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敏
-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5
- 供职机构: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 2013年
- 脑梗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脑梗死患者人群逐年增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类型密切相关[1,2]。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可以较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效评价斑块位置、大小、回声特点,对于不稳定斑块尚未出现脑梗死的患者可以临床用药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本研究对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其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分布特点,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以期阐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脑梗死诊断及预防的重要价值。
- 窦萍张淑敏尹建华董来成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
-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位置、数目及类型。结果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性质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
- 窦萍张淑敏孔斌许玉杰陈淑慧
-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脑梗死颈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 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口服,连续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入院后次日清晨、治疗后1周、治疗后6个月抽空腹静脉血,测定hs-CRP,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经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减少颈动脉IMT。
- 窦萍张淑敏李强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脑梗死C反应蛋白质颈动脉
-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 2013年
- 腰骶神经根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针电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F波、H反射、体感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等在腰骶神经根病中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 张淑敏尹建华刘丽霞姜力陈淑慧
- 关键词:腰骶神经根病神经电生理检查
- 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及69例无症状脑动脉硬化患者(B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 A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62.6%)高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B组以硬斑为主。A组hsCRP水平(6.5±2.8)mg/L显著高于B组(1.6±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有软斑者hsCRP增高最显著[(8.4±2.3)mg/L]。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hs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张淑敏陈淑慧刘敏孔斌窦萍
- 关键词:脑梗塞动脉硬化C反应蛋白质
- 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4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数目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IMT和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能够降低患者的hs-CRP水平,在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 张淑敏窦萍尹建华
- 关键词:氟伐他汀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