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梗死
  • 4篇脑干
  • 4篇急性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出血
  • 2篇动脉疾病
  • 2篇动脉狭窄
  • 2篇眩晕
  • 2篇血管
  • 2篇血流
  • 2篇一氧化碳
  • 2篇一氧化碳中毒
  • 2篇预后
  • 2篇症状
  • 2篇支架置入

机构

  • 14篇北京市大兴区...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兴区人...

作者

  • 19篇陈书阁
  • 9篇石富铭
  • 4篇陈左然
  • 3篇邸明明
  • 2篇王金梅
  • 2篇武剑
  • 2篇段春苗
  • 2篇赵利杰
  • 2篇王铁军
  • 2篇王铁军
  • 2篇张丽文
  • 2篇王铁军
  • 2篇丁岩
  • 1篇张爽
  • 1篇魏岗之
  • 1篇李险峰
  • 1篇董立平
  • 1篇张丽文
  • 1篇董立平
  • 1篇董立平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下肢单瘫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死亡1例
2013年
通过对1例以下肢单瘫为主要症状的主动脉夹层死亡病例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陈书阁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究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颅内椎动脉狭窄(IVA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VAS患者106例,均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观察IVAS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动脉搏动指数(PI),颅外段血管管径和阻力指数(RI),颅内段及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根据随访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再狭窄组38例和无再狭窄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基础疾病,分析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内段PSV和EDV均慢于术前,PI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PSV及EDV达峰值,术后3个月PI最低。IVAS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椎动脉颅外段血管管径大于术前,PSV及EDV均快于术前,RI低于术前(P<0.05)。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冠心病发生率及糖尿病发生率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能有效改善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增加颅内血流灌注,而IVAS患者术后再狭窄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与性别、年龄及吸烟无关。
王铁军石富铭陈书阁王金梅
关键词:椎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动脉疾病血流动力学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9月本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6例,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的比例为8.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IHSS评分、血D2聚体水平及糖尿病是急性脑梗死发生LDVT的危险因素。与非LDVT组相比,LDVT组的患者发病1个月之内死亡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LDVT概率较高,NIHSS评分及糖尿病是脑梗死合并LDVT的危险因素,而D2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LDVT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陈左然陈书阁董立平石富铭
关键词: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
大面积脑梗死46例分析
2007年
陈书阁
单纯发作性眩晕性脑干梗死30例临床和MRI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对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的椎 -基底动脉缺血老年患者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脑干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0例椎 -基底动脉缺血以发作性眩晕为表现的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 (MRI)表现。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 >60岁 ,6例每日发作 1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1h,2 4例为每日反复发作≥ 5次 ,每次发作持续 5~2 0 min,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颅 MRI检查前全部患者临床诊断为椎 -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头颅 MRI检查后确诊为脑干梗死。结论 对于单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特别是年龄 >60岁的患者 ,眩晕每日反复发作≥ 5次或每次持续时间 >1h。
武剑陈书阁丁岩赵利杰魏岗之
关键词:眩晕脑干梗死MRI
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
2015年
目的:探究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0)和非复发组(n=70),探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收缩压≥140mm Hg、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无扩容治疗、无植入支架的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脑血管狭窄≥90%(OR=5.960,95%CI=1.985~12.896)、斑块性质不稳定(OR=4.614,95%CI=1.415~11.043)、积极降压治疗(OR=3.377,95%CI=1.303~8.754)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狭窄≥90%、斑块性质不稳定、积极降压治疗是分水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邸明明陈书阁石富铭张爽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抗血小板药物对急陛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拜阿司匹林0.1g,每天一次,氯吡格雷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14天测定血浆LPA。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均为我院健康体检者。结果脑梗死组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80±0.87μmol/L vs 2.85±0.65μmol/L,P<0.01);与治疗前相比,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治疗后LPA水平均明显降低(3.26±0.50μmol/L vs 3.79±0.83μmol/L,P<0.01;3.06±0.69μmol/L vs 3.82±0.90μmol/L,P<0.01),但氯吡格雷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LPA水平高于正常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LPA,其中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更明显。
石富铭陈书阁李险峰邸明明董立平张丽文王铁军王金梅段舂苗陈左然张爽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溶血磷脂酸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分析
2006年
陈书阁
关键词:脑干梗塞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并分为迟发性脑病组及非迟发性脑病组,分别从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昏迷时间及高压氧治疗次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45岁、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昏迷时间≥24小时及急性期高压氧治疗不足等为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昏迷时间长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早期予以高压氧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有效预防迟发脑病的发生。
陈书阁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高压氧治疗
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进展性运动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disease,PAD)型脑梗死出现进展性运动障碍(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PMD)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方法连续入组经头颅MRI确诊的PAD型脑梗死病例,按是否出现PMD分为PMD组与非PMD组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病灶特点、实验室指标、3个月和6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及脑梗死复发情况。进一步对PMD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判断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入组287例PAD型脑梗死患者,其中PMD组95例,非PMD组192例。与非PMD组相比,PMD组男性患者(P=0.03)、吸烟(P=0.04)、糖化血红蛋白(P<0.001)、Hcy(P=0.02)和D-二聚体(P=0.01)水平较高,脑梗死灶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PMD组NIHSS评分高于非PMD组(7.69±1.87分vs 2.13±0.49分,P<0.001);3个月随访PMD组预后良好率较低(55.7%vs 70.8%,P=0.01),6个月随访两组预后无显著差异;两组3个月及6个月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 1.083,95%CI 1.062~1.105,P=0.03)和较大的脑梗死灶直径(OR 1.051,95%CI 1.030~1.073,P=0.01)是P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AD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PMD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较重,3个月预后较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脑梗死灶直径可作为PAD型脑梗死患者PMD的预测指标。
周娟石富铭陈书阁张丽文董立平王铁军
关键词: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