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美清

作品数:25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7篇晚期
  • 5篇蛋白
  • 5篇化疗
  • 5篇肺癌
  • 5篇癌患者
  • 4篇免疫
  • 3篇凋亡
  • 3篇直肠
  • 3篇肿瘤
  • 3篇注射液
  • 3篇胃癌
  • 3篇小细胞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瘤
  • 3篇非小细胞
  • 3篇肺癌患者
  • 3篇肝癌
  • 3篇肠癌
  • 2篇血管

机构

  • 24篇中南大学
  • 1篇加州大学

作者

  • 24篇王美清
  • 11篇程小珍
  • 11篇毛山山
  • 10篇崔荣花
  • 10篇彭大为
  • 9篇元建华
  • 7篇谢宗宙
  • 6篇李兴
  • 5篇马丽娜
  • 4篇李建旺
  • 4篇刘英平
  • 3篇许振胜
  • 3篇高元慧
  • 3篇孟娟
  • 2篇徐海霞
  • 1篇陈正义
  • 1篇陈运芳
  • 1篇蒋思卿
  • 1篇谈顺
  • 1篇王顺兰

传媒

  • 3篇实用癌症杂志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6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AG Pull-down技术筛选人乳腺癌细胞中NGAL相互作用蛋白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构建含有NGAL基因的p3XFLAG-NGAL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获取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NGAL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提取MCF7细胞中总RNA,反转录为c DNA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NGAL基因,上下游分别引入NotⅠ和Eco RⅠ酶切位点,双酶切后将其插入p3XFLAG-CMV-14质粒中,构建p3XFLAGNGAL重组质粒,并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采用脂质体法转染该质粒至MCF7细胞中,经Western blot检测FLAG-NGAL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再使用FLAG pull-down技术和蛋白质谱测定获取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NGAL相互作用蛋白。结果经过NotⅠ和Eco RⅠ双酶切及DNA测序验证,本研究成功构建p3XFLAG-NGAL真核表达载体,免疫印迹法证实转染了p3XFLAG-NGAL载体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高表达FLAG-NGAL融合蛋白,并利用FLAG pull-down技术筛选出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NGAL相互作用蛋白,经蛋白质谱测定为角蛋白-1(Keratin 1,KRT1)。结论成功构建p3XFLAG-NGAL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取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NGAL相互作用蛋白KRT1,为下一步研究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毛山山程小珍崔荣花元建华王美清
关键词:乳腺癌相互作用蛋白
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外周血PD-1、PD-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外周血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配体(PD-L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2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肝癌组)TACE治疗前后外周血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CD8+T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PD-1、PD-L1的表达,并随访PD-1、PD-L1表达与肿瘤分化、疗效的关系。结果肝癌组外周血CD4^+T、CD8^+T细胞及APC表面PD-1、PD-L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癌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癌组外周血CD4^+T、CD8^+T及APC表面PD-L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CD4+T、CD8^+T及APC表面PD-1表达也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分化差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PD-1、PD-L1表达较高;治疗效果差的肝癌组外周血PD-1、PD-L1表达较高。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PD-1、PD-L1表达升高,治疗前后监测PD-1、PD-L1表达可能预测患者预后状态。
程小珍李晓东王顺兰谢宗宙毛山山朱燕兴崔荣花王美清
脾多肽注射液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联合m 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效果,以及了解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肿瘤化疗科收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m FOLFOX6方案化疗4个周期,观察组化疗同时加用脾多肽注射液。化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率及卡氏评分得分情况。结果化疗后,观察组CD_3^+、CD_4^+T细胞数值及CD_4^+/CD_8^+比值较化疗前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T细胞数值较化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对照组患者CD_3^+、CD_4^+T细胞数值及CD_4^+/CD_8^+比值较化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T细胞数值较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CD_3^+、CD_4^+T细胞数值及CD_4^+/CD_8^+T细胞比值较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T细胞数值则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Ⅲ+Ⅳ度贫血、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外周感觉神经毒性、腹泻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的卡氏评分和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晚期结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辅以脾多肽注射液能提高患者近期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并促进其恢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化疗造成的血液毒性,改善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毛山山程小珍崔荣花元建华王美清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功能
硝卡芥、顺铂腹腔内灌注治疗癌性腹水29例疗效观察
2004年
[目的]观察硝卡芥加顺铂腹腔内序贯注入治疗癌性腹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全组29例,原发疾病为胃癌12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肝癌10例,肠癌3例,胰腺癌、卵巢癌、宫颈癌各1例,所有积液均为渗出性。先抽腹水,然后将硝卡芥80mg、顺铂60mg分别加生理盐水30~50mg序贯注入腹腔,每周1次,直到腹水消失或量少抽不出或病情恶化为止。[结果]29例共行87次治疗,其中治疗1次3例、2次9例、3次12例、4次5例、5次2例。疗效评价:CR13例,PR9例,S3例,P4例,有效率(CR+PR)75.9%(22/29),好转率(CR+PR+S)86.2%(25/29)。不良反应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硝卡芥加顺铂序贯腹腔内注入治疗癌性腹水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彭大为刘英平周宇王美清陈运芳
