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凤娟
- 作品数:30 被引量:99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先验符号学中的语用思维——论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哲学观被引量:4
- 2009年
- 阿佩尔在批判地吸收奥斯汀、皮尔斯、莫里斯等人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先验哲学、解释学、分析性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多种因素的先验语用学思想。先验语用学将先验性与语言使用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以"语用学转向"最终完成哲学上的"语言转向"。这不仅拓宽了语言哲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其研究方法成为当代语用学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
- 崔凤娟
- 关键词:阿佩尔先验语用学语用学
- 论哈贝马斯的语用哲学观被引量:3
- 2008年
-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不但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局面,而且使语言学的研究更趋合理。哈贝马斯在批判地吸收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乔姆斯基等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语言及语言使用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种普遍语用学理论。认为该理论推动了言语行为能力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当代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崔凤娟
- 关键词: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交往行为理论
- 认知范畴化与英语词汇教学
- 2006年
- 从认知范畴化出发,论述了词的范畴化,讨论了范畴化与英语词汇习得的关系,对英语词汇教与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 范晓民崔凤娟
-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词汇
- 指称理论:从确定性向相对性的发展与演变被引量:6
- 2014年
- 在语言哲学研究中,探讨语词与实在关系的指称理论是一个复杂问题。文章从宏观角度考察指称理论的发展、演化过程,以指称的确定性、使用性和意向性等概念为核心,论述描述主义指称论、指称使用论和指称意向论的成败、得失以及它们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揭示指称理论从语义逻辑向语用、心理意向演变的动机与方法,展现指称理论从指称确定性向相对性演化的合理化发展趋向。
- 崔凤娟
- 关键词:指称理论相对性
- 语用学的哲学维度被引量:17
- 2007年
- 语言与哲学关系密切。作为语言学中的新兴学科,语用学正是在语言哲学的发展中孕育并成长为一门显学的。本文旨在考察伴随语用学诞生、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想,特别是以洛克、皮尔斯和莫里斯为代表的符号行为哲学,以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哲学,以及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和阿佩尔的语用学思想,从而展现闪烁在语用学中的哲学思维,探讨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对语用学的贡献。
- 崔凤娟苗兴伟
- 关键词:语用学哲学语言哲学
-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框架中的语用学被引量:1
- 2008年
- 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为当代语用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及普遍符号学思想第一次对语言的意义从实用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使语用学思想在美国有了体系性和建设性的发展;詹姆斯继承发展了皮尔斯的语用思想,突出了效用原则;杜威从实践等多个角度丰富了语用思想,为语用学在美国的发展拓宽了思路;莫里斯的符号学则第一次正是将语用学作为一个术语提出,对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产生了直接影响。
- 崔凤娟
- 关键词:哲学实用主义语用学
- 带脉冲条件的不定S-L问题的非实特征值
- 脉冲现象作为一种瞬时突变现象,在现代科技各领域的实际问题中是普遍存在的。自90年代以来,脉冲微分系统兼具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特征。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考虑瞬时突发现象对系统状态的影响,能够更深刻、更精确的反应事物的变化规...
- 崔凤娟
- 关键词:STURM-LIOUVILLE问题
- 顺应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顺应论下的语言使用过程是语言使用者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是在原语和目的语双重语境制约下译者进行动态选择与顺应的结果。从微观层面上讲,译文语言的选择必须对两种语言结构客体的各个层面做出顺应;从宏观层面上讲,译文语言的重构过程就是对原语和目的语中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相关因素顺应的过程。只有动态顺应了语境差异才能真正实现典籍英译的目的。
- 崔凤娟
- 关键词:英译
- 灵活运用认知理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2007年
- 认知语言学是代表语言研究近年兴起的一个学派或思潮。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而是语言学内部的一种研究方式,其特点是着重阐释语言和其他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研究范式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
- 崔凤娟范晓民
-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生元认知策略英语词汇教学隐喻意义
- 颜色词的认知研究被引量:12
- 2007年
- 颜色词是极其活跃的词,是语言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认知范畴的模糊性出发,阐释颜色词的模糊性,并通过对隐喻和转喻两种重要认知模式的论述,展现颜色词多义现象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颜色作为基本范畴,借助这两种认知模式发展了众多的引申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讨颜色词更容易使人理解其内涵。
- 范晓民崔凤娟
- 关键词:颜色词隐喻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