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释光(OSL)测年被提出30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第四纪研究中最被认可的测年技术之一。但是,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尚不明晰。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中收录的发表于1985-2015年的OSL测年研究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研究论文总量变化情况、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热点方向及我国光释光测年研究主要特征这4个维度对OSL测年研究国际态势及我国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并对我国该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5年10月19日,《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刊载了题为《研究人员发现日本的小型地震可能是串联弹性扰动造成的》(Researchers find cascading elastic perturbation likely contributed to small earthquakes in Japan)的文章,由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2015年11月16日,利物普大学的地震学家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文章《大型俯冲带逆冲断层破裂时上盘正断层的地震滑动》(Seismic slip on an upper-plate normal fault during a large subduction megathrust rupture),文中指出,
2016年3月28日,USGS发布报告《基于人为地震和天然地震的2016年美国中东部地震灾害预测》(2016 One-year seismic hazard forecast fo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United States from induced and aatural earthquakes).在公布的地震灾害预测地图中,USGS首次将潜在的地面震动分为由人为引发的地震和天然地震,也是首次对国家地震灾害的年度预测,作为对现存的50年长期预测的补充.
《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RL)最新发表的研究表明,火山压力增大引发的地震群可能是火山即将爆发的征兆。研究人员利用地震波形微妙且系统性的变化检测了2006年1月份阿拉斯加奥古斯丁火山(Augustine Volcano)第一次岩浆爆炸前2小时内重复出现的混合火山地震群,发现前兆震群是由熔岩流的阻塞所致。在爆炸前36小时内,位于岛上的13个地震台网内共监测到54次地震。GPS观测的波形特征以及火山顶部熔岩喷发的直观报告显示,地震是由上部岩浆通道内的岩浆破裂引发的。
以Thomson Reuters公司Web of Science信息平台提供的SCIE(网络版)数据库为数据源,以Thomson Data Analyzer(TDA)和UCINET软件为分析工具,对2008-2012年间发表的SCIE收录的铜矿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铜矿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各年度增长率有一定差异;其重点研究方向一是侧重于黄铜矿和黄铁矿等铜矿成因、采矿和选冶方面的成矿条件、生物浸矿、矿石浮选等,二是侧重铜矿勘探开采和选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中国、美国、伊朗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其主要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及其主要研究机构的铜矿研究非常活跃,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其论文量遥遥领先于国际其他机构,但在研究水平、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