关键词:硝卡芥顺铂腹腔灌注癌性腹水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TLR4和CD163及CD206表达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TLR4、CD163和CD206在DLBCL组织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寻找新的DLBCL预后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01-2017-06-30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确诊的84例DLBCL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LBCL组织中TLR4、CD163和CD206分子表达,分析其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曲线间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TLR4蛋白表达阳性与LDH水平升高有关联,其中LDH水平升高者占TLR4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58.1%(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8,P=0.031.TLR4、CD163和CD206蛋白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国际预后指数评分、B症状、Hans法分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次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DLBCL组织中TLR4与CD163(r=0.167,P=0.190)和CD206表达(r=0.191,P=0.087)无关联.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5.192,P=0.023)、TLR4(χ^2=5.772,P=0.016)和CD206表达水平(χ^2=4.575,P=0.032)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有关联,CD206表达水平(χ^2=5.060,P=0.024)与中位总生存期有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TLR4(HR=1.755,P=0.019)和CD206(HR=1.638,P=0.036)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独立预后危险性因素;CD206(HR=1.668,P=0.029)是影响总生存期独立预后危险性因素.结论TLR4和CD206蛋白表达对判断DLBCL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有望成为评估DLBCL预后的新指标.
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谢宗宙朱燕兴元建华
关键词:TOLL样受体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病人术后临床效果及预后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病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96例为观察组,同期仅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前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分割放疗、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取未行新辅助放化疗前及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对照组取手术前病检标本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MVD、PCNA及VEGF表达及临床效果与预后情况。记录3年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病人MVD、PCNA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对照组复发率为9.3%,观察组复发率为2.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直肠癌病人MVD及PCNA表达。
李兴马丽娜彭大为王美清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肿瘤微血管密度增殖细胞核抗原
吉非替尼对晚期肺癌患者PD-L1、PD-1及Th1、Th17相关指标影响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吉非替尼对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PD-L1、PD-1及Th1、Th17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晚期肺腺癌患者66例,EGFR基因检测均有突变,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进行含铂两药联合化疗,观察组为含铂两药联合化疗加吉非替尼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PD-L1、PD-1及Th1、Th17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PD-L1、PD-1及Th1、Th17相关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PD-L1及PD-1均低于对照组,Th1及Th17相关指标也均显著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吉非替尼对晚期肺癌患者PD-L1、PD-1及Th1、Th17相关指标的影响较为积极,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明显。
程小珍毛山山谢宗宙崔荣花张曙波王美清
关键词:TH1细胞
KAI1/CD82和P2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研究KAI1/CD82和P27蛋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胃癌组织与23例正常胃组织中KAI1/CD82、P27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胃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3%、34.4%,在正常胃组织中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5%,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的浸润深度、组织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是否转移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KAI1/CD82与P2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和P27蛋白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联合检测KAI1/CD82与P27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新的分子标记物。
崔荣花王美清毛山山程小珍元建华李兴
关键词:KAI1/CD82P27胃癌免疫组化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和首次复发后淋巴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AM的分子标志物CD68和CD206的表达变化。根据CD68和CD206初诊至首次复发后表达的变化,将28例患者分为"增强"、"稳定"和"减弱"3种情况,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CD68和CD206不同程度表达的病例所占比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CD68和CD206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8)。CD68和CD206表达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病理类型、ECOG评分和IPI评分无关,CD206的表达变化与原发部位有关(P<0.05)。CD68(P=0.23)和CD206 (P=0.818)变化与肿瘤复发时间无关。结论:M2-TAM的极化促进了PGI-DLBCL复发,可能成为预测PG-DLBCL复发的相关指标。
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
关键词:复发时间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复发
IEX-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7年
目的揭示即刻早期反应X-1(IEX-1)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胃镜活检标本中IEX-1蛋白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MKN28中IEX-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同时转染IEX-1的过表达质粒pc DNA3-FLAG-IEX-1和干扰质粒p LL3.7-si-IEX-1,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IEX-1对细胞周期、凋亡及增殖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IEX-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胃组织和慢性胃炎组织(P<0.05),且随着病情进展,IEX-1表达水平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对于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胃癌细胞MKN28中IEX-1基因和蛋白表达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IEX-1蛋白表达增高后S期细胞比例升高,G2期细胞比例降低,细胞增殖率升高,凋亡减少(P<0.05),而干扰IEX-1蛋白表达后,G1期细胞升高,G2期细胞比例下降,细胞增殖率下降,细胞凋亡增加(P<0.05)。结论 IEX-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人胃癌细胞中上调IEX-1蛋白能促进细胞增殖,发挥抗凋亡能力,干扰IEX-1蛋白表达能阻滞细胞周期进程,并诱导凋亡。
毛山山程小珍崔荣花元建华王美清
关键词:胃癌增殖凋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