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书灵

作品数:14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歧路
  • 9篇歧路灯
  • 9篇《歧路灯》
  • 3篇助词
  • 3篇副词
  • 3篇V
  • 2篇主谓
  • 2篇主谓结构
  • 2篇古汉语
  • 2篇汉语
  • 2篇程度副词
  • 1篇定中结构
  • 1篇动宾
  • 1篇动宾结构
  • 1篇动词
  • 1篇动态助词
  • 1篇用法
  • 1篇元曲
  • 1篇助动词
  • 1篇状中结构

机构

  • 14篇河南大学
  • 1篇烟台大学

作者

  • 14篇傅书灵
  • 1篇邓小红
  • 1篇祝建军

传媒

  • 2篇安阳师范学院...
  • 2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中国语文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平顶山师专学...
  • 1篇殷都学刊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2篇199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被引量:6
2010年
古汉语"名而动"是"话题性主语+名+而+动"结构省去话题性主语之后,"名"向"动"贴近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起初"名而动"中的"名"主要是指人名词,随后扩展到专有名词、指物名词以及代词。"名而动"结构定型以后,人们可以在一般主谓结构中插入"而"构成"名而动",就像在主谓结构中插入"则"、"之"构成"名则动"、"名之动"一样。"名而动"是简单的主谓陈述,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逆情陈述结构。
傅书灵
关键词:主谓结构
《歧路灯》"哩"字研究
《歧路灯》(以下简称《歧》)是一部反映汴洛方言特点的重要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汴洛方言在宋元时期作为官话的基础方言对汉语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汴洛方言的研究应成为近代汉语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歧》则是研究汴洛方言的不可多得...
傅书灵
关键词:《歧路灯》用法
助动词“会”的起源新探被引量:11
2004年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傅书灵祝建军
关键词:助动词
也谈“N之V”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先秦汉语宾语小句大都要采用"N之V"的形式,而所谓动词直接带"NV"宾语的形式一般应分析为"V1+N+V2"兼语结构。"N的V"源自近代汉语,一开始只作主宾语,"五四"之后随着古文使命的终结,它只继承了古汉语作主宾语的"N之V",故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只能作主宾语。
傅书灵
关键词:兼语结构动宾结构
《歧路灯》中的动态助词“的”被引量:6
2006年
《歧路灯》中“的”可以用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或持续、进行,动态助词“的”出现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元明以后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中已经萎缩,但在中原官话和汉语其他方言中还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傅书灵
关键词:歧路灯动态助词
《歧路灯》里的“V不曾”及其历时考察
2013年
"V不曾"在《歧路灯》中还是一种常见的正反问格式,但它在清末逐渐被"V没有"兼并。"V不曾"的退出既与"没有"在近代汉语后期排挤"无""未""无有""未有"等否定成分并最终占据绝对优势有关,又与认知上"没有"的否定模式可以覆盖"不曾"有关。
傅书灵
关键词:副词不曾
从《歧路灯》看程度副词“甚”的萎缩被引量:1
2007年
“甚”在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中是一个书面语和口语兼用的通用副词,清代中期以后“甚”开始萎缩,到现代汉语中“甚”除偶尔用在书面语中外,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甚”的萎缩与近代汉语后期“很”的迅速扩展及其他高程度副词“异常”、“非常”、“十分”、“好生”、“怪”等的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
傅书灵
关键词:程度副词
《歧路灯》中的“把”字句被引量:2
2004年
《歧路灯》中"把+名+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傅书灵
关键词:歧路灯把字句
古汉语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被引量:1
2012年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1+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1"关系疏离,三是"名动1"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2"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傅书灵
关键词:主谓结构
《元曲选》中的结构助词“里”
2002年
本文通过对《元曲选》中的“里”全面考察认为:结构助词“里”在元代已经出现,这种“里”起源于方位词“里”。
傅书灵
关键词:《元曲选》结构助词状中结构定中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