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睿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瘢痕
  • 4篇突变
  • 4篇瘢痕疙瘩
  • 4篇基因
  • 4篇FAS基因
  • 3篇突变分析
  • 2篇外显子
  • 2篇外显子6
  • 2篇基因突变
  • 1篇凋亡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瘢痕
  • 1篇增殖
  • 1篇生物学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凋亡
  • 1篇细胞增殖
  • 1篇芯片技术
  • 1篇多重PCR
  • 1篇分子

机构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6篇靳睿
  • 5篇高建华
  • 4篇鲁峰
  • 3篇罗勇
  • 1篇刘晓军

传媒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4篇2003
  • 2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多重PCR在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建立瘢痕疙瘩Fas基因常见突变外显子的多重PCR扩增反应体系,以利进行批量瘢痕疙瘩基因突变的筛选和检测。方法:取正常皮肤、增生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DNA样本,根据瘢痕疙瘩Fas基因易发突变的外显子6,8,9之序列,按照多重PCR引物设计原则,建立3对相应引物,先分别找出各外显子的最佳扩增条件,再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找到一个理想的多重PCR扩增条件。结果:各外显子单一扩增片段和多重PCR扩增条带均清晰,产量较高,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长度与理论值一致;DNA测序证实,各扩增产物即各外显子基因片段。结论:成功建立了瘢痕疙瘩Fas基因常发突变外显子的多重PCR扩增体系,与以往单基因分次扩增相比,实现了一次同时扩增3个基因片段,为瘢痕疙瘩基因诊断和进一步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捷的方法,对于瘢痕疙瘩Fas基因的突变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靳睿高建华刘晓军
关键词:PCR瘢痕疙瘩分子生物学
多重PCR-SSCP检测人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
2003年
目的 建立多重PCR -SSCP反应体系 ,以筛选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方法 按照多重PCR引物设计原则设计相应引物 ,经分析、实验得到理想的多重PCR扩增条件 ,以此条件扩增目的基因 ;将所得PCR反应产物在单基因对照下进行银染多重SSCP分析 ,进而筛选基因突变。结果 外显子 6 ,8,9的单一PCR反应产物及多重PCR反应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 ,各条带清晰 ,无非特异性扩增 ,且产量较高 ,产物的长度与理论值相符 ;经银染多重SSCP分析 ,正常皮肤组织和增生性瘢痕中均未检出突变 ,在 2 3例瘢痕疙瘩标本中 ,18例出现异常电泳带。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用以分析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的多重PCR -SSCP方法 ,分析结果提示 :瘢痕疙瘩组织中Fas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多重PCR -SSCP是检测基因点突变的一种快速、敏感。
靳睿高建华鲁峰罗勇
关键词:瘢痕疙瘩FAS基因基因突变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的突变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Fas基因中外显子6,8,9的突变情况,了解该基因突变与瘢痕疙瘩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分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三组,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筛选突变,然后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突变。结果:经银染SSCP分析,在23例瘢痕疙瘩标本中,出现异常电泳带的有18例,经测序,外显子6,8,9突变分别有8例、12例和7例,6和8同时存在突变的有2例,6和9同时存在突变的有3例,8和9同时存在突变的有2例,三个外显子同时有突变的有1例,而且发现了新的突变,在正常皮肤组织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均未检出突变。结论:瘢痕疙瘩组织中Fas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CR-SSCP是检测基因点突变的一种快速、敏感、有效的方法。
靳睿高建华罗勇鲁峰
关键词:瘢痕疙瘩FAS基因基因突变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6,8,9的突变分析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Fas基因中外显子6,8,9的突变情况,了解该基因突变与瘢痕疙瘩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分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疙瘩组织三组,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筛选突变,然后进行序...
靳睿高建华罗勇鲁峰
关键词: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分析
文献传递
病理性瘢痕的鉴别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2年
靳睿
关键词:超微结构病理性瘢痕
DNA芯片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2002年
DNA芯片(DNA chips)也称为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s)、基因芯片(gene chips)或高密度寡核苷酸微阵列(high-density oligonucleotide arrays),它是在一个固相支持物(如硅、玻璃或硝酸纤维膜、尼龙膜)的表面,排列了成千上万个已知基因的克隆,或包括了一个遗传因子及其全部可能突变的cDNA或寡核苷酸序列[1].这种高密度的DNA片段排列,可以在一个实验中检测上万个基因的表达,甚至可以提供一个有机体全部基因表达的鉴定[2].DNA芯片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宣布了一个疾病诊治的新时代的到来.
靳睿高建华鲁峰
关键词:DNA芯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