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东亮

作品数:26 被引量:1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动力机制
  • 4篇环流
  • 3篇动力机制研究
  • 3篇中尺度
  • 3篇中尺度涡
  • 3篇中尺度涡旋
  • 3篇涡旋
  • 3篇吕宋
  • 3篇吕宋海峡
  • 3篇拉尼娜
  • 3篇拉尼娜事件
  • 3篇黑潮
  • 3篇浮标
  • 3篇赤道
  • 2篇地转流
  • 2篇东印度洋
  • 2篇印度洋偶极子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偶极子
  • 2篇全球变暖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6篇袁东亮
  • 4篇王铮
  • 3篇周慧
  • 2篇俞永强
  • 2篇李峣
  • 2篇郝佳佳
  • 2篇赵霞
  • 2篇王晶
  • 2篇王凡
  • 2篇张志春
  • 1篇丁宗信
  • 1篇宋金明
  • 1篇朱江
  • 1篇胡敦欣
  • 1篇何金海
  • 1篇崔茂常
  • 1篇曲堂栋
  • 1篇李超
  • 1篇王夫常
  • 1篇钟慎雷

传媒

  • 7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科技纵览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百人学者论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在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研究和国际合作活动
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在西太平洋海域开展了多个大型科学研究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报告将介绍这些科学计划的立项依据,重要意义以及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报告还将介绍我国科学家发起并引领的第一个物理海洋学领域的国际合...
袁东亮
关键词:太平洋海域
文献传递
基于Argo浮标的西北太平洋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2004年1月-2009年12月月平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盐格点资料,结合 P-vector 方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重点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环流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Argo资料西北太平洋三维结构特征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与WOA09(World Ocean Atlas 2009)计算的纬向流相比, Argo资料计算的纬向流要偏大。北赤道逆流(NECC)、北赤道流(NEC)、黑潮再生流(KCC)和黑潮延伸体(KE)都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NECC 和 NEC 基本上呈现春强秋弱的季节变化特征, KCC和KE的季节特征与NECC和NEC存在反相关系。NECC和NEC表现出周期为1-2 a的年际信号, KCC和KE为非周期性的年际信号。表层NEC流核所在位置以及NEC南边界位置都有南移的趋势。另外, NEC、KCC和KE的流量也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张志春袁东亮李博
关键词:北赤道流
2010年夏季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漂流浮标移动轨迹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双层单向嵌套的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2010年夏季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释放的表层漂流浮标的移动轨迹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轨迹基本吻合,模拟的表层流速纬向和经向分量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在两观测点分别达到了0.6548,0.3659和0.4836,0.3961,均明显大于95%置信区间下的显著性临界值0.1946,但是模拟的浮标移动速度明显慢于观测。模拟出的速度时间序列在变化趋势上与实测吻合良好,但是流速数值相对于观测整体上偏小。该数值模拟系统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2010年大连溢油事件期间北黄海的流场及漂流浮标的运动趋势,为北黄海的环境预警、灾害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峣何蕾袁东亮王铮
关键词:北黄海数值模拟漂流浮标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a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Project: ROME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 is a key area affecting the climate of the East Asia and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a...
袁东亮
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
胡敦欣王凡崔茂常曲堂栋白虹丁宗信袁东亮
在棉兰老海流之下,发现一支极向潜流,被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支潜流平均流量约为黑潮的二分之一,利用多年观测资料,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发现并命名了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进而提出菲律宾以东存在与表层环流反向的潜流系统,指出该潜...
关键词:
黄东海跨陆架环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近期的研究表明秋冬季中国黄东海存在着强烈的跨陆架环流。卫星水色资料显示老黄河口的悬浮物浓度锋面于秋冬季节向济州岛西南的海域扩展,形成羽状浊流锋面。这一悬浮物的水平输运显然是由秋冬季的东北季风所驱动,并与黄海沿岸流的跨陆架...
袁东亮
关键词:陆架环流动力机制
文献传递
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被引量:9
2017年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项目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尼贯穿流源区的观测成果,初步刻画了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特性,阐明这一海区环流对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动力学、季节内振荡研究以及全球变暖减缓和加速的重要性。介绍了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印尼海和印尼贯穿流关键海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观测,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印尼海同步潜标观测网,为探讨印尼贯穿流变异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问题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袁东亮周慧周慧李翔
关键词:西太平洋
吕宋海峡中尺度涡旋运移的动力机制
袁东亮宋新新
我国物理海洋学在气候与环境研究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物理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环流与波动的数学物理学科,它主要解决的是海洋中物质与能量的输送路径与方式以及产生这些输运的物理过程和动力机制.这些输运过程和动力机制的理解和阐释对于当今人类应对所面临的巨大气候变化和严峻环境保护挑战有...
袁东亮
太平洋内区经向热输送的季节变化分析
2015年
为刻画整个太平洋内区经向热输送的基本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并初步探讨变化的原因,基于Argo温盐资料,利用P矢量法反演了太平洋的绝对地转流(AGC),并结合Ekman流,分析了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经向热输送。结果显示,在13°S^13°N,经向热输送主要由Ekman经向热输送控制,季节变化显著,且南北半球变化相反,北半球1-3月有北向输送最大值,8-10月当经向热输送转为南向时,Ekman经向热输送达到最小;南北太平洋经向热输送的季节变化存在显著的不对称特征,北太平洋的明显强于南太平洋,低纬度海域的明显大于高纬度海域。分析表明,经向热输送的季节变化与纬向风应力的变化直接相关,由于未能有效包含西边界流及赤道区域,对比前人的研究结果后推测,西边界流和赤道流在维持南北太平洋经向热输送的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杨丽娜周慧袁东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