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启桓

作品数:124 被引量:56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5篇肝炎
  • 54篇乙型
  • 53篇病毒
  • 40篇慢性
  • 36篇乙型肝炎
  • 23篇慢性乙型
  • 23篇肝炎病毒
  • 18篇毒性肝炎
  • 18篇慢性乙型肝炎
  • 18篇肝功
  • 18篇肝功能
  • 17篇病毒性
  • 17篇病毒性肝炎
  • 14篇衰竭
  • 13篇血清
  • 13篇乙肝
  • 13篇抗病毒
  • 12篇细胞
  • 12篇肝炎患者
  • 10篇乙型肝炎患者

机构

  • 96篇中山大学附属...
  • 19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东莞市厚街医...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怀集县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高州市人民医...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市大兴区...
  • 1篇广东省计划生...
  • 1篇仙桃市第一人...
  • 1篇解放军157...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7篇徐启桓
  • 47篇李刚
  • 40篇舒欣
  • 38篇张卡
  • 25篇曹红
  • 24篇陈禄彪
  • 16篇姚集鲁
  • 15篇杨小安
  • 14篇陈旎
  • 10篇谢冬英
  • 10篇谢奇峰
  • 10篇揭育胜
  • 8篇潘兴飞
  • 6篇朱建芸
  • 6篇舒欣
  • 6篇高志良
  • 6篇孙海霞
  • 6篇杨绍基
  • 6篇陈幼明
  • 5篇李学俊

