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林
- 作品数:109 被引量:54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与常规剥离术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目的:研究经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与常规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TD...
- 王瑾秦金玉郭天娇杨锦林王一平
- 关键词:食管病变
- 科研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成果产出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的科研培养模式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专硕”)毕业成果产出的影响,以探寻“双轨制”模式下更合理的专硕培养模式。方法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全日制医学专业学位的251名硕士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其接受的科研培养模式分为强化组、自由组及无科研培养组,分析不同的科研培养模式对专硕毕业成果产出的影响。结果研究生参与过导师课题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比例从低到高依次为无科研培养组、自由组和强化组,三组间差异显著(P<0.05);参与课题数≥3项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平均数显著多于参与课题数<3项的研究生(P<0.05),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平均数显著多于只参加过国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P<0.05);强化组研究生发表SCI论文的情况优于自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率显著高于自由组(P<0.05);强化组和自由组研究生参与临床带教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科研培养组(P<0.05)。结论接受强化型科研培养的研究生更有可能参与课题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及发表SCI论文,同时承担着较繁重的临床及带教任务,获得了较高的规培合格率,但强化型科研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方案尚需进一步优化。
- 曾雯夏碧菡易智慧杨锦林
-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 结直肠腺瘤危险因素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结直肠息肉术后病理结果,将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0 656枚)和非腺瘤性息肉组(9 695枚)。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法对腺瘤患者组和非腺瘤患者组、腺瘤性息肉组和非腺瘤性息肉组进行1∶1匹配,共1 824对患者和7 362对息肉成功匹配。PSM后,对患者因素如性别(男)、年龄(<40和40~60岁)、息肉个数(>2个)、肥胖(BMI≥28 kg/m2)、有结直肠黑变病、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以及息肉相关因素如最大径(6~10和>10 mm)、分布情况(远端结肠)和形态学分类(无蒂和扁平)进行结直肠腺瘤危险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 43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检出率为71.12%(4 573/6 430)。PSM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和息肉最大径>10 mm均与腺瘤发生有关(OR=1.483、1.426、1.503,95%CI 1.063~2.067、1.015~2.004、1.198~1.887,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息肉最大径>10 mm、息肉形态学分类为无蒂和扁平均为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25、1.411、1.629、1.165、1.151,95%CI 1.019~1.994、1.001~1.988、1.290~2.058、1.030~1.316、1.012~1.310,P均<0.05)。结论肥胖、有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息肉最大径>10 mm、息肉形态呈无蒂或扁平状均为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雷甜甜林波黄虹玉马洪升杨锦林
-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日间手术
- Genistein对体外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抑制作用及对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 目的:探讨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T比色分析法观察不同浓度(2 μg/ml-32 μg/ml)Genistein在不同作用时...
- 杨锦林甘涛王一平
- 文献传递
- 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内镜微创手术(EMR、ESD、ESTD)治疗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月1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表浅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治疗...
- 王瑾甘涛吴俊超王一平杨锦林
- 关键词:癌前病变内镜治疗
- RUNX3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及其临床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系统评价RUNX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EMbase、MEDLINE(Ovid)、CNKI、VIP、WanFangData和CBM,查找周内外公开发表的RUNX3表达与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特征关系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病例一对照研究,共计804例,其中结直肠癌病例521例,对照3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OR=0.05,95%CI(O.03,O.08),P〈0.00001];高中分化组结直肠癌的RUNX3表达高于低分化组结直肠癌[OR=4.77,95%CI(2.88,7.90),P〈0.00001];浸润深度T1-T2期结直肠癌的RUNX3表达高于T3~T4期结直肠癌[OR=8.13,95%CI(4.15,15.92),P〈0.00001];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RUNX3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OR=0.23,95%CI(o.14,0.36),P〈0.00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RUNX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其不同临床特征有显著相关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德吉郭天娇苏畅朱林林杨锦林王一平
- 关键词:RUNX3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
- 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反应被引量:31
- 2017年
- 质子泵抑制剂(PPIs)即H^+-K^+-ATP酶抑制剂,直接作用于位于胃黏膜细胞腔侧的质子泵,抑制H^+的分泌,可最直接和最有效地抑制胃酸的产生。但随着PPIs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长疗程(>1年)、长期超剂量(>1.75倍标准剂量)使用PPIs可能会导致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引起低镁血症、骨质疏松、Vit B_(12)缺乏、贫血、肺部及肠道感染、增加息肉形成风险等。因此,必须关注长期应用PPIs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剂量疗程。文中综述了长期应用PPIs的不良反应。
- 马一菡罗斌阳王一平杨锦林
-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低镁血症骨质疏松维生素B12缺乏贫血
- 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准确性的meta分析
- 郭天娇王一平杨锦林甘涛
-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诊断价值,分析OGIB病因及病变部位分布,以期为临床诊治该类患者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1月期间210例因OGIB住院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210例OGIB住院患者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病变185例(88.1%),其中肠血管病变66例(31.4%),炎性疾病55例(26.2%),息肉/肿瘤58例(27.6%),憩室6例(2.9%),寄生虫14例(6.7%)。58例息肉/肿瘤患者中有1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9/15(60.0%),炎性纤维息肉4/15(26.7%),淋巴瘤及腺瘤各1例(6.7%)。结论引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小肠血管疾病、息肉/肿瘤、炎性疾病。胶囊内镜为OGIB患者的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是目前其他检查无法代替的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 秦金玉郭天骄王瑾王一平杨锦林
-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因OMOM胶囊内镜住院患者
- 累及免疫正常宿主肠道的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3例
- 2015年
- 目的:探讨累及免疫正常宿主肠道的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临床及内镜下特点、诊治及转归。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至2014年诊治的3例累及肠道的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肝脾肿大、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等为常见体征。病程3~7月,确诊时间8~26d。3例均为免疫正常患者,累及结肠多部位及末段回肠,表现为弥漫或节段性的粘膜结节样隆起,伴或不伴糜烂、浅溃疡形成。所有患者均多部位活检、经病原学培养确诊。使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2例痊愈,1例自动出院,失访。结论累及免疫正常宿主肠道的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较少见,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及内镜医师应重视内镜下病变表现特点,进行活检及病原学培养。
- 朱林林郭天娇王瑾王一平杨锦林
- 关键词: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