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 作品数:69 被引量:850H指数:17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对台湾海峡潮流的一点认识被引量:15
- 1990年
-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台湾海峡的潮汐和潮流进行了不少研究。有关研究主要依据数值计算结果。计算中海峡两端的开边界条件多采用尝试法调整,并用两岸及岛屿测站潮汐资料校核,因而有关潮汐的计算结果一致性较好。至于潮流方面,除西岸少量观测之外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很少,因而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 李立王寿景
- 关键词:台湾海峡潮汐
- 赤道印度洋-孟加拉湾水位低频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
- 本文利用一套高时空分辨率的SLA触合资料,结合沿岸潮位站水位资料以及ERS风场资料,分析赤道印度洋及孟加拉湾沿岸水位的低频波动特征,试<br> 图寻找赤道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之间水位波动耦合传播的观测依据,进而...
- 邱云李立
- 关键词:赤道印度洋孟加拉湾
- 大亚湾冬季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南海的耦合被引量:5
- 1998年
- 本文应用常规时间序列谱分析方法和频域的多输入线性模型研究了冬季广东省大亚湾内水位的亚潮变化及其与大亚湾本地和外海、处各种强迫作用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大亚湾亚潮水位的能量主要集中在6.4d和3.6d频带,而在10.7d频带还有一较弱谱峰。同期广东沿海风的低频能量也主要集中于2~7d频段。造成冬季亚潮水位变化的原因包含了大亚湾本地气象条件的影响,但主要是远地(外海)因素作用于大亚湾的结果。外海影响一方面是外海气象条件变化造成陆架区和沿岸海域增减水井耦合至大亚湾内的结果。其中,粤东、粤西和大亚湾本地的风场都对6.4d波动有所贡献,而粤西沿海风场则是造成10.7d波动的原因。另一方面,经台湾海峡传播而来的陆架波可能是造成3.6d水位波动的主要原因。
- 李立
- 关键词:水位潮汐海气耦合
- 中国海和泰国湾海域海平面的经向涛动被引量:1
- 2014年
- 卫星高度计遥感海面高度距平资料(1992-2012年)的分析结果证实中国海(渤、黄、东海及南海)和泰国湾作为一个半封闭的狭长水域,其海平面存在显著的南北经向涛动。涛动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南高北低,夏季北高南低,以渤海和泰国湾的海平面高差作为涛动的测度,其多年平均波动幅度达63cm,较差超过80cm。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在季节尺度上这一涛动几乎完全受东亚季风的支配,表明东亚季风的局地强迫是造成季节涛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除季节波动之外研究海域海平面的经向涛动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不过,与季节尺度的波动有所不同,经向涛动的年际变化不仅是东亚季风区局地作用的结果,而且与太平洋海盆尺度的大气强迫有关,其作用与季风在同一数量级。涛动的年际变化大致滞后各气候因子两个月。采用多输入线性模型做偏相关分析筛选的结果显示,除东亚季风指数之外,研究海域的海平面涛动指数主要与太平洋的南方涛动指数(SOI)和西太平洋遥相关指数(WP)相关。这表明外部强迫既来自热带,也来自中纬度。南方涛动所导致的赤道海域海平面的东西向年际涛动,以及中纬度西风急流年际波动对西北太平洋海平面的作用,都有可能导致研究海域海平面经向涛动的年际变化,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李立
- 关键词:中国海海平面年际变化
- 大亚湾水温波动的最大熵谱分析被引量:4
- 1992年
- 将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应用于大亚湾水温波动分析,指出了存在于海域内水温变化的显著波动周期,夏季的波动特点以及气温和上层水温的关系,并做若干讨论。
- 许金殿李立陈义斌曾刚
- 关键词:水温熵谱
- 大亚湾水温层化的季节性突变被引量:2
- 1992年
- 大亚湾是粤东的一个山地溺谷湾,1987~1989年间我们采用锚碇AANDERAA自记仪器,在大亚湾近湾口处C_2、C_4两站(图1)分别进行了多层次逐时水温连续观测,两次记录了夏秋之交水温分层状态演变过程的时间序列,发现每年9月上、中旬大亚湾水温层化状态有一突变,从垂直分层过度到垂直均一状态,该过度过程历时短暂,仅数天时间。
- 李立陈义斌
- 关键词:温度
- 西太平洋-南海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征被引量:8
- 2006年
- 通过对沿21°N和南海北部陆坡一线卫星高度计沿轨海面高度波动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西太平洋和南海之间中尺度水位波动的耦合传播特性,以探讨西传的太平洋中尺度波动经吕宋海峡进入南海的可能性.分析显示,西太平洋中尺度波动对南海的影响有限,除45d频带之外吕宋海峡两侧不存在统计意义上显著的波动传播.迹象表明45d波动很可能是黑潮自身的属性,来自其低纬度源地.分析还认为,西传的自由Rossby波在遭遇吕宋海峡黑潮这一动力学壁垒后将变形解体,黑潮进而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南海.就中尺度波动的耦合传播而言南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 靖春生李立朱大勇
- 关键词:水位波动吕宋海峡黑潮
- 台湾浅滩西侧水道夏季的水文特征与上升流被引量:15
- 1989年
- 本文根据1984年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综合调查的结果及历史资料,分析了台湾浅滩西侧水道夏季的水文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该海区夏季上升流的关系。并讨论了该海区夏季上升流海水的理化特征、上升流的时空变化及来源等。
- 李立李达
- 关键词:上升流水文特征历史资料SALINITY
- 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0
- 2004年
- 对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的分析表明,在吕宋海峡两侧各有一个海面高度波动高能区,其中心分别在(19.5°N,119.5°E)和(22.0°N,124.0°E),其间有一低能带将二者隔离,“远区”EOF分析亦显示二者的波动规律相对独立.对“近区”的EOF分析揭示南海东北部海域海面高度波动以季节变化为主,伴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其中EOF 1和EOF 2占总波动能量的66.7%,均主要表现为季节变化,但相位相差约3个月.EOF 1的主要形态是以吕宋岛西北(18.0°N,119.0°E)为中心的海面高度振荡,其峰值出现于8-9月间,谷值则出现于1-2月间,主要反映了南海深水海盆比容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相应的环流调整.EOF2的形态则表现为东南至西北向的季节性交替起伏,主要反映了南海北部近海季风导致的海面高度Ekmen调整.分析还表明,季节内变化是南海东北海域海面高度波动的重要分量,它主要反映了吕宋海峡西侧海域中尺度过程的频繁活动.此外,所有主要EOF模态都呈现年际变化.
- 李燕初李立靖春生蔡文理
- 关键词:海面高度EOF分析吕宋海峡
- 利用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东北部及邻近海域海面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对1993~2002年7月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距平的分析表明在吕宋海峡两侧海域有两个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偏差高值区,其中心分别在A(19.5°N,119.5°E)和B(22.5°N,124.0°E...
- 李燕初李立许德伟陈本清
- 关键词:季节内变化TOPEX/POSEIDON海面高度南海东北部高度计资料时空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