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秋
- 作品数:19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内源性中枢血管紧张素Ⅱ在慢性应激大鼠血压高反应性中的作用被引量:5
- 1993年
- 心理生理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对应激刺激的反应性要高于正常血压者,高血压息者对刺激产生的血压变化在幅度与时限上均强于正常血压者。动物实验表明,与Wistar-Kyoto(WKY)大鼠相比,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对环境心理应激的心血管反应性增强,并可能与遗传有关。在SHR的高血压维持中血管紧张素Ⅱ(AⅡ)起一定作用。
- 张石宁黄伟秋徐斌于志铭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应激
- 组胺参与应激条件下神经内分泌活动的调节被引量:7
- 1997年
- 在应激条件下,脑内组胺释放增多,通过H1,H2和H3受体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升压素、生乳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活动。
- 徐心怡黄伟秋
- 关键词:应激组胺神经内分泌
- 等容血液稀释对狗缺血性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 1989年
- 用心外膜ST段标测和组织学染色定量等方法,研究等容血液稀释对狗急性冠脉阻断所造成的局部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是主响时还观察血液稀释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主工等容血液稀释可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减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程度,缩小心肌球坏死范围,而对血液动力学和心肌收缩力学无显著影响。实验还提示手术创伤和冠脉结扎可增加血细胞比容和血液粘度。
- 汪一汗于志铭黄伟秋徐斌
- 关键词:等容血液稀释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
- 组胺致豚鼠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研究
- 1994年
- 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电子计算机实时采样技术,研究了组胺致豚鼠心室乳头肌心律失常.组胺(6.0mol/L)可使APD50、APD60明显缩短(数据取自无异常自律性和振荡电位的细胞)。在0.2~1.0Hz时组胺常可秀发早期后除极(发生率约53%),2.0、1.0Hz驱动时,诱发延迟后除极(发生率80%,两者的触发活动表现为快速自发动作电位。此外,组胺尚可致豚鼠心室乳头肌产生异常自发动作电位(发生率20%)。组胺诱发的上述现象,可能与心性过敏反应、心肌梗塞等疾病发生的心律失常有关。
- 黄伟秋吴新肖德生于志铭
- 关键词:组胺微电极动作电位心律失常
- 损毁大鼠杏仁中央核对应激性血压升高效应的影响
- 1997年
- 大鼠经束缚悬吊应激后血压明显升高,而损毁双侧杏仁中央核,应激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杏仁中央核对应激性血压升高有重要作用。
- 郭涓殷伟平黄伟秋徐斌钱忠明
- 关键词:杏仁中央核血压应激血压升高
- 三碘季铵酚对颈动脉窦内压-体循环动脉压关系曲线的影响
- 1989年
- 本文观察三碘季铵酚(F)对家兔(4mg/kg)的颈动脉窦内压(CSP)-体循环平均动脉压(SAP)关系曲线的影响,及迷走神经在F 升压中的作用.结果:在迷走神经完整组,F 可使血压升高,CSP-SAP 关系曲线平行上移;在迷走神经切断组,F 可使血压升高,但在低窦内压区CSP-SAP 关系曲线的上移幅度比高窦内压区小,曲线斜率也减小.提示F 的升压作用可能与其间接交感兴奋作用有关;F 还可能通过阻断颈上神经节M 受体和迷走传入纤维的作用,影响低窦内压区相对应的动脉压及CSP-SAP 关系曲线的斜率.
- 李向阳黄伟秋徐斌于志铭
- 关键词:三碘季铵酚颈动脉窦反射迷走神经
- 特异性抗原诱发致敏豚鼠心室乳头肌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的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电子计算机实时采样技术,研究了特异性抗原(卵白蛋白0.25μmol/L)对致敏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特异性抗原激发后,致敏心肌动作电位发生了下列改变:2min左右APD_(50)、APD_(90)明显延长;5min后,APD_(50)、APD_(90)、3期时程明显缩短;20min以后,上述改变逐渐恢复。心性过敏反应可诱发早期后除极(发生率55%)和触发活动,形成快速自发动作电位(发生率40%),早期后除极在低频驱动(0.2-1.0Hz)时易于发生,且在2min左右多见。结果提示,心性过敏反应诱发的动作电位时程的变化、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可能和超敏反应时发生的快速自律型心律失常有关。
- 吴新黄伟秋于志铭
- 关键词:心室乳头肌早期后除极
- 组胺受体在致敏豚鼠心室肌延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中的作用
- 1996年
- 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电子计算机实时采样技术,研究了组胺受体在特异性抗原(卵清白蛋白,0.25μmol/L)对致敏豚鼠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中的作用。心性过敏反应可诱发延迟后除极(发生率65%)和触发活动,并形成快速自发动作电位。高频刺激时,易产生延迟后除极。外源性组胺(0.6μmol/L和6.0μmol/L)作用于豚鼠心室乳头肌亦产生相似的变化。H_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10μmol/L,n=10)可明显抑制心性过敏反应和完全阻断组胺所致的延迟后除极现象,H_1受体阻断剂扑尔敏(10μmol/L,n=6)对心性过敏反应和组胺的效应均无抑制作用。结果提示。心性过敏反应诱发的心肌延迟后除极,可能是心肌释放的组胺直接作用于心室肌H_2受体所致。
- 吴新滕爱芬黄伟秋于志铭
- 关键词:组胺扑尔敏乳头肌延迟后除极
- 组胺致豚鼠心室乳头肌早发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的研究被引量:1
- 1993年
- 采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和电子计算机实时采样技术,研究了组胺致豚鼠心室乳头肌早发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组胺(6.0μmol/L)可使动作电位APD_(50)、APD_(90)明显缩短(数据取自无异常自律性和振荡电位的细胞)。组胺可诱发早发后去极化(发生率57%),振荡电位和触发活动。早发后电位在低频驱动(0.2~1.0Hz)时易于发生且常常伴有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触发活动可表现为快速自发性动作电位(发生率14%)。结果提示,组胺诱发的早发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可能和心性过敏反应等疾病发生的快速自律型心律失常有关。
- 吴新黄伟秋于志铭
- 关键词:组胺微电极乳头肌
- 下丘脑在心血管调节中的作用被引量:3
- 1981年
- 本文综述了下丘脑不同区域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下丘脑前区以减压作用为主,它和延髓的有关结构共同作用,使副交感兴奋和交感抑制,实现颈动脉窦减压反射;下丘脑后区主要起加压作用,这是通过外周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活动加强,也可能使迷走神经活动抑制而实现的;内侧下丘脑、外侧下丘脑、下丘脑背内侧以及视上核和室旁核区也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内不同部位的中枢递质如NE、ACh、组织胺等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进而改变血压中起不同的作用。晚近有资料认为,下丘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有关结构作为一个完整机能单位,在整合内脏和躯体活动进行各种适应性反应中发挥作用,下丘脑对心血管的调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高桂英黄伟秋
- 关键词:下丘脑间脑神经组织组织胺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