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娟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CBCT测量及其与下颌矢状骨劈开术后感觉神经障碍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用锥状束CT(CBCT)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的解剖结构,同时评价下颌管走行与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方法:双侧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28例,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骨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平面测量,在每一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外侧壁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主观评价下颌管颊侧骨髓腔宽度和术后感觉神经障碍(neurosensory disturbance,NSD)之间的关系。测量结果采用SPSS l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分开型、接触型和融合型。2.当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为融合型时均发生NSD,而且有50%患者超过1年,认为NSD有长期持续性。在骨髓腔宽度小于0.8 mm时,术后15 d仍存在NSD可能性为75%,而在骨髓腔宽度为1.2 mm或更宽时,术后15 d感觉障碍可恢复。结论:下颌管的总体走行靠近舌侧,当其颊侧骨髓腔宽度≤0.8 mm,NSD更容易发生。术前通过CBCT精确测量下颌管的走行,尤其是发现融合型的患者,建议选用其它更安全的术式,减少下牙槽神经不必要的损伤。
- 叶丽娟康非吾
- 关键词:下颌神经管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下颌前突
- 锥形束CT中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的关系及其与阻生类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研究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影像重叠的患者,其二者在锥形束CT(CBCT)上的位置关系,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研究184颗(146例患者)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为与下颌神经管有影像重叠的下颌第三磨牙,在CBCT上其牙根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分析两者之间位置关系与阻生类型、性别、曲面断层片上下颌神经管骨白线是否可见的相关性。测量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接触的患者其接触的长度及宽度,分析接触长度、宽度与牙根和下颌神经管相对位置的相关性。结果:CBCT图像上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之间是否接触,与其在颌骨内的深度相关,低位阻生接触可能大(P=0.002),与性别相关,女性多(P=0.020);当曲面断层片中下颌神经管骨白线不可见时,接触可能大(P=0.001)。当下颌神经管与牙根舌侧接触时,接触的长度、宽度可能较大。结论:CBCT与曲面断层片相比能更好地体现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与下颌神经管的关系,提供更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
- 郭斐叶丽娟康非吾徐秀慧廖建兴侯光宇张雪明
- 关键词:锥形束CT曲面断层片下颌阻生第三磨牙下颌神经管
-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的锥状束CT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使用锥状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来观察下颌前突患者下颌管的定位与走行,避免术中损伤下颌神经。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术前均使用CBCT机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域共分为5个层面测量,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测量结果采用SPSSl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的厚度自下颌升支到下颌角前部呈逐渐增厚趋势,自下颌第一磨牙位置往前牙区方向又有变薄趋势。下颌管入下颌孔后,从下颌升支到下颌体部内外径均呈逐渐变小趋势。下颌升支部颊侧骨皮质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到下颌体部时又呈逐渐变薄趋势。在每一层测量值中,颊侧骨髓腔的宽度均大于舌侧。舌侧骨髓腔的宽度左右差异有显著性,下颌骨厚度、下颌管内外径及颊侧骨髓腔的宽度性别差异有显著性。下颌管与颊侧骨皮质的关系分为3种类型,分开类型占总测量平面(n=280)的92.5%,接触和融合型分别占6.07%和1.43%。结论:使用CBCT能够精确的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神经管入下颌孔后先偏颊侧走行,随后再偏向舌侧。建议颊侧骨髓腔缺失的患者可采用垂直截骨术等其他术式,以避免神经损伤的风险。
- 叶丽娟郭斐康非吾廖建兴张雪明
- 关键词:下颌神经管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下颌前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