貌演化黄土堆积中新世
- 南海5Ma以来沉积物的轨道调谐时间标尺与季风演化记录
- <正>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冬季在东北风的驱动下形成逆时针表层洋流,沉积亚洲内陆风蚀作用带来的粉尘;而夏季在东南风的驱动下形成顺时针表层洋流,接受邻近陆地高降雨量产生的风化剥蚀产物。因此,南海新生代沉积物为研究低...
- 敖红Mark J.Dekkers秦利肖国桥
- 文献传递
- 西峰剖面午城黄土古风化强度变化与早更新世季风环境演化被引量:22
- 2007年
- 游离铁(FeD)/全铁(FeT)比值被土壤学界用来反映土壤化学风化强度,并已在风尘堆积的古环境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然而,迄今对第四纪黄土古风化强度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更新世以来的序列,只有少数剖面的分析包含午城黄土。文章基于西峰剖面661个样品的FeD和FeT分析,建立了该剖面午城黄土的古风化强度序列,并与剖面原有1·2Ma以来的序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古土壤的风化强度与后期相比总体较低,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总体偏高,反映了较小的冰期-间冰期反差;古风化强度的波动总体上与深海氧同位素有较好的一致性,体现了全球冰量变化对我国北方季风环境的控制。2·6~1·6Ma期间,古土壤的平均风化强度在整个第四纪最低,指示了较弱的夏季风环境效应。从约1·6Ma开始到1·2Ma,古土壤和黄土层的风化强度均增加,并开始有较显著的约100ka周期。这些特征在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中没有表现,而与热带地区一些环境特征相吻合,从而指示了低纬过程对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季风环境的显著影响。
- 周鑫郭正堂彭淑贞郝青振肖国桥葛俊逸秦利
- 关键词:夏季风
- 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同时期人类活动在亚洲季风降水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本文基于贵州董歌洞和甘肃万象洞近2000年来的石笋氧同位素(δ18O)记录,用奇异谱方法研究近百年来全球增温和CO2浓度增高背景下石笋δ18O的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东亚和南亚季风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显示,上述两地近百年来的石笋δ18O变化趋势基本可以通过1900AD前自然序列的延伸得到重现.如果目前关于石笋δ18O记录反映季风降水量的解释正确的话,我们的分析结果则说明,虽然近100年来人类活动对温度有明显作用,但似乎没有对东亚和南亚季风降水变化趋势产生显著影响,使之大致保持了原有的自然趋势.这说明,过去全球温度变化对季风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周鑫郭正堂秦利
- 关键词:全球变暖亚洲季风
- 近百年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对亚洲季风降水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
- 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对同时期人类活动在亚洲季风降水变化中所起的作用仍有不同看法.本文基于贵州董歌洞和甘肃万象洞近2000年来的石笋氧同位素(δO)记录,用奇异谱方...
- 周鑫郭正堂秦利
- 关键词:全球变暖亚洲季风
- 文献传递
- 三峡地区最晚更新世的梅氏犀兼述中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化石被引量:6
- 2012年
-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是这个种已知时代最晚和分布最为靠南的记录。适合温带气候的S.kirchbergensis在中-晚更新世南下至长江流域,可能是受到冰期寒冷气候的压迫所致。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S.kirchbergensis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S.kirchbergensis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另外,本文还对我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种类,特别是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进行了全面地厘定。
- 陈少坤黄万波裴健贺存定秦利魏光飚冷静
- 关键词:更新世
- 重庆主城周边旧石器考古调查研究
- 重庆地区的旧石器考古由于三峡库区考古而成为了旧石器遗址的富集区,但其囿于三峡库区范围而使库区以外和高阶地区域仍为旧石器考古的空白。本研究主要介绍了2010年重庆主城区周边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成果,并分析和阐释了该区域阶地与遗...
- 贺存定陈少坤秦利魏光飚李国洪
- 关键词:阶地旧石器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常见早熟禾亚科植硅体形态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8
- 2008年
- 文章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早熟禾亚科(Pooideae)常见的10属19种现代植物进行详细的植硅体形态描述、分类、统计、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现生植物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有的植硅体形态主要包括帽型、齿型、针茅哑铃型和针茅多铃型,同时发育塔型、棒型、尖型、刺球型等其它亚科常见的类型。初步明确了部分属一级的植硅体形态特点,例如,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等主要发育尖顶帽型;长芒草(Stipa bungeana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等主要发育平顶帽型;针茅属(Stipa)主要发育针茅哑铃型;早熟禾属(Poa)、三毛草属(Trisetum)同时发育较丰富的帽型和齿型。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区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植硅体形态学分析的基础。
- 秦利李杰旺罗吕厚远
- 关键词:植硅体针茅青藏高原
-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北京地区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均起到作用,但各自的可能贡献量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北京石花洞石笋重建的过去2650年5~8月平均温度的时间序列,用奇异谱方法(SSA)探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北京地区5~8月温度变化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然因素驱动下,150年来北京5~8月温度应为总体降低趋势,估计1870~2000AD期间的线性降幅为(0.45±0.84)℃,石笋和器测记录显示的实际线性增长幅度约为1.08℃.结果同时显示,从约1870AD起,人类活动开始对北京地区温度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并在1915AD前后进一步加强.估计到2000AD,人类活动导致北京地区的暖季温度比应有的自然变化趋势高出约(1.53±0.84)℃.
- 秦利周鑫
- 关键词:全球变暖石笋奇异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