传媒

  • 44篇中华实验和临...
  • 11篇新医学
  • 9篇中华传染病杂...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医药与保健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0篇2012
  • 14篇2011
  • 12篇2010
  • 16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 5篇2000
  • 6篇1999
  • 4篇1998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膜菌脑膜炎一例被引量:2
2004年
林潮双黄湛镰谢奇峰徐启桓何达秋姚集鲁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术颅内压真菌感染细菌培养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BCL-X1基因过表达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明确肝细胞凋亡与急性大鼠肝衰竭模型肝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明确BCL—X1过表达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处理组三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处理组予门静脉注射重组BCL-Xl腺病毒。预处理7d后模型组及处理组予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建立肝衰竭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BCL-X1蛋白的表达、ALT、AST水平、肝细胞凋亡率及死亡率。结果BCL.XI基因在处理组的表达高于在模型组中的表达;建立大鼠肝衰竭后6h,处理组的血清ALT、AST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处理组的肝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处理组的大鼠死亡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中,肝细胞的凋亡率与大鼠的死亡率呈正相关;BCL-XI在肝组织中的过表达能减少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的肝细胞凋亡率,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死亡率。
杨小安张卡舒欣曹红徐启桓
关键词:基因腺病毒科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检测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及血浆氨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住院患者,定为A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18例患者定为A1组,Ⅰ~Ⅱ期的22例患者定为A2组;20例肝硬化患者定为B组;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定为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IL-6和IL-18的浓度,并分析其与AST、ALT、TBil、ALB、Cr及血氨的相关性.结果 A1组和A2组IL-6和IL-18浓度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IL-18水平均与血氨浓度呈正相关(P<0.05),与AST、ALT、TBil、ALB及C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IL-6和IL-18均明显增高而且与血氨存在相关性,IL-6和IL-18可能与血氨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肝性脑病的发病.
郑常龙杨小安邹勇徐启桓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肝性脑病
空洞型肺隐球菌病并脑膜炎一例报告被引量:2
2011年
空洞型肺隐球菌病并脑膜炎临床少见,且无特异性表现,易误诊为结核病。该文报告1例以空洞为突出表现的肺隐球菌病并发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文献对比,结果提示:①空洞型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低,肺结核误诊率较高;②隐球菌肺炎和脑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均无特异性,早期病原学或病理组织检出新生隐球菌是提高该病诊断率的关键。
赖菁林云崖黄丽芬陈幼明徐启桓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隐球菌病误诊
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序贯、联合治疗非艾滋病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在联合5-氟胞嘧啶的基础上,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序贯、联合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17例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5组,在使用5-氟胞嘧啶的基础上,应用两性霉素B组38例、氟康唑组25例、先氟康唑后两性霉素B组18例、先两性霉素B后氟康唑组15例及联合组21例,比较各组治疗后脑脊液中各指标变化。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独立样本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两性霉素B组、氟康唑组、先氟康唑后两性霉素B序贯组、先两性霉素B后氟康唑序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颅内压分别为(208.6±75.1)、(191.5±94.5)、(185.0±76.3)、(201.9±69.7)和(223.1±89.3)mmH2O(1mmH2O=0.0098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1,P=0.656);脑脊液隐球菌中位数分别为0、10、0、3和0个/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638,P=0.090);脑脊液蛋白水平分别为0.55、0.69、0.67、0.53和0.96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7.063,P=0.133);治愈率分别为55.3%(21/38)、32.0%(8/25)、9/18、6/15和47.6%(10/Z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38,P=0.457);加重或死亡的比率分别为28.9%(11/38)、44.4%(11/25)、5/18、4/15和23.8%(5/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5,P=0.604)。结论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及两者序贯或联合治疗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严颖麦丽许文雄柯伟民徐启桓
关键词:两性霉素B氟康唑脑膜炎隐球菌性
FIB-4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 探讨FIB-4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21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行肝活检并同时留取血清标本,检测ALT、AST、PLT等指标,并根据其结果结合患者的年龄计算出FIB-4的数值.根据肝纤维化分期设定3个判定点,分别为显著纤维化(S2~S4期),严重纤维化(S3~S4期)和肝硬化(S4期).以肝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出FIB-4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212例肝活检患者中S0期3例(1.4%),S1期49例(23.1%),S2期66例(31.1%),S3期50例(23.6%),S4期44例(20.8%),即显著纤维化者(S2~S4期)160例(75.5%),严重纤维化者(S3~S4期)94例(44.3%),肝硬化者(S4期)44例(20.8%).FIB-4指数对3个判定点的AUC值分别为0.733(95%(CI:0.660~0.806,P〈0.01)、0.746(95%CI:0.679~0.813,P〈0.01)、0.756(95%CI:0.687~0.825,P〈0.01).结论 FIB-4指数是一种简单的、准确的、经济的非创性诊断方法,可以较准确地估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无显著纤维化,使多数患者避免肝穿刺活检.
张宇锋时红陈禄彪徐启桓
关键词:肝硬化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 探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确定合理剂量以用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选择6个月内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6例,按1:1:1的比例采用分段随机方法分为90μg组、60μg组、安慰剂组,分别于0、2、6、10、14、18、22周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次90μg或60μg或安慰剂。所有患者均使用IFNα-1b50μg,每周3次,治疗24周。停药后观察24周。定期检测患者HBV DNA、HBeAg及肝功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法检测部分患者产生IFN-7的细胞数。结果 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分别为(6.03±1.79)、(5.52±1.82)和(6.29±1.70)log10拷贝/mL(P=0.458);停药后24周HBV DNA分别为(5.92±1.98)、(5.49±1.99)和(6.16±1.76)log10拷贝/mL(P=0.720);治疗24周时,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安慰剂组患者HBV DNA〈1×100拷贝/mL分别占30.4%、39.4%和20.8%,低剂量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停药后24周,HBV DNA〈1×100拷贝/mL比例以低剂量组最高,但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7)。停药后24周,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17.4%、25.4%和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以低剂量组最高,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时及停药后24周行ELISPOT试验显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ELISPOT阳性率比安慰剂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无一例发生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治疗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合理剂量是60μg。
徐启桓张晓红谢冬英李建国崇雨田杨林陆玮伦高志良田德英陈菊梅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炎病毒乙型乙型干扰素Α
树突状细胞MicroRNA表达谱在HBsAg刺激后的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HBsAg刺激树突状细胞(DC)前后microRNA(miRNA)表达的差异谱,为研究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培养原代DC,分别用HBsAg、LPS、TNFα刺激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比较,筛选出HBsAg刺激后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靶基因初步预测。结果HBsAg刺激前后miRNA差异表达2倍以上者共30个,其中16个上调,14个下调。三个不同刺激组间miRNA差异谱存在不同差异。筛选出的靶基因中包含DC信号通路的相关成分。结论HBsAg刺激DC后的miRNA表达谱的变化存在特异性;靶基因的初步筛选结果进一步提示了miRNA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熊晓佳彭雁忠潘兴飞徐启桓李刚
关键词:树突细胞乙型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病毒性肝炎40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40例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 85%病人血清总胆红素(SB)升高,SB平均值为454.9±293.2μmol/L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2.5%;病人肝病病情与甲亢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病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SB显著高于未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P<0.01);在综合护肝治疗同时加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治疗后,82.5%病例肝功能恢复、甲亢症状控制。结论 甲亢合并病毒性肝炎黄疸程度深,重型肝炎发生率高,但肝病病情轻重与甲亢病程和病情无显著差异,在加强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小至中等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可使大部分病例病情恢复。
徐启桓舒欣梅咏予曹红肖杰生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毒性肝炎预后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DNA≥105拷贝/ml)。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3V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徐启桓陈禄彪许镇舒欣陈旎曹红张卡李刚
关键词:乙型肝功能衰竭抗病毒药病毒载量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