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志平 作品数:30 被引量:11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化学工程 理学 一般工业技术 电子电信 更多>>
Al_2O_3在莫来石中固溶对ZTM/Al_2O_3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00年 研究了加入氧化铝对ZTM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发现在烧结过程 ,氧化铝可固溶于莫来石颗粒形成富铝型柱状莫来石 ,并因其产生的体积膨胀增强了基质对氧化锆颗粒的约束 ,使材料中的四方氧化锆相对含量增加 ,其强韧化效果进一步发挥 ,明显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 刘家臣 杜海燕 姜海 葛志平 杨正方 袁启明关键词:莫来石 氧化锆 固溶 增韧 复合陶瓷 ZrO_2/CePO_4可加工陶瓷的性能与压痕裂纹形貌 2003年 研究了CePO4加入量对ZrO2/CePO4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压痕裂纹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rO2组成中加入适量的CePO4可形成强弱界面相互分布的网络结构,在弱界面处裂纹可发生偏转、分支、桥联等形式,从而在保证该材料具有可加工性的同时仍可维持较高的力学性能。 葛志平 赵玉红 邱世鹏 李益欢关键词:弱界面 可加工性 制备缸套的氧化锆基陶瓷配方粒度组成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缸套的氧化锆基陶瓷配方中的粒度组成,属于结构陶瓷制备技术。该制备缸套的陶瓷配方中主成分氧化锆的粉体粒径,一类为60-80wt%平均粒径在0.2-0.5μm,另一类为20-40wt%平均粒径在0.6-1... 杨正方 袁启明 刘家臣 李金有 葛志平 李鸿祥文献传递 溶胶-凝胶法制备ZnO多孔薄膜 被引量:4 2005年 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2000)为模板剂,醋酸锌(Zn(CH3COO)2·2H2O)为前驱体,乙醇为溶剂,二乙醇胺[NH(C2H4OH)2]为络合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ZnO多孔薄膜。利用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薄膜的结构和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样品在溶胶凝胶及煅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研究了前驱体浓度、PEG2000加入量及不同水浴温度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Zn(CH3COO)2]/m[PEG2000]=9.43∶1(质量比),将溶胶在70℃水浴下处理1h,最终可制得具有一定多孔结构的ZnO薄膜。 李巍 葛志平 刘志锋 杨建立 邱继军 靳正国关键词:氧化锌 多孔薄膜 溶胶-凝胶 聚乙二醇 Al_2O_3对ZTM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000年 本文研究了氧化铝对ZTM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烧结过程中 ,氧化铝可固溶于莫来石颗粒形成富铝型柱状莫来石 ,产生的体积膨胀增强了基质对氧化锆颗粒的约束 ,使材料中的四方氧化锆相对含量增加 ,其强韧化效果进一步发挥 ,明显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杜海燕 姜海 葛志平 刘家臣 杨正方 袁启明关键词:莫来石 氧化锆 氧化铝 复合陶瓷 ZTM 氧化铝-氧化硅系纳米粉体的制备及稀土掺杂改性研究 被引量:4 2004年 采用液相化学包覆沉淀法制备了Al2O3 SiO2及稀土元素Ce/Pr掺杂的Al2O3 SiO2系复合氧化物纳米粉体,通过XRD、TEM和BET分析手段对粉体的相组成、结构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8~15μm的红外波段下的发射率进行了测试。实验发现,在800℃的煅烧温度下可以获得Al2O3 SiO2系缺位反尖晶石型结构,尺度约为100nm的椭球形且红外发射率较高的纳米粉体。掺杂稀土Ce、Pr对此纳米粉体的形貌与红外特性均有影响,掺杂2%mol稀土Pr的Al2O3 SiO2系统红外发射率达92%。 季惠明 葛志平 胡松屹 徐明霞 刘建良 徐茂关键词:纳米粉体 稀土掺杂 ISG工艺合成γ-Al_2O_3多孔膜 2005年 采用 ISG(Inorganic Sol-gel)工艺的浸渍涂覆技术制备γ-Al_2O_3多孔膜,探讨了薄膜的制备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了浸渍提拉技术中提拉速度、浸渍时间,涂覆次数与成膜速度的关系,同时通过微波超声清洗考察了薄膜的附着力;用 XRD 图谱鉴定了薄膜的物质相并通过 BET 测试对薄膜的孔分布进行了分析表征,利用 SEM 对煅烧后的γ-Al_2O_3多孔晶化膜进行了微观结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溶胶呈现非牛顿流体特征;薄膜制备过程中提拉速度、浸渍时间、涂覆次数对膜厚的影响呈现明显的规律性;通过超声清洗前后的称重表明薄膜的附着力很好;XRD 图谱表征了制备的 Al_2O_3薄膜为γ相;SEM 观察和 BET 测试都表明薄膜为具有60nm 以下的微孔膜。 张丽慧 徐明霞 葛志平关键词:Γ-氧化铝 多孔膜 非牛顿流体 Γ-AL2O3 AL2O3薄膜 ISG 稀土磷酸盐(CePO_4)对ZTA陶瓷加工性能的影响 2003年 根据稀土磷酸盐与氧化物易形成弱结合晶界面的特性,在氧化镐增韧氧化铝(ZTA)陶瓷中引入CePO4,经适当的工艺处理和优化,改变显微结构,使ZTA/CePO4陶瓷为可用WC基合金刀具加工的可加工陶瓷,并且强度接近ZTA陶瓷。 李金有 葛志平 刘家臣关键词:显微结构 可加工陶瓷 CePO_4/Ce-ZrO_2可加工陶瓷性能与断裂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003年 以Ce ZrO2为基体,通过复合不同加入量的第二相CePO4颗粒,研究了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并借助加载能谱仪(ED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弯曲断口及压痕裂纹扩展方式进行分析。当CePO4加入量为25%时,虽然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下降,但已经能用WC刀具进行加工。材料的弯曲断口显示,CePO4在两相体系中的断裂呈层片状形式;加入CePO4后,由于两相之间弱结合界面的存在,压痕裂纹扩展形式发生明显变化,由连续扩展机制过渡为不连续扩展。由这两种机制形成的材料断裂过程是阶段性的,在实际中可以用作材料最终破坏前的预报。 邱世鹏 刘家臣 葛志平 刘志锋 于爱兵 李鸿祥关键词:磷酸铈 可加工陶瓷 可加工Ce-ZrO_2/CePO_4陶瓷的“塑性化”及其机理 被引量:3 2004年 针对工程陶瓷材料本征脆性问题,作者从应力 应变曲线、压痕及压痕尖端的裂纹扩展等方面探讨了可加工Ce ZrO2/CePO4材料的"塑性化",并从显微结构入手,研究了使这种材料产生"塑性化"的机理,即除CePO4本身具有一定的台阶和层片状断裂外,主要由于CePO4的引入出现了强弱界面共同存在的网络结构,弱界面可以产生和捕获微观缺陷,耗散主裂纹扩展能量,导致局部的剪切变形,从而赋予陶瓷"塑性". 葛志平 刘志锋 刘家臣 王丽娟关键词:应力-应变曲线 弱界面 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