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哲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泰达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损伤
  • 3篇颅脑
  • 2篇血管
  • 2篇亚低温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疗效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内
  • 2篇干细胞
  • 2篇出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管内栓塞术
  • 1篇血肿
  • 1篇亚低温治疗

机构

  • 7篇天津市泰达医...
  • 3篇天津市环湖医...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国哲
  • 4篇郭再玉
  • 4篇水涛
  • 2篇张合亮
  • 2篇曹德晨
  • 1篇姚鑫
  • 1篇张赛
  • 1篇赵卫华
  • 1篇水涛
  • 1篇黄楹
  • 1篇只达石
  • 1篇池京洋
  • 1篇杨树源
  • 1篇李增惠
  • 1篇张晓东
  • 1篇李博
  • 1篇霍婧
  • 1篇陈谦
  • 1篇陈谦
  • 1篇黄慧玲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淮海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天津医药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后颅内压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将6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颅内压显著增高组和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增高组两组。根据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大小、血肿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瞳孔进行性散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时间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颅内压增高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水肿;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及时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颅内压显著增高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张国哲曹德晨姚鑫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颅内压外科手术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以及血管内栓塞术。与外科夹闭术相比,颅脑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法国学者率先开创了颈外动脉造影以及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随后在1973年,前苏联的医学家则首次成功应用可脱性乳胶球进行了载瘤动脉的血管闭塞术,但这种尝试仅仅只是在部分病例中进行的,适应范围并不广。
张国哲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临床疗效
GM_1添加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2004年
水涛张国哲张赛杨树源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影像学表现
二维钛网数字化成形颅骨修补应用体会
2011年
目的探讨二维钛网数字化成形进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12月,采用二维钛网数字化成形为26例患者进行颅骨修补,分析颅骨修补术的麻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术中麻醉及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术后无1例出现因塑形欠佳造成的并发症,复查头颅CT修复后的颅骨形状与原颅骨形状完全一致,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100%。结论二维钛网数字化成形技术实现了个性化颅骨修补,使患者修补后头颅形状恢复生理原貌,使修复颅骨缺损方便,快捷,塑形满意,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张国哲侯延伟李增惠
关键词:颅骨修补数字化
亚低温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速和脑氧摄取率的影响和意义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流速和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早期脑损伤(EBI)及脑血管痉挛(CVS)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无亚低温疗法禁忌证的重症SAH成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入院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行血性脑脊液引流,解痉、3H治疗等措施;亚低温组除常规治疗组的治疗外,于入院当天2—8h内开始亚低温疗法,降低直肠温度并维持在(35±1)℃,维持5~7d。两组治疗期间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MCA)及Lindergaard指数间接评估CVS程度及演变,同时行血气分析获得两组患者同期5个时点动脉和颈静脉的血氧含量(CaO2/CjvO2),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CaO2-CjvO2)/CaO2。结果入院后d1、d2、d3、d7和d14这5个时点VmMCA结果比较,两组间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d7和d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4个检测时点测得的VmMCA均值亚低温组均低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CERO2的变化:组间d1与d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d3和d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温组均低于常规组。CERO2与VmMCA相关分析发现,亚低温组CERO2与VmMCA相关性很弱(P〉0.05),常规治疗组CERO2与VrnMCA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亚低温疗法对降低CVS的发生率、程度和持续时间,打破了CVS与脑缺氧程度的显著相关关系,通过降低代谢而减轻脑组织缺氧损害,改善EBI造成的不良后果。治疗中设定适宜的目标温度、疗程和平缓的复温过程,可减少亚低温的不良并发症发生。
水涛郭再玉张国哲陈谦李博
关键词:亚低温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脑血管痉挛
VEGF_(165)在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201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转染恒河猴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表达情况,以及转染后对MSCs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Ficoll法分离并培养恒河猴骨髓MSCs,进行细胞表型鉴定。转染pc DNA-e GFP-VEGF_(165)至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 GFP)表达情况,同时流式细胞技术对转染成功的细胞进行细胞表型及e GFP表达鉴定,RT-PCR法检测转染后VEGF_(165)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到纯度较高的MSCs,转染后的MSCs及子代细胞均有e GFP和VEGF_(165)的表达,且保留了MSCs的特性。结论 VEGF_(165)基因转染MSCs后可以稳定表达外源基因,且可以维持MSCs的特性。
郭再玉张合亮水涛张国哲赵卫华陈谦侯延伟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恒河猴转基因间质干细胞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质类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方法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3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96 h血中NSE变化,并于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中NSE浓度在治疗后24、48、72 h显著降低.3个月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元损伤,显著抑制NSE释放,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池京洋只达石黄楹黄慧玲曹德晨张晓东张国哲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常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CT辅助微创穿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临床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在微创穿刺治疗中采用CT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部收治的5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展开研究,以临床辅助治疗方式为依据将其分为研究组(29例,CT辅助微创穿刺治疗)和对照组(29例,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GCS评分、GOS预后评分及血肿吸收量的比较上t=2.38、4.75、4.99,总并发症率及死亡率的比较上χ2=8.09、4.01;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CT辅助微创穿刺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患者术后血肿吸收迅速、脑部功能显著改善、术后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张国哲霍婧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CT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抑制性氨基酸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抑制性氨基酸的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7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GCS评分分为9~15分组(37例)和3~8分组(34例),伤后1、3、7 d采集脑脊液标本;以28例正常脑脊液标本作对照组。采用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吸收检测法定量分析脑脊液标本中γ-氨基丁酸(GABA)、牛磺酸(Tau)和丙氨酸(Ala)浓度。结果颅脑损伤后脑脊液GABA、Tau浓度均高于对照组,GCS 3~8分组Tau浓度均明显高于GCS 9~15分组(P〈0.05)。颅脑损伤后1、7d,GCS 3~8分组GABA浓度高于GCS 9~15分组(P〈0.05),伤后3 d时两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脑损伤后Ala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脑脊液GABA、Tau在颅脑损伤后反应性增高提示其可能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脑脊液Ala浓度在颅脑损伤后下降提示颅脑损伤后部分脑保护机制受到损害。
水涛郭再玉张国哲
关键词: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丙氨酸脑脊液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损伤中的治疗前景
2007年
张国哲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