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 作品数:40 被引量:135H指数:6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模块化减压法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模块化减压法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5例根据所采取的减压方式分为模块化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模块化减压法组)36例和常规蚕食法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常规减压法组)39例。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损害评分评估治疗效果,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后下腰痛发生情况。结果 2组均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等情况。模块化减压法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常规减压法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JOA评分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模块化减压法组术后下腰痛VAS评分低于常规减压法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减压法相比,模块化减压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下腰痛的程度,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减压方法。
- 王瑞霍喜卫胡成栋李东风刘法敬王飞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
- 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分析
- 2015年
- 目的对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培养方式作为实验组,将传统平滑肌细胞培养方式作为对照组,通过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分离与培养、种植与拟生态环境下培养以及组织工程化血管的自体移植等步骤,对比分析两组培养出的细胞数量情况。结果实验组培养细胞的数量为(36.42±11.0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培养细胞的数量(28.16±10.1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平滑肌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技术对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后,其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王飞魏红芳胡成栋张恩录高爱芹王瑞李东风
- 关键词:平滑肌细胞小肠黏膜下层
-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 kyphoplasty,B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1月共28例(73节)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接受BKP治疗,所有患者均借助MRI信号变化来确定责任椎体,进而采用标准BKP治疗。术后观察患椎高度、局部后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状况,同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28例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VAS由术前的(8.01±2.33)分下降为术后的(2.75±1.95)分及末次随访时的(2.92±2.25)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椎平均高度由术前(2.4±1.4)cm恢复至术后(3.0±1.6)cm及末次随访时的(2.9±1.8)cm(P<0.05);局部后凸角由(31.7±10.5)°矫正到术后(25.8±9.1)°及末次随访时的(26.3±10.4)°(P<0.05)。术中共8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0.9%。随访中出现2例椎体再骨折患者,均为邻近椎体骨折,再次行BPK治疗后好转。结论 BKP作为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一种微创方法,能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后凸畸形,值得推广应用。
- 周玉军李东风王瑞霍喜卫胡成栋刘法敬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
- 减压固定结合微波高温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结合微波诱导高温治疗胸腰椎转移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7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均经后路行全椎板切除,经椎弓根微波天线插入椎体内,诱导高温灭活15~30 min,灭活温度60~85℃,灭活过程中硬膜外冰盐水降温。相邻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结果 7例均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恢复,ASIA分级3例C级恢复至D级,3例D级恢复至正常,1例C级恢复不明显。术后随访6~16个月,内固定无松脱及断裂,病变椎体无塌陷,1例胸椎微波治疗术后10个月内死于原发性胃癌。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结合微波高温疗法治疗胸腰椎体转移瘤疼痛效果肯定。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效果与适应证及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密切相关。微波高温疗法能够去除病灶,减少复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李东风霍喜卫胡成栋王瑞任绍海
- 关键词:微波内固定
- 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骨折伴椎板移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叠瓦状重建联合微型钛板固定对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椎板门轴骨折伴移位的稳定作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28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发生门轴骨折伴椎板移位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采用椎板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支撑固定治疗,记录门轴断裂所在椎板的分布情况,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CCI)、门轴融合率及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中单节段门轴骨折伴移位21例,两节段门轴骨折者7例,其分布部位为第3颈椎(C_(3))3节,第4颈椎(C_(4))10节,第5颈椎(C_(5))15节,第6颈椎(C_(6))6节,第7颈椎(C_(7))1节。JOA评分术前为(7.8±1.7)分,术后3个月时为(12.5±2.3)分,末次随访时为(13.4±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46,P<0.05);术前CCI为(17.1±3.8)%,术后3个月时为(15.2±3.1)%,末次随访时为(16.7±3.5)%,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有14.3%(4/28)的患者出现轴性症状;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的门轴融合率分别达到82.9%(29/35)和94.3%(33/35);术后随访(18.7±4.1)个月,期内未见开门再关闭、椎板塌陷、钛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情况发生。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门轴骨折较为常见,且最易发生在C5节段;叠瓦状重建联合钛板固定可有效促进椎板的融合,从而保证脊髓减压效果及颈椎的稳定性。
