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在肾病穿刺组织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病穿刺组织中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最佳实验条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的肾病穿刺组织标本45例,包括IgA肾病20例、膜性肾病15例、膜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10例,将组织标本用10%(体积分数)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在不同的抗原修复条件和抗体结合时间下,分别标记IgG、IgA、HBsAg、HBcAg,观察染色结果,并与其新鲜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比较,评判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热诱导抗原修复法修复后一步法和二步法染色均为阴性;蛋白水解酶消化法中胰蛋白酶优于胃蛋白酶,并以胰蛋白酶消化30 min、IgG和IgA 37℃温箱孵育90 min、HBsAg和HBcAg二抗37℃温箱孵育150 min染色结果最佳,与新鲜组织标本染色强度接近或略弱一些,阳性表达的方式也与后者相同,符合率100%。结论:经胰蛋白酶消化的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肾病穿刺组织诊断。
- 张燕陈剑刘海静陆敏
- 关键词:荧光抗体技术石蜡活组织检查肾脏病学
- IgA肾病的激素治疗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观察激素对于IgA肾病的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经肾活检确诊的IgA肾病90例,分为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随访观察1年,以患者eGFR下降>15%为终点。结果 38例(42.2%)IgA肾病患者使用了激素,其治疗前的尿蛋白、血肌酐、尿AGT及尿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激素治疗组,且肾脏病理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新月体比例高于非激素治疗组(P <0.01)。随访期间,激素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量、血管紧张素Ⅱ和IgA水平显著下降(P <0.05),而血肌酐无显著性变化,其尿蛋白在第12个月时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8例(20.0%)患者的eGFR较基线下降超过15%,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肾病使用激素治疗,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炎症及减少蛋白尿、降低RAS活性,从而有利肾功能维持稳定。
- 崔专刘海静唐雯阿拉坦王悦
- 关键词:IGA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糖皮质激素
- DNA损伤剂诱导端粒酶调节相关hALP基因表达及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确定端粒酶调节相关hALP基因对细胞DNA损伤的反应和作用。方法以DNA损伤剂H2O2和顺铂处理人HeLa、Hep2细胞,运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观察hALP基因表达的改变,并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hALP基因启动子活性变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分析不同hALP基因表达状态下DNA损伤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0.2~1.6mmol/LH2O2可诱导hALPmRNA水平升高,当浓度为0.4mmol/L时,hALPmRNA水平最高;以0.4mmol/LH2O2处理细胞6h即可观察到hALPmRNA水平显著升高,并在36h内保持高水平。顺铂处理细胞也可以上调hALP的mRNA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免疫荧光检测发现:在0.2或0.4mmol/LH2O2、0.2或0.5μmol/L顺铂处理细胞12h后,hALP的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多聚集于细胞核。H2O2和顺铂处理细胞时可通过hALP基因启动子-705~+20nt区域的序列上调其启动子转录活性。H2O2(0.4mmol/L)或顺铂(0.5μmol/L)处理HeLa细胞时,表达正义hALP基因的细胞生长仍活跃,而表达反义hALP基因和对照组细胞则生长相对缓慢。结论DNA损伤可通过激活hALP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而上调其表达,hALP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细胞对H2O2和顺铂损伤的抵抗性。
- 刘海静凌云侯琳张波
- 关键词:DNA损伤基因表达
- Ⅲ型胶原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分析Ⅲ型胶原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其相关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从2005年至2014年收集的5例Ⅲ型胶原肾小球病的肾活检病例,进行常规光学显微镜( HE、PASM、PAS、Masson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多种标记)、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查,分析其病变及临床特点。结果Ⅲ型胶原肾小球病患者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病理特点为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并可出现系膜结节状硬化,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阴性,仅免疫组织化学出现Ⅲ型胶原阳性,透射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系膜区和基底膜大量Ⅲ型胶原沉积。其病因、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Ⅲ型胶原代谢的基因异常有关。结论Ⅲ型胶原肾小球病较罕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为Ⅲ型胶原代谢的基因异常,确诊的依据是在肾小球内发现大量Ⅲ型胶原沉积,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
- 刘海静陈剑张燕王盛兰邹万忠
- 关键词:预后
