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 作品数:7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空军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硝酸甘油、肝素连续静滴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病死率(附急性心肌梗塞临床研究626例) 被引量:9 1993年 临床病理研究提示:冠状动脉痉挛(CAS)可诱发血栓形成(CATH)、急性心肌梗塞(AMI)和猝死(SD),动物实验证实了 CAS 可致 CATH—AMI,硝苯吡啶(Nifedipinle)、硝酸甘油(NTG)和肝素(H)静滴成功地防止了实验性 CAS 所导致的 CATH—AMI,NTG加 H 静滴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已取得防止和减少 AMI 发病和病死率的效果。本研究用于治疗 AMI 观察其对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效果。AMI 患者分两组,均入监护病房1—5日。治疗组326例用 NTG15—45mg/日、H100—200mg/日,日夜连续静滴1—2周;对照组300例常规口服扩冠、抗凝药物,给极化液川芎嗪160mg 静滴。二组性别年龄、原有疾病、梗塞部位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 TXB_2/6酮 PdFia 和血小板粘附率下降 P<0.01,血清酶和 Cu—Zn SOD 降为正常范围,冠脉造影示12.5%(5/40),冠脉正常或大致正常提示由于 CAS 致 AMI。结果:①并发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前者多于后者,死于心室纤颤少于后者,室壁瘤前者多于后者,心脏破裂显著少于后者。②病死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326),12%(36/300;P<0.01,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小于60岁者2.2%:6.3%,大于60岁者8%:18%P<0.01。提示扩冠解痉抗凝治疗可防止并发症恶化,降低 AMI 病死率,在严密观察及时调整滴速情况下可不作血流动力学监测。 江一清 毛树森 郄晓红 刘宣力 刘朝中 王岩 魏璇 谈维洁 张家利 高秉新 黄妙清 李国忠 陈秀丽 刘法球关键词:硝酸甘油 肝素 心肌梗塞 经皮冠脉内成形术四例报告 1992年 自七十年代开展经皮冠脉内成形术(PTCA)以来,已有40%的冠心病患者免于冠脉搭桥术。PTCA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又一新突破。我院自1990年以来对四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成功地进行了PTCA,报告如下。 刘朝中 江一清 王岩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心病 心慌、气急、紫绀进行性加重,急性死亡 1991年 病历摘要 患者,女,36岁,会计。1990年3月11日23点50分入院。一个月以来因“腰扭伤”卧床,自觉腹胀纳差。近一周活动后心慌,气急,进行性加重,脉快,120次/分,休息不易缓解,含救心丸2粒,脉搏降至90次/分,无咳嗽、咳痰、咯血及胸痛,入院前六小时生气后突发持续性心慌,气急,前胸重压感,含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片无效,急诊住监护病房。平素血压偏低。“咽炎”三个月,二月前“感冒”发烧三天,体温达38~39℃。否认肝炎,结核史。对甘草片、消咳喘过敏。入院当日系月经第一天。 王岩 施华强关键词: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呋喃苯胺酸抗离体鼠心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1992年 在Langendorff主动脉逆灌装置上初步发现,呋喃苯胺酸(FRM)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FRM保护组(10um/L)冠脉流量及心肌收缩力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FRM保护作用的剂量依赖性及其潜在的负性肌力作用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卢才义 刘宣力 王岩 王峰 王培 贾广兴关键词:呋喃苯胺酸 心律失常 心肌收缩力 冠脉流量 全血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 1990年 自1968年Cord和Fridovich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 dismutase称SOD)具有清除超氧自由基(O(?))的特异作用以来,对其研究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用于对急性心肌梗塞(称AMI)的临床研究报道甚少。本文用微量快速测定法,检测AMI患者全血Cu-ZnSOD的活力,研究它对AMI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1.AMI组:选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0年7月符合WHO诊断标准的住院AMI患者30例。年龄:26岁、44岁各1例,45~64岁22例,65~76岁6例;男28例、女2例。梗塞部位:单面梗塞21例:下壁8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壁3例,前壁和内膜下梗塞各1例; 毛树森 张力 刘宣力 魏璇 王岩 赵新华 刘亚宁关键词:全血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急性心肌梗塞 口服乙胺碘呋酮致临床毒副反应的再认识 1992年 乙胺碘呋酮(简称“乙碘”),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已20年,开始以广谱、高效、副作用少的特征,很快被临床选用,但随应用的日益广泛,其毒副作用渐多,某些反应还十分严重,甚至难以预测;文献尚有致死报道,重要原因之一是日量多、疗程长。我们用口服“乙碘”常规量洽疗心律失常,观察142例,发现毒副反应并不甚严重。本文通过对其发生率、反应类型、可能机制、影响因素及停药指征的研讨,为合理用药和减少毒副反应发生提供参考。 毛树森 刘宣力 王岩 李莉关键词:乙胺碘呋酮 口服给药 影响因素 停药指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对策—解痉抗凝防栓和血管再通(附冠状动脉造影50例) 被引量:5 1993年 临床病理和实验研究证实CAS可致CATH—AMI,硝苯吡啶或硝酸甘油静滴可防止之,为探索早期防治AMI的新途径对UA90例用NTG和H连续静滴1~2周与35例用口服扩冠解痉药复方硝酸甘油片,硝苯吡啶等对照,心绞痛控制率94.5%:48.6%;治疗组TXB_2由438±179.4降为173±62.9pg/ml;血小板聚集堆由31.8%降为21.3%,p均<0.05;发展为AHI者2.2%(2/90):31.4%(11/35);p<0.01,病死率1.1%(1/90):8.6%(3/35).对UA 50例做CAG发现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90%),其次为右冠脉左旋支和左主干;70%为多支病变,76%为Ⅲ级以上严重病变,确诊AMI而冠脉无明显病变可能由CAS致AMI和UA占12%(6/50),治疗组8例UA多支严重狭窄者治疗后做CAG已有侧支循环形成,未发生AMI.10例进行PTCA,3例转外科做冠脉搭桥术均获冠脉再通.以上提示UA多在冠脉严重狭窄基础上由CAS诱发,及早扩冠解痉抗凝防栓治疗可防止、减少AMI和摔死,必要时予以血管再通术如PTCA,溶栓、冠脉搭 桥是UA严重发作时的重要对策. 江一清 刘朝中 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