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检查
  • 1篇电图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动过缓
  • 1篇心梗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阳性
  • 1篇预后
  • 1篇阵发
  • 1篇阵发性
  • 1篇阵发性房颤
  • 1篇食道
  • 1篇食道电生理

机构

  • 4篇云南省玉溪市...

作者

  • 4篇郑丽凤
  • 4篇郝应禄
  • 4篇王锐
  • 3篇曹洪浩
  • 3篇管洪
  • 2篇普平
  • 2篇刘建平
  • 2篇顾红梅
  • 1篇管红
  • 1篇刘琼芬
  • 1篇范昆华
  • 1篇钱宝堂
  • 1篇缪英
  • 1篇刘艳超

传媒

  • 4篇临床心电学杂...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04
  • 1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碎裂QRS波评价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8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PCI术前常规行十二导心电图(ECG)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有无f QRS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6月跟踪随访ECG及超声心动图,对比两组间fQRS变化及心脏形态功能改变情况,平均随访28±7月,随访两组生存时间,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 1fQRS波组中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高于无fQRS组,且多支冠脉血管病变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QRS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与无fQRS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fQRS组心率变异性(SDNN)值低于无f RQ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AMI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的心血管死亡事件,fQRS组生存时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4两组PCI术后1月有LVEF增大及LVEDd的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少数患者碎裂减轻或消失。结论 fQRS波为评价AMI患者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提供了另一种新的便捷方法。
王锐缪英郝应禄管洪郑丽凤刘艳超顾红梅钱宝堂刘建平
关键词:碎裂QRS波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食道电生理检查在窦性心动过缓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食道电生理检查在窦性心动过缓(S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纳入342例经体检及门诊诊断为SB的患者,依据心率<50bpm(68例,占19.8%)及≥50bpm(274例,占80.0%)而分为二组,并按性别、不同年龄段、有无症状分组,所有患者均行十二导心电图(ECG)、动态心电图检查(DCG)、药物前后食道电生理检查。结果 342例患者中检出窦房结功能障碍者58例,占16.9%,275例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占80%,窦房结伴房室结功能低下者9例,占0.02%。心率<50bpm及≥50bpm在窦房传导时间(SACT)无差异,而在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率<50bpm组迷走神经张力明显高于无症状组。随年龄增长,SACT、SNRT、CSNRT值越大,迷走神经张力渐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症状组其SNRT、CSNR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中年龄越大,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年龄越轻,则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仍然是SB的主要原因。单纯SB的程度对于诊断窦房结功能障碍无明显临床价值,需结合患者年龄,通过食道电生理检查评价,此检查安全、无创、操作简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临床价值,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王锐郝应禄郑丽凤管洪顾红梅曾雁云曹洪浩刘建平
关键词:食道电生理检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障碍
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的价值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 (Pd)与阵发性 (含特发性 )心房颤动 (AF)及房性心律失常 (AR)的关系。方法 观察测量 5 2例AF和 5 0例AR患者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 (Pmax)并与5 0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 ,以上三组均按年龄分为≥ 60岁及 <60岁。结果 两年龄段的AF组、AR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则Pmax、P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AF和AR组在年龄、各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Pd≥ 40ms,预测Af的敏感性为 65 % ,特异性为 88%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85 % ,Pmax≥110ms ,预测AF敏感性为 75 % ,特异性为 60 %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66% ,而当Pmax≥ 110ms+Pd≥ 40ms时 ,预测AF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 44 %、92 % ,阳性预测准确度为 85 %。结论 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AF。
普平王锐管红曹洪浩郑丽凤郝应禄刘琼芬
关键词:P波离散度阳性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阵发性房颤敏感性
心率漂移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2004年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室性早搏后心率漂移进行分析,并与心率变异性(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期进行比较,揭示心率漂移是一种强有力的AMI恢复期死亡率的独立预报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MI恢复期患者,提取心率漂移指标:室性早搏后最初两个RR间期的均值(R1R3)与早搏前的最后两个RR间期的均值(R-1R-3)之差除以早搏前最后两个RR间期的均值所得,以百分率表示。HRV指标:24小时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LVEF(%)。结果死亡组心率漂移多数≥0与存活线存在明显差异(P<0.05),SDNN降低、LVFE降低(P<0.05)。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LVEF及心率漂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SDNN则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心率漂移可作为独立的AMI恢复期死亡率预报因子(P<0.001),LVEF次之(P<0.01)。结论室性早搏后出现窦性心率先加速后减慢是缺血性心脏病低危病人的一种现象,而室早后上述现象迟钝或缺如,致心率漂移≥0,是AMI恢复期一种非常有力的独立预报死亡因子,其预报价值大于目前已知的其他因素。
王锐普平郝应禄管洪曹洪浩郑丽凤范昆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