- 乳腺癌组织P16异常表达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16的异常表达及与其他分子标志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收集手术切除浸润性导管癌标本7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receptor-2,Her-2)、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P53、Ki-67表达,分析P16与其他各项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绝经、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36.1%(26/72)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可检测到P16的异常表达,随着表达水平的增高,不仅P16阳性着色细胞增多,并且其分布发生变化,从部分细胞散在胞核着色(+),发展为弥漫强阳性着色,以及胞核与胞浆的同时着色(或失去胞核着色),甚至胞外也可出现着色(+++),并且P16异常表达多集中于ER阴性患者(78.6%,22/28),远高于ER阳性组(9.1%,4/44,P=0.000)。同时,Ki-67高指数也多分布于P16阳性组(P=0.003),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3组中,P16异常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增高,分别为11.8%(2/17)、27.6%(8/29)、61.5%(16/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绝经前患者P16表达的阳性率(55.6%,15/27)显著高于绝经后(24.4%,11/45,P=0.008)。结论:乳腺癌中P16异常表达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缺失相关,与Ki-67指数呈正相关,并多发生于绝经前患者、肿瘤组织学分级高的患者;提示P16异常表达的患者可能内分泌治疗反应差,肿瘤具有高侵袭性。
- 崔素萍王花丽彭伟刘海静侯琳张波
-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表达
- TEIF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TEIF蛋白在软组织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TEIF蛋白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标本TEIF蛋白表达。结果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印迹鉴定与TEIF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66例软组织肉瘤中TEIF蛋白阳性97例,阳性率为58%(97/166),高于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1%,3/28)(P<0.05)。阳性主要分布为滑膜肉瘤94%(16/17)、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91%(21/23),两者高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3%(6/14)、黏液性纤维肉瘤38%(6/16)、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36%(8/22)、脂肪肉瘤32%(6/19)(P<0.05),而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5%(15/20)、横纹肌肉瘤(7/10)、平滑肌肉瘤64%(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EIF蛋白的弥漫阳性表达(≥2+)多存在于PNET和滑膜肉瘤,分别为83%(19/23)和76%(13/17)。在法国癌症中心联盟(FNCLCC)分级中,19例Ⅰ级肉瘤中TEIF阳性表达为32%(6/19),44例Ⅱ级肉瘤阳性率为48%(21/44),两者中2+以上阳性分别为11%(2/19)、32%(14/44),而70例Ⅲ级肉瘤中TEIF阳性表达为84%(59/70)和2+以上阳性为70%(49/70)。Ⅲ级组的TEIF阳性率(及2+以上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组和Ⅰ级组(均为P<0.05),而后两者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F蛋白表达存在于软组织肉瘤,尤其高表达于PNET、滑膜肉瘤,并与肉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 龚一蕾李挺郭华孙颖迟英凯凌云沈琪刘海静侯琳张波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组织芯片
- 乳腺癌组织磷酸化Akt表达及其与临床生物学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磷酸化Akt(pAkt)表达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及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导管原位癌16例和浸润性导管癌70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Akt、HER-2、ER、PR、p53和Ki-67表达,统计分析其相关性,以及pAkt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导管原位癌组织pAkt阳性率为0(0/16),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为38.6%(2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导管原位癌组织中pAkt水平与HER-2的表达无相关性。7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pAkt水平在HER-2阴性组(18.8%,6/32)、不确定组(37.5%,6/16)和阳性组(68.2%,15/22)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中pAKT的阳性表达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pAkt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频率显著高于导管原位癌,其表达水平与HE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并可能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关。
- 崔素萍赵静尹秀花姜平刘海静侯琳张波
-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因,ERBB-2肿瘤转移
