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恩录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成形术
  • 4篇椎体
  • 4篇疗效
  • 4篇颈椎
  • 3篇前路
  • 3篇前路减压
  • 3篇轴性症状
  • 3篇细胞
  • 3篇小肠黏膜
  • 3篇小肠黏膜下层
  • 3篇肠黏膜
  • 2篇胸腰椎
  • 2篇血管
  • 2篇腰椎
  • 2篇术后
  • 2篇髓型
  • 2篇平滑肌
  • 2篇平滑肌细胞
  • 2篇椎板
  • 2篇椎间盘

机构

  • 14篇邯郸市中心医...
  • 2篇邯郸市中医院

作者

  • 14篇张恩录
  • 11篇胡成栋
  • 8篇王瑞
  • 8篇周玉军
  • 7篇王飞
  • 7篇李东风
  • 6篇陈怀志
  • 5篇刘法敬
  • 4篇高爱芹
  • 3篇魏红芳
  • 3篇李海涛
  • 2篇胡洋
  • 2篇丁晓坤
  • 2篇李彦飞
  • 1篇郭洪生
  • 1篇霍喜卫
  • 1篇武润平
  • 1篇谢延平
  • 1篇赵文修
  • 1篇杨朝晖

传媒

  • 4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河北医药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分析
2015年
目的对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培养方式作为实验组,将传统平滑肌细胞培养方式作为对照组,通过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种植与拟生态环境下培养以及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自体移植等步骤,对比分析两组培养出的细胞数量情况。结果实验组培养细胞的数量为(36.42±1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培养细胞的数量(28.16±10.1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技术对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后,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王飞魏红芳胡成栋张恩录高爱芹王瑞李东风
关键词:平滑肌细胞小肠黏膜下层
椎间隙扩大减压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受压的疗效
2018年
目的观察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全椎板减压术后颈髓再次前方受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0月~2016年05月有27例全椎板减压术后前方致压物再次压迫颈髓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均采用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5.1岁。术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改变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79.6±13.3)min,术中出血量(73.8±16.1)mL。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7.6±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时的(12.1±3.2)分及末次随访时的12.7±3.4分,不同时间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47.9±11.3)%。术前颈椎曲度指数为(12.2±3.7)%,术后3天为(14.4±3.9)%及末次随访时减小为(14.3±4.0)%,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有2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及加压包扎后切口均I期愈合。结论颈前路椎间隙扩大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翻修术式,可充分除脊髓前方压迫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能够较好的维持颈椎稳定性。
刘法敬丁晓坤胡成栋李彦飞胡洋田金辉周玉军张恩录
关键词:椎间植骨融合翻修
双孔腕管镜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比双孔腕管镜与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63例腕管综合征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行关节镜手术,对照组28例行传统手术。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但是术后3个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患者两点分辨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无神经损伤和瘢痕痛的发生,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传统切开方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短期效果好于关节镜手术方法,长期效果没有很大区分,术后3个月随访两点辨别觉也没有显著区分,但是传统手术有明显的瘢痕痛术后并发症。
李海涛胡成栋陈怀志周玉军张恩录王瑞王飞霍喜卫
关键词:传统手术关节镜手术腕管综合征
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及内皮细胞 平滑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初步探究小肠黏膜下层(SIS)细胞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的实验方法、条件及可行性。方法 取20只家兔(6~8周大),于体外分离培养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并标记,最后进行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自体移植。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于培养板中合成的支架材料呈现为白色、均匀质地;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可较好附着并植入SIS材料。结论 小肠SIS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血管具有可行性,并具有十分重要的医学应用价值。
王飞魏红芳胡成栋张恩录高爱芹王瑞李东风
关键词:小肠黏膜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颈椎前路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与轴性症状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后椎间隙撑开高度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1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12个月时根据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将患者为3组:A组36例,椎间高度恢复〈2mm;B组48例,椎间高度恢复2~4mm;C组29例,椎间高度恢复〉4mm。对3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脊髓损伤及神经症状加重等情况发生。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均〈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组患者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7%,8%和17%,B组明显低于A组和C组(P均〈0.05)。结论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中,椎间隙撑开不足及过度撑开均易导致术后轴性症状产生,最适撑开高度应控制在2~4mm。
周玉军刘法敬胡成栋陈怀志张恩录李东风
关键词:前路减压内固定术颈椎间盘突出症轴性症状
