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萍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7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眼眶内皮样囊肿超声诊断分析被引量:5
- 2004年
- 王小涛刘新华陈晓宇赵彩朱莉牛晓萍
- 关键词:眼眶超声诊断
-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间期及VVI模式起搏时心功能的变化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DDD起搏时不同 AVD及 VVI起搏时二尖瓣前向血流图 (E、A峰 ) ,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 (AFV)及速度时间积分 (AFVTI)、左心室收缩 /舒张末期内径 (L VESd/ L VEDd)、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每搏输出量 (SV)、心排血量 (CO)等。预设心房起搏频率为 75次/ min,AVD自 90 ms以 30 m 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 ms,最后程控为 VVI模式。结果 :(1) 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 AVD变化而变化 ,当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E、A峰 ,AFV,AFVTI达最大 ;当 AVD为 2 4 0 ms时 ,部分患者 E、A峰融合呈单峰 ;当以 VVI起搏时 ,E峰高低不等 ,A峰间断、不规则出现 ,AFV、AFVTI较 DDD起搏时明显减小。 (2 ) DDD起搏时心功能各参数随 AVD的递增而改善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CO达最大 [(6 .5 0± 1.5 4 ) L / m in],较 AVD为 90 ms [(5 . 83± 1. 6 1) L / min ]、 2 4 0 ms [(5 . 85± 1. 2 8) L / min ]时分别增加 11. 5 %、 11. 1% ,较
- 薛迪中廖德宁王小涛牛晓萍陈金明顾兴建钱建英陈懿吴宗贵
-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血液透析慢性低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应用彩色超声检查观察血液透析慢性低血压患者的心功能 ,分析其发生左心室肥厚 (LVH)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 5 8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分为慢性低血压 (LBP)、正常血压(NBP)和高血压 (HBP) 3组 ,均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并测定尿素清除指数 (Kt/V)、透析前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pAlb)、血脂、C 反应蛋白 (CRP)及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将LBP组分为LVH组和非LVH组 ,比较两组情况。结果 ①LBP组心输出量显著低于其余两组 ,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与A峰比值 <1。LBP组中存在LVH的患者显著多于NBP组 ,但少于HBP组 ;②LBP组中 ,与非LVH组比较 ,LVH组糖尿病患者、Kt/V <1.2者显著增多 ,Hb、Alb、pAlb及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 ,脂蛋白 (a)及CRP显著升高。结论 血液透析LBP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受损 ,糖尿病、透析不充分、贫血、营养不良。
- 戎殳叶朝阳牛晓萍高文武梅长林
- 关键词:血液透析低血压左心室肥厚
-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时心功能及QT间期的变化被引量:5
- 2003年
- 观察DDD起搏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选择 19例完全性房室阻滞置入DDD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15 .5 2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每搏输出量 (SV)、心排量 (CO)、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分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AVD无显著差异 (15 8.80± 13.6 4msvs 16 3.30± 30 .4 1ms;P >0 .0 5 ) ;QT间期最长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 :6 .2 9± 1.75L/minvs 6 .5 0± 1.5 4L/min ;SV :87.37± 17.0 9ml/bpmvs91.4 7± 16 .2 5ml/bpm ;LVEF :0 .6 6± 0 .11vs0 .6 7± 0 .11;P均 >0 .0 5 ) ;QT与CO、SV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 .70 ,0 .6 7,P <0 .0 5 ,0 .0 0 1)。结论 :AVD对心功能有明显影响 ;QT间期随不同AVD时心功能变化而发生变化 ;
- 薛迪中廖德宁王小涛牛晓萍张家友顾兴建吴宗贵
- 关键词:双腔起搏器房室延迟心功能QT间期心电图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及其危险因素
- 目的观察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心脏瓣膜钙化(VC)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特别是炎症和营养不良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222例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男性114例,女性108例,平均年龄53.1±14.2岁,平均肾衰竭病程...