- 李彦飞霍喜卫胡成栋李东风王飞李海涛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成形术钛板颈椎曲度轴性症状
- 椎体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应用被引量:6
- 2013年
-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5 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 3 例,胸椎 12 例,腰椎 10 例。均在 C 型臂 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 X 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 Oswesty 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 3 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 例患者均获随访 10-26 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 胡成栋刘曦周玉军刘法敬李东风霍喜卫李海涛刘吉祥
- 关键词:椎体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椎体高度
- 开放性减压内固定联合微波高温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开放性减压椎体成形联合微波高温疗法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29例行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其中24例患者获得>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内固定位置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疼痛缓解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情况。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7例,E级4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患者手术中出现骨水泥椎旁渗漏,但均无不适症状。随访过程中肿瘤无复发,椎体无骨折塌陷,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病椎微波高温疗法椎体成形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序列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术式。
- 李东风王瑞霍喜卫胡成栋任绍海郭志远
-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椎体成形术微波
-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保留棘突及颈后韧带复合体的意义及疗效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观察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管成形术中保留棘突及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临床意义及手术疗效。方法将8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常规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组(A组)47例和保留韧带复合体单开门组(B组)42例,比较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和颈后肌群横截面积的变化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颈椎曲度指数、颈后肌群截面积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且B组的颈椎曲度指数和颈后肌群横截面积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可以有效促进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术中保留棘突及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可更好的维持颈椎曲度,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 李东风刘法敬胡成栋霍喜卫王瑞李彦飞
- 关键词:椎管狭窄椎管成形术
- 伊班膦酸钠对小细胞肺癌溶骨性骨转移瘤细胞增殖抑制及凋亡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对体外培养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术前未经任何治疗的6例溶骨性骨转移的肺癌患者,切取转移灶进行细胞培养;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骨转移瘤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2,4,8μg/L)的伊班膦酸钠,对照组加入同等质量分数的0.9%Na Cl,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差异及细胞对骨磨片的作用,并进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及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数明显减少,形态变化明显,骨磨片上骨吸收陷窝形成减慢,数量减少;实验组随时间递增和浓度梯度递减,其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高;各浓度组处理小细胞肺癌细胞48 h后均使Bcl-2蛋白表达FI≤1.0(即阴性表达),随着作用剂量的增加,Bcl-2蛋白表达相对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在体外,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的伊班膦酸钠均能够抑制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调控Bcl-2蛋白的表达,并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 王瑞李东风王辉胡成栋陈怀志王飞刘法敬
- 关键词:伊班膦酸钠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凋亡
- 经伤椎固定联合椎板开窗治疗伴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骨折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板开窗减压治疗伴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骨折手术效果。方法选择伴有椎管侵占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均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单侧或双侧椎板开窗脊髓减压治疗;分别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相对高度、后凸角(Cobb角),观察椎管占位改善情况,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评估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因骨块损伤硬膜导致脑脊液漏5例,经严密缝合筋膜组织并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后均Ⅰ期愈合。平均随访17.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折断及骨折椎体塌陷等情况。术后1周到末次随访,伤椎平均高度有了明显提高,局部Cobb角明显变小,术后1周时椎管侵占率已明显下降,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ASIA分级为A级0例、B级10例、C级11例、D级5例、E级4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为A级0例、B级1例、C级3例、D级7例、E级19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4.593,P=0.003)。结论经伤椎固定联合椎板开窗脊髓减压是治疗伴有椎管侵占的胸腰椎骨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促进受损神经的恢复,减小手术创伤,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
- 李东风刘法敬胡成栋霍喜卫李彦飞
- 关键词:脊柱骨折椎弓根钉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