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维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切除
  • 6篇肿瘤
  • 4篇切除术
  • 4篇肝肿瘤
  • 3篇手术
  • 2篇胆管
  • 2篇胰十二指肠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胰十二指肠切...
  • 2篇十二指肠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十二指肠切除...
  • 2篇术后
  • 2篇肿瘤切除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静脉
  • 2篇肝切除
  • 2篇肝细胞

机构

  • 13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吴维
  • 12篇崔培元
  • 11篇吴华
  • 10篇鲁正
  • 9篇吴斌全
  • 4篇谈燚
  • 3篇马翔
  • 2篇邱兆磊
  • 2篇刘会春
  • 2篇范恒伟
  • 2篇王冬冬
  • 1篇张阳
  • 1篇甘怀勇
  • 1篇孙医学
  • 1篇孟翔凌
  • 1篇周磊
  • 1篇孙万亮
  • 1篇郭婕
  • 1篇余美玲
  • 1篇许文青

传媒

  • 5篇蚌埠医学院学...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曲酶可影响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定向分化及增殖能力
2011年
背景:近年来内皮祖细胞促进机体血管新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但内皮祖细胞的定向分化和扩增的问题是影响其疗效和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细胞培养板中,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另外,分别以0.05,0.1,0.2BU/mL巴曲酶培养贴壁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表现内皮细胞特征,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1和vWF,说明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巴曲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加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以0.1BU/mL浓度作用显著,且作用时间与血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善呈正相关。
吴维孙小杰崔培元鲁正
关键词:巴曲酶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化
腹腔镜脾脏切除6例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80~26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患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住院5~9 d;患者手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预防大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鲁正吴斌全崔培元吴维吴华邱兆磊
关键词:脾切除术腹腔镜术外科手术微创性
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综合治疗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外科综合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对8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癌栓的患者,采用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73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单纯手术切除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2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64.3%、42.8%、28.5%、14.3%,肿瘤平均复发时间6.5个月。术后行TACE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8个月,其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2%、60.3%、41.1%、27.4%,肿瘤平均复发时间11.5个月。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以10 cm为界)、门静脉主干是否有癌栓对术后生存有影响。结论肝癌切除术联合门静脉癌栓摘除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TACE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吴维周磊崔培元鲁正吴华吴斌全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2例围手术期治疗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施行PD中病例资料完整的72例围手术期处理方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21例(27例次),发生率29.17%;病死2例,病死率2.78%;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对提高PD手术的安全性和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易婉婉崔培元范恒伟谈燚吴华吴斌全吴维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手术安全性术后并发症
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将54例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A组24例病人接受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术治疗,B组30例病人接受Pringle肝门血流阻断术治疗。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血流阻断时间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术后第3、7天,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 <0. 05~P <0. 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减轻肝功能损害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肿瘤切除术中较为合理的控制肝脏出血的方法。
孙万亮张登勇马翔崔培元吴维吴斌全吴华鲁正
关键词:肝肿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胆总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被引量:4
2018年
胆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病理上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NET,又分为G1,G2,G3期),差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C,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以及同时具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少见的类型还有杯状细胞类癌、管状类癌等。在临床上,NET多发于胃肠胰组织,而发生于胆管特别是肝外胆管的NET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胆总管中段,肿瘤体积(5.5 cm×4.5 cm×4 cm)与现今PubMed可检索到的报道相比,是迄今胆总管NET体积较大的一例,报道如下。
张登勇鲁正孙万亮马翔吴华吴斌全吴维崔培元周硕王冬冬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胆总管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瘤肝外胆管肿瘤体积
肝动脉变异在肝门淋巴结廓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肝动脉变异在肝门淋巴结廓清中的识别与预防损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62例肝门淋巴结廓清中12例肝动脉变异患者术中处理情况。结果:12例肝动脉变异类型分为:MichelsⅢ型3例(25.0%),MichelsⅥ型2例(16.7%),MichelsⅨ型1例(8.3%),Hiatt 6型1例(8.3%),肝右动脉与肝总管空间位置变异2例(16.7%),肝左右动脉共同起源于肝总动脉2例(16.7%),以及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8.3%)。12例患者无肝动脉损伤;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胰漏,另1例切口感染;无术后出血、胆漏及肝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整体恢复良好。结论:在熟知各种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的前提下,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与评估,加以术中谨慎且精细的操作,将使肝动脉损伤明显减少。
霍明生鲁正崔培元吴斌全吴华吴维许文青
关键词:肝动脉变异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损伤
Ⅲ Ⅳ型肝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扩大肝切除对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61例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扩大肝切除组行半肝及以上肝切除和(或)联合尾状叶切除术22例;局限肝切除组行肝门区不规则肝切除术39例。结果:扩大肝切除组患者相比局限肝切除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扩大肝切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局限肝切除组患者;扩大肝切除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局限肝切除组有2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扩大肝切除组R0切除21例,R0切除率为95.5%(21/22),局限肝切除组R0切除20例,R0切除率为51.3%(2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大肝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77.27%、36.36%、13.64%;局限肝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9.23%、20.51%、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muth-Corlette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扩大肝切除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R0切除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冬冬孙万亮鲁正吴维马翔吴斌全吴华郭婕孙医学张阳崔培元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疗效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 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范恒伟崔培元刘会春谈燚吴华吴斌全吴维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瘘
MACC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associated in colon cancer 1,MAC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测定108例病理确诊肝细胞癌患者的肝癌组织和癌旁无瘤肝组织中的MACC1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肝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分析肝癌组织中MACC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MACC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9.1%(53/108),高于癌旁肝组织34.2%(37/108,P=0.01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ACC1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肝癌组织中MACC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MACC1阳性患者的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0.650、0.492和0.280,而MACC1阴性患者1年、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0.799、0.684和0.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肝癌组织中MACC1的表达与肝癌的恶性演变及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MACC1有望成为判断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分子,且有可能成为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吴华孟翔凌鲁贻明吴维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癌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