小肠黏膜下层与脱细胞羊膜促进大鼠损伤皮肤修复及血管形成的作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及脱细胞羊膜在促进大鼠皮肤损伤修复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取SD大鼠60只,于每只背部两侧各做一个1.5 cm &#215;1.5 cm大小全层皮肤缺损,至深筋膜。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创面采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覆盖,B组创面以双层脱细胞羊膜覆盖,C组创面以等渗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在1-4周时将动物处死并取材,HE染色下观察并计数炎症细胞数,免疫组化SP法染色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结果1周时,与C组相比,A、B组敷料与缺损创面贴合紧密,与纱布无粘连,更换敷料时创面无渗血。各时间点,A、B组创面组织内炎症因子数均明显低于C组( 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周时,A、B组血管内皮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P均<0.05),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及及脱细胞羊膜来覆盖皮肤缺损创面,均可减少创面的出血及渗出,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具有加快创面愈合的作用。
王飞魏红芳胡成栋张恩录高爱芹王瑞李东风
关键词: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羊膜皮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8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28~65岁,病程11~26个月,平均16.3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胸椎7例、腰椎11例。均采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入、椎体成形术,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局部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3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8例(P〈0.05)。随访中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有效术式,在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可有效减轻局部疼痛症状。
李海涛胡成栋陈怀志周玉军张恩录王瑞王飞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椎体成形术疗效
颈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有无钛板固定对手术后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颈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8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C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钛板固定将其分为A组(椎间融合器+钛板组)44例和B组(单纯椎间融合器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的变化及轴性症状(AS)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均<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手术前后CCI变化为(2.3±0.8)%,B组为(5.3±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AS发生率分别为7%和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单纯置入椎间融合器对手术疗效无影响,但会增加术后AS的发生。
周玉军刘法敬胡成栋陈怀志张恩录李东风
关键词:前路减压钛板固定颈椎间盘突出轴性症状
颈后路单开门术中椎板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术中椎板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行手术治疗的11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椎板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B、C组,A组35例,采用缝线悬吊法固定椎板;B组34例,采用锚钉悬吊固定椎板;C组43例,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板开门角度、脊髓漂移距离、术后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变化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板开门角度及脊髓漂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JOA评分术前为(7.9±2.2)分,术后3个月为(9.3±2.8)分,末次随访为(13.9±3.4)分;B组分别为(7.7±2.0)、(9.1±2.7)、(13.6±3.7)分;C组分别为(7.8±2.1)、(9.0±2.6)、(13.8±3.5)分,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7.271,P组内<0.001;F组间=11.372,P组间<0.001;F交互=9.831,P交互<0.001)。A组患者CCI术前为(22.7±5.6)%、术后3个月为(20.5±4.4)%、末次随访为(16.6±3.0)%,B组患者分别为(21.4±5.2)%、(19.7±4.1)%、(17.8±2.9)%,C组患者分别为(21.1±5.0)%、(20.8±4.6)%、(19.8±4.0)%,A、B组患者CCI末次随访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视觉模拟评分系统,C组轴性症状分布情况明显优于A组和B组(Z=6.678,P=0.035)。结论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在获得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的同时,可以更好的防止颈椎曲度丢失并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刘法敬丁晓坤胡成栋李彦飞胡洋田金辉周玉军张恩录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术轴性症状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
2009年
目的探讨经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微创穿刺方法 ,将特制耐高压球囊送入伤椎,用装有压力显示计的高压注射器,向球囊内缓慢匀速注入造影剂,球囊扩张,从而将被压缩的松质骨向四周挤压,使伤椎膨胀并恢复一定高度,经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确认纠正后凸畸形及恢复高度满意后计量压力与容量,抽出造影剂。将同量含钡拉丝后期骨水泥注入由球囊扩张而产生的空腔内,通过C型臂X线机观察确认骨水泥充满空腔,骨水泥推杆夯压骨水泥直至其完全固化后完成手术。结果 19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术后24 h内即可下床活动。经X线检查确认压缩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理想,术前Cobb角平均为25.8°,术后2 d平均10.9°(P<0,05)。术后随访1~28个月,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方式,无疼痛,伤椎高度维持较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
张恩录赵文修高爱芹王飞王瑞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