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钢

作品数:18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委中国古代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唐代
  • 3篇小说
  • 2篇学术
  • 2篇学术观
  • 2篇学术观念
  • 2篇章学诚
  • 2篇史通
  • 2篇伦理
  • 2篇墓志
  • 2篇考论
  • 2篇考试
  • 2篇科举制
  • 2篇科举制度
  • 2篇婚姻
  • 2篇婚姻关系
  • 2篇陈寅恪
  • 1篇代文
  • 1篇学术价值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思考

机构

  • 17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商洛学院

作者

  • 17篇俞钢
  • 1篇许宏
  • 1篇和庆锋
  • 1篇薛璞喆
  • 1篇王燕华
  • 1篇陈伟扬

传媒

  • 1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 1篇唐史论丛
  • 1篇世界历史评论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章学诚“文”“史”汇通明义学术观念之新探被引量:2
2019年
章学诚在对中国古代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汇通明义的学术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史通》等传统学术理论思想,系统梳理了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演变,力图将中国古代学术成果汇通于“文”“史”两大流脉之下而加以重新整合。在章学诚看来,文史之间是春华和秋实的关系,文可辅史,史亦可益文,两者的汇通就可以求取蕴含其中的义旨;这实际上就是在用“学术”的概念,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学术史演进的规律。章学诚认为,学者除了具备才、学、识三者外,更应具有“史德”和“文德”。通过系统的论析,章氏构建了中国古代学术史新的认识体系。
薛璞喆俞钢
关键词:章学诚学术史学术观念
唐代彭城丛亭里刘氏婚姻关系考论——以出土墓志为中心被引量:1
2019年
唐代社会依然注重家族门第,而家族婚姻关系纽带形成的共同政治利益,对维系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新出土墓志的相继刊布,有关唐代高门望族的研究方兴未艾,成果斐然.相对而言,就唐代地方家族展开的探讨略嫌不足.唐代彭城丛亭里刘氏乃汉代以来经久不衰的地方大族,宗族势力强大,在唐代政治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通过搜检彭城刘氏家族墓志的相关记载,主要从彭城丛亭里刘氏婚姻关系的视角,就唐代彭城刘氏社会地位的变化展开讨论,祈请专家学者指正.
陈伟扬俞钢
关键词:维系墓志婚姻关系
章学诚“交相裨益”学术观念的内涵及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三部有着继承关系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章氏的《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学术史做了最为全面的总结阐释,堪称集大成者。文章就章氏"交相裨益"学术观念的内涵和影响展开讨论,以期揭示章氏《文史通义》学术思想的主旨。文章认为,章学诚通过梳理传统四部之学的渊源,考察刘勰《文心雕龙》和刘知几《史通》这两部学术理论著作,评析清代乾嘉学术风气,对中国古代学术史有着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这是他"交相裨益"学术观念形成的重要前提。章氏"交相裨益"的学术观念,具有与前人之说"不相袭"的创新,特别是他倡导文、史之学汇通和明义的观念,为中国古代学术史增添了难能可贵的色彩,其丰富的学术内涵值得深入挖掘。章氏"交相裨益"的学术观念与方法还对中国近代梁启超、胡适、钱穆等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另辟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途径。
俞钢薛璞喆
关键词:章学诚学术观念
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的新发现和学术价值被引量:5
2009年
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资料室珍藏,迄今鲜为国内外学者所了解。陈批本钤有"陈寅恪印"大小两种共29枚,并在许多篇章的页眉、行间和页脚存有陈先生的大量细字批注。经初步考校,陈批本的批注时间约在1931年至1937年底之间,可能散失于陈先生两度南迁的过程中。陈批本内容极丰富,体现了陈先生的治学之道,凝聚了陈先生的学术智慧,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学术价值,亟待系统整理研究。
俞钢
关键词:陈寅恪学术价值
唐代进士入仕的主要途径及特点被引量:4
2003年
唐代举子进士及第后,只是获取了入仕前的一种身份。若要得到官资,必须先通过关试,再由吏部铨选、制举、吏部科目选以及使府辟署等途径入仕。吏部铨选为通常仕进之路,制举和吏部科目选为快速仕进之道,使府辟署为回旋仕进之途。多种渠道选拔人才是唐代选官体制的基本特点,修业奋进跻身官场是唐代进士及第者的普遍心态,由此散发出的文化气息,影响着有唐一代的社会生活。
俞钢
关键词:唐代进士吏部铨选
唐代《王庆诜墓志》反映的太原王氏婚姻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王庆诜墓志》详细记载了唐代太原王氏及其姻亲陇西李氏成员的郡望、名讳、仕宦和婚姻关系等,颇有史料价值,且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文章依据该墓志的记载,着重考析王庆诜的郡望、仕宦,及其本人和四女的婚姻状况,或可补正史之阙。文章认为,唐代太原王氏在婚姻关系上表现出社会政治地位受到抑制、通婚对象仍多为高门士族、依旧恪守高门士族的礼法等三个显著的特点。
俞钢和庆锋
关键词:唐代太原王氏墓志婚姻关系
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文章着重述论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认为唐代明经科的科目体系呈现出逐渐延展的特点,这说明统治者始终视明经素养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唐代明经体系的考试方式以帖经、问义和答策三场试为基础,又有问义和答策的两场试,其主旨是用帖经试考察举子精熟经典的能力,用问义试考察举子明经义理的能力,用答策试考察举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突出了儒学与选官相结合的核心价值。唐代明经科的名义地位始终居常举诸科之首,在唐代中叶以前确实选拔了一些精于儒学吏道的人才,不乏有官至宰相的。但是,至唐代中叶以后明经科的实际地位渐呈下降趋势,甚至被人轻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发展缺乏新意,明经试法偏守章句之学,以及最高统治者内心看法的微妙变化。
俞钢
关键词:唐代科目体系考试方式
唐代举子行卷文体考论被引量:2
2010年
唐代进士科最初仅试策文,高宗显庆后至玄宗开元时,进士科杂文试诗、赋体与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兼用,在文、实两方面掌握的较为平衡。此后或偏文而单用诗、赋体,或偏实而单用箴、铭、论、表、颂、赞诸体,因而招致不少微词。唐代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规定和应试难度,必然使举子注重从小苦练与应试有关的文体,并用得意之作先期行卷,为进士及第创造条件。唐代举子用于行卷的文体,大致与进士科杂文试的文体相似或相近,因为这样易于得到显人名公和主试官的认同,最终进士及第。尽管尚难绝对排除唐代举子用小说行卷现象的存在,但在当时被视为"驳杂无实"的小说体,有悖进士科杂文试的主流文体,一般举子并不用小说体行卷,更不可能由此而致唐人小说的兴盛。
俞钢
关键词:科举制度
宋代“紊乱昭穆”事例新探被引量:2
2018年
中国古代昭穆制度适用于同宗之人,起着明确辈分的作用。然而,考察宋代社会却发现父子同辈、弟为兄子这种"紊乱昭穆"的事例屡见史书。宋代无论是皇室内部的"升行",还是民间"以孙为子""养弟为儿"的事例,都是历来传统社会"紊乱昭穆"习俗的遗存。当时法律对此并无明确条文规定,导致官员在实际审判时带有极强的随意性,但相反的是当时的舆论对此抱有明确的批判态度。显见受到理学思想浸染下的宋代社会,在走向秩序化的进程中逐步改变着"紊乱昭穆"的传统习俗。
吴凌杰俞钢
关键词:宋代伦理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俞钢
关键词:唐代文言小说科举制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