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鹤鸣

作品数:4 被引量:60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下扬子区
  • 2篇盆地
  • 2篇中生代
  • 2篇走滑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学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盆地沉积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走滑断裂
  • 1篇侏罗纪
  • 1篇晚白垩世
  • 1篇晚中生代
  • 1篇厘定
  • 1篇磨拉石
  • 1篇拉分盆地
  • 1篇白垩世
  • 1篇沉积学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4篇林鹤鸣
  • 4篇夏邦栋
  • 2篇尚彦军
  • 2篇杜延军
  • 1篇张开均
  • 1篇孔庆友

传媒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2篇1999
  • 2篇199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22
1999年
沉积中心呈左行斜列,等厚线呈卵形封闭,三组走滑断裂系统影响和控制沉积及火山岩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盆地呈菱形并以拉分性质为主,盆地中的地层层序显示内新外老的环形扩张结构,以及岩浆活动强烈等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一走滑引张盆地。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演化阶段:碎屑沉积为主的早期阶段(J1+2)和岩浆活动为特征的晚期阶段(J3~K1)。
尚彦军夏邦栋杜延军杜延军
关键词:下扬子区盆地侏罗纪
青藏高原内部三条磨拉石带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1
1999年
青藏高原内部自北而南沿羌北-昌都、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分别发育了3条磨拉石带。各磨拉石带的长度均超过1000km,宽度一般仅数十km,沉积物具有碎屑性、粗粒性、再旋回性,沉积体厚3000~8000m,具有在挤压造山背景下形成的磨拉石建造的基本特征。各磨拉石带都位于各自的地体缝合带并跨越其两侧的部分地带。北边的为金沙江缝合带及其西延部分,中部的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边的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3条磨拉石带标志着有3条雄伟的造山带与之毗邻。北边的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带,中部和南部的两条造山带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文中建议分别称之为藏中造山带和藏南造山带。此外,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地体缝合的时间,其间有后继的浅海盆地发育。磨拉石带的发育历史勾绘出青藏高原构造演化遵循一个程式,即"地体拼接-后继性盆地发育-造山作用发生-山脉消亡",这是很有意义的构造现象。
夏邦栋张开均孔庆友林鹤鸣
关键词:青藏高原造山带
下扬子区中生代溧水南陵拉分盆地的厘定被引量:5
1997年
溧水南陵盆地是一具两个沉陷中心的中生代拉分盆地,两侧边界断裂为一对走向为NNE的左旋左阶的雁行走滑断裂,并与宁芜拉分盆地有着成因上的联系,两者组成一个拉分盆地系列。盆地具有以下沉积特征:(1)沉积物累积厚度达6000m,沉积速度大于690m/Ma;(2)沉积相在盆地平面上和横剖面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3)古水流方向在盆地的边缘指向盆地内部,在盆地轴部则与盆地走向一致,砾石含量和粒径顺古水流方向减少或变小;(4)盆地边界断裂的走滑作用造成扇体位移以及古水流的持续转向;
林鹤鸣夏邦栋
关键词:下扬子区盆地中生代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被引量:19
1997年
下扬子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自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开始的构造活动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南北边界走滑断裂围限下,下扬子中生代地块呈一西南窄而东北宽的楔形。在该楔形体内,晚白垩世盆地群呈现有规律的展布,西南部盆地为长条状,NENEE走向,规模小,发育山麓相冲积扇相沉积,具有氧化条件;东北部的苏北盆地为面状展布,EW走向,规模大,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还原条件;中部盆地为左行斜列,NNE走向,发育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与此相应,断裂构造及沉积岩、火成岩的发育及分布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上列地质事实表明,下扬子楔形地块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逃逸,西南部为挤压区,东北部为引张区,中部为过渡区,形成一幅如同土耳其安那托利安新生代的构造逃逸系统。
尚彦军夏邦栋林鹤鸣杜延军
关键词:走滑断裂晚白垩世沉积学岩石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