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珍
- 作品数:17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从《孩子的游戏》到《多维的世界》:叙事进程中的无痛伦理
- 2015年
- 艾丽丝·门罗的《孩子的游戏》和《多维的世界》以弑童案为题材,讲述了案件给不同人物造成的影响,但与传统的"奖善惩恶"伦理观不同,这两篇小说中的凶手没有得到意想中的法律惩罚。详细解读这两部短篇的叙事进程,对故事人物进行伦理判断,揭示小说作者门罗刻意如此安排的原因。随着叙事的步步深入,读者会发现规定性的伦理秩序有了改变:宗教伦理丧失作用、传统婚姻家庭观念转变、媒体情感介入、志愿互助机制盛行,这些全都与法国后现代学者吉尔·利波维茨基关于无痛伦理观的论述吻合,可见门罗近期的小说创作中渲染了无痛伦理色彩。
- 林玉珍
- 关键词:艾丽丝·门罗叙事进程伦理判断
- “游乐宫”的巴尔特式解读——谈“迷失在游乐宫”的解构主义特征被引量:1
- 2006年
- 作为典型的元小说,“迷失在游乐宫”通过引入侵犯叙述者、关注小说创作本身和打破传统的文本结构等创作手法,详细刻画了主人公在迷失时的所思所虑,这些思虑不是简单的胡思乱想,而是作家对小说写作本质的探索与思考。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作者/叙述者自我意识,与法国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的三个著名概念———“作者之死”、“可写性文本”和“文本的极乐”———相互辉映,验证了这类文本的解构主义特征。
- 林玉珍
- 关键词:自我意识
- 叙事理论的新发展:2006-2015被引量:8
- 2016年
- 文章是《叙事本质》(2006)一书第八章"叙事理论40年(1966-2006):一种叙事"的续篇。文章无意对所有叙事理论的最新发展都做面面俱到的考察,而是重点撷取其中五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与研究话题加以讨论,并以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解读为例,试图展示每种叙事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所具有的阐释效果。其中,前两种发展趋势与2006年文章中所指出的叙事研究领域日益强调的"不稳定性"有关,即非自然叙事和虚构性理论;其他三种发展趋势则与研究方法有关,即认知理论视阈中的思维理论(或称思维阅读术)、女性主义理论视阈中的交叉性概念以及修辞理论视阈中的叙述交流模式。
- 詹姆斯.费伦林玉珍
-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虚构性《赎罪》
- 文学交际中的读者:叙事虚构作品解读的自由与局限
- 本研究以文学交际、读者以及文学交际中的读者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分析文学文本所赋予读者的自由度和局限性来探索文学交际中读者的实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切入的角度是语言学的和文学批评的,重点在叙事学。
语言学家和...
- 林玉珍
- 关键词:修辞叙事学文学符号学
- 文献传递
- 谁是叙述者?被引量:2
- 2011年
- "谁是叙述者"这个问题,对叙述者概念是虚构叙事的区别性内在代理者,提出质疑。这个概念曾经误导性地包含了虚构性。本文探讨了热奈特对叙述者类型的划分。在比较故事外的同质叙述者与故事的叙述者之后,认为所有叙述者和人物都在叙事中得到同等程度的再现。文章接着考量了故事外异质叙述者的情况,不仅研究了全知叙述和外聚焦的含义,而且也反驳了如下观点,即在这类叙事中,需要区别性叙述者,以便展示虚构的信息是已知的而不是想象的。在讨论作者对虚构话语的责任时,文章参照了言语行为理论,表明传统的虚构作品"假装"模式并不完善,一个可接受言语行为阐释不会假定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因此叙述者要么以角色身份,要么以作者身份出现。文章还讨论了几种针对本论点可能的反对意见:不可靠性的含义,关于局部叙述者和隐性叙述者的观点,以及隐含作者问题等。最后,本文简要阐明了该观点之于从修辞性角度而非从再现性角度来理解虚构作品的意义。
- 理查德.沃尔什林玉珍
- 关键词:叙事学叙述者修辞
- 《我的名字叫红》的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析被引量:5
- 2010年
- 诺贝尔获奖小说《我的名字叫红》借用了众多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涉及谋杀、爱情、艺术和哲学在内的故事,其叙事手法包含明显的后现代元素:1)将谋杀、爱情和文化等大众感兴趣的通俗小说元素融入历史冲突和文化冲突,是一部文类混杂的后现代小说;2)包含众多的故事碎片,一再挑战故事的连续性、封闭型和完整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仔细玩味的空间;3)众多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分别处于小说的不同叙事层面上,构成了多重声音的效果;4)以画喻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关注小说写作,表现了后现代小说的自我反映性。
- 林玉珍
-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碎片化
- 数据库平台驱动下的翻译实践课程思政与国家意识强化被引量:1
- 2024年
- 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翻译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课程互动环节少、课时安排不固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不足显然在于缺少“思政育人”环节。要想弥补这一不足,除了加大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技能。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案例研究表明,平台为翻译实践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前期、实践中期和实践后期的融入途径,有利于从“人”“才”两个方面锻造翻译专业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最后学生分享的收获表明,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大大提升,增强了全球胜任者必备的国家意识。
- 林玉珍
- 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通俗性——通俗小说类型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使用被引量:9
- 2006年
- 现代派竭力创造精英文学,而后现代派却高歌“什么都行”。此口号不仅诠释了比“日日新”更激进的“篇篇怪”,而且暗示着后现代派作家对通俗小说类型和创作习俗的肯定态度。本文试图说明后现代派作家在利用并玩弄通俗小说类型时从未忘记颠覆,正是颠覆迫使读者思索什么是小说,什么是现实,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故事等等,并加入文本意义的创造之中。
- 林玉珍胡全生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通俗颠覆文本意义
- 关于他们的叙述——从《亲爱的生活》中男性人物的叙事特征看门罗的思想转变被引量:6
- 2015年
- 门罗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女性,所以她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仍然重点着墨于女性角色,但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跨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过着自己"亲爱的生活"。通过详析这部小说集里形形色色的男性人物,本研究认为门罗晚年的叙事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激进,她给予了男性人物一些正面的描述,再现了生活的本真。在叙事手法上,门罗通过边缘化的地位、含糊的声音、从属的功能和被动的视角来展示男人们"亲爱的生活",但在含糊、被动、边缘化和从属的程度上略微降低,从而真正展示出"亲爱的生活"的本质——"简单地生活"。
- 林玉珍
- 关键词:声音
- 认知叙事学研究的新突破:评《整合与叙事研究:方法与实践》
- 2013年
- 一、引言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亦称概念合成(conceptual integration),被认为是符合人类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之一(王文斌,2004)。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吉尔·福柯尼尔(Gills Fauconnier)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学者首先提出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国内外引发了对此理论的追捧和研究热潮。
- 林玉珍
- 关键词:叙事研究CONCEPTUAL叙事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