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江松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主题

  • 7篇翻译
  • 3篇翻译主体
  • 3篇翻译主体间性
  • 2篇译史
  • 2篇译史研究
  • 2篇译者
  • 2篇译者主体
  • 2篇译者主体性
  • 2篇体验哲学
  • 2篇中西比较
  • 2篇资讯
  • 2篇共在
  • 2篇翻译史
  • 1篇译本
  • 1篇译论
  • 1篇译诗
  • 1篇哲学
  • 1篇哲学转向
  • 1篇人性
  • 1篇诗学

机构

  • 9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万江松
  • 2篇冯文坤
  • 1篇侯雁林

传媒

  • 3篇当代文坛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宜宾学院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江西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
2007年
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梳理翻译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肯定了中国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的研究面临着资讯匮乏、视角单一、中西比较不足等问题。如何使中西翻译传统理论彼此相得益彰,仍是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史资讯中西比较
向往与毁灭——福克纳《一朵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之寓意解读
2010年
《一朵献给爱米莉的玫瑰花》作为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沿袭了其小说的南方背景和结构奇特的写法,这些又更好地支撑着该小说寓意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主人公爱米莉身份的多重性和玫瑰花寓指的不确定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分析,展示出福克纳创作思想中对人性的高度关注。
侯雁林万江松
关键词:福克纳爱米莉玫瑰花人性
国内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窄化被引量:2
2014年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有着自己独立发生与发展的悠久历史,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西方译论开始在国内学界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率先提出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命题,力图打破西方译论的话语霸权。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的借用,翻译研究矫正了译者个体中心主义的偏颇,提倡重建平等、对话的翻译主体关系,有其积极意义。但主体间性理论的适应范围与翻译研究并不一致,将主体间性引入翻译研究会导致理论的窄化和理想化,其社会学的理论旨趣混淆了翻译行为的真正主体,掩盖了翻译的本质,忽视了翻译的文本目的,对文本这一翻译研究的核心缺乏关注。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翻译本质翻译行为文本目的
“去蔽”却未“澄明”的译者主体性--体验哲学视角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文化转向"虽然使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同时又将译者视作文化诸要素主宰下的"失语者",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化为虚无。借助体验哲学的认识方式来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以此重新审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则有助于恢复译者个体体验的真实在场性,从而克服文化学派视野中单纯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因此,坚持由语言的体验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译者回归主体之"体",实现译文基于体验上的与原文之对等。
万江松冯文坤
关键词:体验哲学译者主体性共在
翻译诗学研究的理论嬗变被引量:3
2014年
翻译诗学正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但中西翻译研究界对该术语的使用并未取得一致。要厘清这一概念,必须追溯诗学发展的历史沿革。西方翻译诗学承袭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诗学研究传统,并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特别是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中汲取理性养分。翻译诗学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谱系性,表现出前后继承的特征:初始阶段将翻译诗学纳入诗学的框架内,偏重诗学而不是翻译本身的研究;理论化阶段将翻译诗学进一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但在使用上缺乏明确界定,且有偏重文本外部功能、忽视文本诗性功能分析的倾向。厘清翻译诗学的发展谱系才能对国内翻译诗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诗学
译史研究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被引量:3
2007年
本文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并通过爬梳翻译史研究的相关文献,肯定了中国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目前的研究面临着资讯匮乏、视角单一、中西比较不足等弊病,从而指明了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史资讯中西比较
由实践哲学转向理论哲学的翻译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翻译研究正在经历从实践哲学向理论哲学的转向。翻译的理论哲学思考集中于翻译本体论研究、主体论研究与存在论研究。其共性是,认为对翻译理论的建构应着重于“翻译之翻译”的理性追问,主张翻译研究应该从“现象翻译”中剥离出来,以便能真正认识翻译的“真值”,从而为翻译理论找到一个恒存的支点。这条路数既可能将翻译研究带上一条简约主义的道路,亦可为自身跻身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学术领地开辟道路。
冯文坤万江松
关键词:理论哲学翻译研究
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理论借用与存疑——以哈贝马斯为例
2012年
翻译研究对意义源头的追寻,历经作者、文本、读者、译者等不同的中心模式,其间的文化转向强调了主流诗学、意识形态、赞助人等译语外部环境因素对意义的影响。目前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范式,但其源理论之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存在着乌托邦情节、社会学导向和忽视非理性的倾向,从而限制了它对翻译实践的解释力。翻译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对该理论加以改造。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交往理性非理性
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体验--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的双重品质被引量:2
2012年
国内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泛化倾向,将翻译主体与文本、文化、世界之间的关系看做是主体间的交互。这一倾向将翻译过程中的要素泛化为主体,夸大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更严重的是它忽视了主体间性理论品质的双重属性:主体的共在与个体的独特体验。而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必须兼顾这双重属性。
万江松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bodied Philosophy
译者主体性问题,或隐或显,贯穿中西译论。上世纪90年代,译者主体性研究伴随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勃兴而备受青睐。然好景不长,新世纪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明显进入沉寂期。鉴于此,本文拟借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体验哲学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万江松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传统译论体验哲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