- N-乙酰转移酶NAT10在软组织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N-乙酰转移酶NAT10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NAT10蛋白免疫制备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并经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NAT10蛋白的表达。结果: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印迹鉴定与NAT10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化显示166例软组织肉瘤中NAT10蛋白阳性95例,阳性率为57%(95/166),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4例阳性14%(4/28),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NAT10表达的主要分布为:滑膜肉瘤76%(13/17)、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5%(15/20)、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70%(16/23)、横纹肌肉瘤70%(7/10)、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50%(11/22)、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50%(7/14)、平滑肌肉瘤43%(6/14)、脂肪肉瘤42%(8/19)、黏液性纤维肉瘤38%(6/16)。统计比较显示:滑膜肉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和脂肪肉瘤,以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与黏液性纤维肉瘤之间NAT1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NAT10蛋白强阳性表达(≥++)多存在于滑膜肉瘤(53%,9/17)、横纹肌肉瘤(40%,4/10)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0%,8/20)。在FNCLCC分级中,19例I级肉瘤中NAT10阳性表达率为42%(8/19),44例II级肉瘤为43%(19/44),70例III级肉瘤为73%(51/70)。III级NAT10阳性率显著高于II级组和I级组(均为P<0.05)。结论:研究表明N-乙酰转移酶NAT10表达于多种人软组织肉瘤,尤其在高度恶性肉瘤,因此有可能为软组织肉瘤的分级及预后因子。
- 凌云龚一蕾李挺郭华孙颖迟英凯沈棋刘海静侯琳张波
- 关键词:组蛋白乙酰化酶软组织肉瘤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 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p16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p16表达在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及癌旁非肿瘤性胃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获得的早期胃癌标本30例(除黏膜内癌,还包括低级别异型增生21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3例、黏膜下浸润癌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Ki-67、MUC5AC、MUC6、MUC2表达,分析标志物之间,以及与癌分化、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p16在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中呈阴性或个别细胞核表达(≤1+),而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黏膜内癌及黏膜下浸润癌细胞中其过表达(≥2+)阳性率分别为4.8%、39.1%、80.0%、88.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515,P<0.001)。p16表达方式分析显示8例低级别异型增生中均为核阳性,而15例高级别异型增生阳性中,2例为核/质阳性(2/15,13.3%),28例黏膜内癌阳性中,22例为核/质阳性(22/28,78.6%),9例黏膜下浸润癌8例为核/质阳性(8/9,88.9%)。p16核/质阳性在黏膜内癌及黏膜下浸润癌与高级别异型增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6.856,P<0.001;χ^(2)=10.286,P=0.001)。p16表达与Ki-67指数在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黏膜内癌相关,但浸润癌中p16过表达高而Ki-67指数较低(22.2%)。p16过表达与癌分化程度、细胞类型,以及其他临床特征无关。但同一样本的不同区域p16表达在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早癌中有一定的异质性,在检测中需要注意。结论 p16过表达存在于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与良性增生有鉴别意义;尤其p16核/质过表达对于高级别异型增生、黏膜内癌、浸润癌具有提示意义;同时,在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p16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具有一致性。
- 柴菲梁丽柴一杰马宁宁张虹张爽农琳刘海静李挺张波
-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早期胃癌P16KI-67免疫组化
- 血乙肝病毒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肾组织IgG亚型特点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 分析血乙肝病毒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以下简称乙肝肾)肾组织IgG亚型特点.方法 选取经肾活检病理诊断的乙肝肾患者(血乙肝抗原阴性)14例为乙肝肾组,特发性膜性肾病组18例为膜性肾病组.肾活检组织HBsAg及HBcAg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gG,IgG1、2、3、4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染色检测.结果 乙肝肾组中IgG1、2、3、4各亚型沉积率分别为100% (14/14),78.6%(11/14),78.6%(11/14),100% (14/14);膜性肾病组中IgG1、2、3、4亚型沉积率分别为88.9%(16/18),5.6%(1/18),5.6%(1/18),83.3%(15/18).乙肝肾组的肾IgG2阳性率78.6%、IgG3阳性率78.6%,明显高于膜性肾病组的5.6%与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肾IgG1和IgG4阳性率与膜性肾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肾IgG2和IgG3沉积率在乙肝肾组明显高于膜性肾病组,在诊断时或有帮助意义.
- 马丹娜刘海静邹万忠郑丹侠
- 关键词:肾病IGG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