- 戎殳叶朝阳牛晓萍高文武梅长林
- 关键词:心脏瓣膜钙化尿毒症白蛋白
- 右心室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 1991年
- 右心室心内膜起搏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否并发三尖瓣反流(TR),尚无一致看法。本文旨在通过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前后三尖瓣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病人35例分2组。
- 罗在明吴玉祥连斌王小涛方平牛晓萍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超声心动图
- 脂肪肝与糖代谢异常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糖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1.将234例受检者按照 B 超诊断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检测血脂、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将脂肪肝组中无糖代谢异常的受检者分为治疗组(服用贝特类降脂药物)和非治疗组,连续观察三年,检测其血脂、血糖和胰岛素含量,计算HOMA-IR。结果:脂肪肝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血甘油三酯(TG),血糖、胰岛素含量及 HOMA-IR 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0.001);脂肪肝治疗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及血 TG、血糖、胰岛素含量及 HOMA-IR 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5~0.001);治疗组治疗后血 TG、胰岛素含量及 HOMA-IR 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0.01);非治疗组血 TG、血糖、胰岛素含量及 HOMA-IR 较三年前显著升高(P<0.05~0.001)。结论:脂肪肝与糖代谢异常关系密切,积极治疗脂肪肝有助于推迟或防止糖代谢异常的发生。
- 西琳牛晓萍员建忠
- 关键词:脂肪肝糖代谢异常治疗组TGIR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动脉形态学、力学与部分功能性参数研究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检测肾功能正常不同血压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肱动脉与颈动脉形态学、力学与功能性部分参数,探讨ADPKD患者是否早期即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探测ADPKD高血压、ADPKD正常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及正常对照4组人群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扩张性。结果(1)ADPKD高血压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显著小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和ADPKD正常血压组,而ADPKD正常血压组显著小于正常对照。(2)ADPKD高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IMT均显著高于ADPKD正常血压组和正常对照,而ADPKD正常血压组IMT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ADPKD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组与ADPKD正常血压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横断面扩张性(CD)和弹性模量增值(Ei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DPKD正常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功能正常的ADPKD高血压和正常血压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功能受损、IMT增加和颈动脉扩张性降低,提示ADPKD早期就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 戎殳梅长林金修才姜红牛晓萍
- 关键词:血管中膜颈动脉损伤
- 射频消融并植入心脏起搏器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7例老年房颤患者在长征医院接受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及术后随访平均(7.7±4.9)月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心悸、气短、头晕、胸痛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20%、104%、94%和25%(P均<0.01);总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术前相比,7例患者术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11.6±2.3)mm∶(9.1±1.4)mm]、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Ts)[(17.1±5.1)mm∶(11.8±1.2)mm]、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11.0±2.1)mm∶(9.1±1.4)mm]、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Ts)[(16.3±1.9)mm∶(12.2±0.8)mm]显著减小(P均<0.05)。3例植入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的患者,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无明显变化。心室按需型起搏器。6名患者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较术前显著增大[(30.0±6.4)mm∶(34.0±6.4)mm,P=0.01]。无起搏失灵、起搏电极脱位、囊袋感染及起搏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对于症状严重、药物疗效差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曲志刚廖德宁牛晓萍姜洪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 根据QT间期优化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的探讨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 (AVD)时心功能与体表心电图QT间期的变化 ,探讨根据体表心电图QT间期优化AVD的可行性。方法 19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男10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为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起搏时心排量 (CO)、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LVESd/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 ,同时单盲测量不同AVD起搏时 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心房起搏频率预设为 75次 /min ,AVD自 90ms起以 30m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0ms。结果 随着AVD的递增 ,心功能和QT间期随之改善和延长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超声心功能最佳时所对应的AVD与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AVD的差异无显著性 [分别为 (15 8.80± 13.6 4)ms和 (16 3.30± 30 .41)ms,P >0 .0 5 ];QT间期最大时所对应的心功能各参数与最佳超声心功能各参数相似 [CO分别为(6 .2 9± 1.75 )L/min和 (6 .5 0± 1.5 4)L/min ;LVEF分别为 (6 5 .89± 10 .80 ) %和 (6 7.0 4± 11.19) %;P值均 >0 .0 5 ];QT间期值与CO呈显著正相关性 (r =0 .70 ,P <0 .0 5 )。结论 QT间期随不同AVD时的心功能变化而变化 ,通过测量体表心电图QT间期可进行AVD优化。
- 廖德宁薛迪中牛晓萍王小涛张家友顾兴建杜荣增黄佐黄高忠吴宗贵
- 关键词:QT间期双腔心脏起搏器房室延迟心功能体表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