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荣菊
-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肥胖与大肠腺瘤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初步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与大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选择无大肠癌病史且年龄在25~88岁的结肠镜检查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根据肠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纳入大肠腺瘤组(250例)和正常对照组(289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肥胖或腹型肥胖(以WC划分)患大肠腺瘤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48(95%CI=1.19—5.20)和1.75(95%CI=1.15~2.66),P〈0.05和P〈0.01,其中男性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4.10(95%CI:1.26—13.31)和1.70(95%CI=1.00—2.88),P均〈0.05,超重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肥胖者患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腺瘤的调整后OR值分别为2.71(95%CI=1.01~7.29)和2.39(95%CI=1.05~5.47),P均〈0.05;腹型肥胖者(以WC划分)患非进展期腺瘤的调整后OR值为2.03(95%CI:1.25—3.28),P〈0.01;但在进展期腺瘤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超重组在进展期和非进展期腺瘤的患病风险较正常人群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WHR划分的腹型肥胖在各种分析中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与大肠腺瘤的发生显著相关,肥胖男性患病风险明显大于女性,肥胖对各期腺瘤的发生均显著相关。
- 王娜黄志刚陈锡美叶荣菊王慧张霞张建培
- 关键词:肥胖症大肠腺瘤病例对照研究
- 肥胖与大肠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7年
- 大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呈上升趋势。肥胖被认为是乳腺癌、大肠癌等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肥胖与大肠癌发病危险增高明显相关,此文着重介绍肥胖相关因子如胰岛素、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与大肠肿瘤之间流行病学关系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肥胖干预可能有助于大肠肿瘤的防治。
- 叶荣菊黄志刚陈锡美
- 关键词:肥胖大肠肿瘤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慢性萎缩性胃炎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研究
- 2009年
-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胃癌前疾病,其发生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长期以来慢性炎症被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终导致癌变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尤其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白细胞介素(IL)-1不仅是重要的促炎因子,还是胃酸分泌的强力抑制剂,可提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生成。并促进或加重胃黏膜损伤。本研究采用SNaPshot技术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IL-1β基因-511、-31、-1473和+3954多个位点多态性以及IL-1RN串连重复多态性,探讨IL-1β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 叶荣菊黄志刚陈锡美王娜王韶英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白细胞介素-1Β基因多态性萎缩性胃炎患者IL-1RN胃癌前疾病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息肉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结肠息肉的关系。方法经胃、肠镜检查,入选100例结肠息肉,另150例结肠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的血清学分型,并取结肠息肉、胃黏膜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结肠息肉组Hp阳性率较对照组增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与对照组相比,直、乙、降结肠息肉及多发性结肠息肉Hp阳性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04)。但Hp血清分型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是结肠息肉发生的一个因素。
- 王韶英惠萍萍叶荣菊吴剑王娜陈锡美
- 关键词:结肠息肉幽门螺杆菌免疫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