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炳奇 作品数:15 被引量:86 H指数:5 供职机构: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胰腺癌组织Stat3、HIF-1α与VEGF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49例胰腺导管腺癌和lO例正常胰腺组织中Stat3、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Stat3、HIF-1α、VEGF在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0.0oA,而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5%、73.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7.323~14.429,P〈0.05)。在胰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x2=3.287~14.352,P〈0.05),HIF-l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x2=9.511、5.200,P〈0.05),VEGF的表达与肿瘤标志物CA19—9、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X2=6.005~11.876,P〈0.05)。在胰腺癌组织中,3种因子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729~0.792,P〈0.05)。结论Stat3、HIF-lα、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三者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tat3可能直接或者通过HIF-1α间接促进VEGF的表达。 吕海锋 马炳奇 张顺 张斌 史成宇关键词:胰腺肿瘤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胰腺癌组织HIF-1α、Endostatin和VEGF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低氧诱导因子-α(HIF-1α)、内皮抑素(Endostat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改变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5例胰腺癌组织标本中HIF-1α、Endostatin和VE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正常胰腺组织中HIF-1α和VEGF不表达,Endostatin阳性表达率为37.50%,胰腺癌组织HIF-1α、Endostatin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77.14%和68.5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415~13.651,P<0.05)。胰腺癌组织HIF-1α、Endostatin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χ2=4.418~6.417,P<0.05);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χ2=6.417~8.670,P<0.05)。胰腺癌组织VEGF、Endostatin表达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r=0.662、0.409,P<0.05),Endostatin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r=0.218,P>0.05)。结论 H IF-1α、Endostatin和VEGF在胰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HIF-1α与VEGF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史成宇 张顺 张胜龙 张斌 吴力群 马炳奇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 内皮抑素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出血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PD的4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D术后出血34例,发生率8.1%;死亡7例,死亡率20.6%。其中,早期出血19例,晚期出血15例;腹腔出血20例,消化道出血14例。再手术19例中死亡3例(15.8%)。早期出血的死亡率低于晚期出血(P〈0.05)。结论术中精细操作、确切止血,术后预防胰瘘、胆瘘及胰肠或胆肠吻合口周围积液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及时果断的再手术止血是治疗术后出血的重要手段。 马炳奇 张顺 张斌 吴力群 张胜龙 史成宇 吕海锋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出血 手术后并发症 多种免疫炎症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免疫炎症指标对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行根治切除术后生存结局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22例IC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免疫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炎症预后指标(PII)、炎症评分(IS)和系统炎症评分(SIS)与ICC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评估上述指标的预后预测价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及95%CI。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LR、LMR、PII、PNI、IS、SII和SIS是ICC患者术后DFS的预测因素(HR值分别为2.212、0.403、3.013、0.530、1.809、2.107和2.225,P值分别为0.004、0.012、<0.001、0.019、0.001、0.002和<0.001);NLR、LMR、PII、PNI、IS、SII和SIS是患者术后OS的预测因素(HR值分别为2.416、0.297、3.288、0.292、2.048、1.839和2.335,P值分别为0.009、0.008、<0.001、0.003、0.002、0.049和<0.001)。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PII、SIS是ICC患者术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HR值分别为2.146、2.511,P值分别为0.035、<0.001);高水平PII、PNI、SIS是患者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值分别为2.981、0.261、2.294,P值分别为0.009、0.002、0.010);高水平PII组ICC患者肿瘤学T分期(χ^(2)=8.777,P=0.003)和M分期(P=0.029)更晚;高级别的SIS组患者肿瘤学N分期(χ^(2)=9.985,P=0.030)和M分期(χ^(2)=8.574,P=0.012)更晚。结论在现行的多种炎症指标中,PII和SIS更适用于术前对ICC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疗效分层的预测评估。 马炳奇 孟慧娟 张伟 董小锋 王蒙 窦杰 吴雨宁 李世平关键词:胆管肿瘤 预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马炳奇 张顺 张斌 吴力群 史成宇 吕海锋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并发症 一种医用离心设备 本发明涉及离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离心设备,转盘上可拆卸安装有试管插管,试管插管内设有上端开口的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可上下调节的底托;试管插管的上端固定安装有安装盒,安装盒内横向滑动安装有两组试管夹持机构,两组试管... 刘桂玲 马炳奇 窦杰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外科治疗 2011年 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临床上较为少见,主要包括胰岛素瘤、胃泌素瘤、胰高血糖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生长抑素瘤、胰腺类癌、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等。 张顺 马炳奇 吴力群关键词:胰腺 内分泌瘤 阑尾黏液性肿瘤伴巨大转移瘤行腹腔化疗后肠梗阻1例 2024年 目的 阑尾黏液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常导致腹膜假粘液瘤,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容易误诊或漏诊。本个案报道着重分析了一例阑尾黏液性肿瘤伴巨大转移瘤患者在接受腹腔化疗后的病程,旨在为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临床经验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医学院附属医2023年5月份收治的1例阑尾黏液性肿瘤伴巨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治疗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58岁男性,因查体发现腹水1年余入院。腹部增强CT及MR均提示: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大网膜明显增厚,边缘轻度强化。首次探查术后给予腹腔化疗和靶向治疗后出现肠梗阻且保守治疗无效,再次行腹腔肿瘤减灭术+肠粘连松解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腹腔巨大肿瘤时需要考虑到是否阑尾来源,对于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出现腹膜转移后推荐性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术,不推荐全身或者腹腔内化疗或靶向治疗。 张琳 程立超 尹子文 赵赢 李世平 马炳奇关键词:腹膜假黏液瘤 肠梗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3年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6%(30/127),高龄(>65岁)、术后长期低白蛋白血症(<28 g/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患者要慎重对待、仔细处理,排除禁忌证后可予手术治疗。对于术前、术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并维持在30 g/L以上。 马炳奇 张顺 张斌 吴力群 张胜龙 史成宇 吕海锋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免疫炎症因子在肝内胆管癌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023年 肝内胆管癌(I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20年中发病率持续上升。手术切除是ICC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超半数患者在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只能选择局部区域治疗或系统治疗。目前ICC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ICC和其他实体肿瘤中,已发现一些炎症指标可能有效反映肿瘤内部的炎症状态,这些免疫炎症因子(IIF)与肿瘤进展及预后指标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均是基于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蛋白和肿瘤标志物等血液学指标计算得出,并可以分为三大类:直接炎症因子、肿瘤标志物和联合炎症因子。经过对比分析发现,联合炎症因子在ICC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优于直接炎症因子和肿瘤标志物。推荐使用IIF中的炎症和肿瘤指标预后评分、全身炎症评分或全身炎症反应指数作为ICC患者生存预后的评分系统。 刘桂玲 窦杰 孟慧娟 马炳奇关键词:胆管上皮癌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