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峣
- 作品数:5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2010年夏季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漂流浮标移动轨迹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 2012年
- 采用双层单向嵌套的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2010年夏季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释放的表层漂流浮标的移动轨迹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轨迹基本吻合,模拟的表层流速纬向和经向分量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在两观测点分别达到了0.6548,0.3659和0.4836,0.3961,均明显大于95%置信区间下的显著性临界值0.1946,但是模拟的浮标移动速度明显慢于观测。模拟出的速度时间序列在变化趋势上与实测吻合良好,但是流速数值相对于观测整体上偏小。该数值模拟系统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2010年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的流场及漂流浮标的运动趋势,为北黄海的环境预警、灾害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 李峣何蕾袁东亮王铮
- 关键词:北黄海数值模拟漂流浮标
-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被引量:26
- 2007年
-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李峣赵宪勇张涛李显森魏皓
- 关键词:鳀鱼越冬洄游黄海冷水团黄海暖流
- 西南黄海M_2分潮的数值模拟
- 2013年
- 本文采用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结合中国海军司令部发布的海图地形资料,对西南黄海M2分潮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利用近岸4个验潮站水位资料和一组2008年夏季鲁南海槽中30m水深处潜标测流资料,对模拟的潮汐和潮流结果进行了对比。模式模拟的M2分潮振幅与青岛、石臼所和吕泗这三个验潮站的实测资料符合良好;但与连云港验潮站的实测振幅相比,模拟振幅明显偏小,推断主要原因是连云港港口实际水深值与海图地形中的水深值相差较大,造成模拟结果的偏差。模拟的潮流结果与潜标测流资料在上层和中层较接近,模拟的近底层潮流结构与实测资料相比存在较大偏差,推断是由于模式的垂直混合系数误差造成的。使用该模式研究了西南黄海M2分潮对模式地形的敏感性,发现采用海图地形数据和ETOPO5地形数据所模拟的西南黄海潮汐和潮流有显著不同。使用较平滑的ETOPO5地形数据所模拟的结果中,西南黄海近岸海区M2分潮振幅偏小、相位偏大、潮流偏弱。研究表明,鲁南海槽的存在增大了海州湾的潮汐振幅,苏北浅滩对向南传播的潮波起到了阻挡作用。以上两个西南黄海近岸海区地形的重要特征在ETOPO5地形数据中没有被体现出来,因此造成模拟误差。
- 王彬李峣袁东亮
- 关键词:M2分潮地形效应
- 中国东部近海夏季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 使用2008年夏季西南黄海3个航次的水文资料和一套潜标、2009年夏季的中科院海洋所开放航次水文资料和6个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结合数值模拟与卫星遥感数据,研究了西南黄海夏季环流的结构与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夏季江苏...
- 李峣
- 关键词:上升流逆温潮混合
- 文献传递
- 黄海鳀鱼的洄游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资源关键种。973项目有关课题组以研究该海域关建物理过程的特征及其生态作用为目的,在2001-2002年...
- 李峣
- 关键词:鳀鱼洄游分布最适温度环境因子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