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伟彪

作品数:33 被引量:128H指数:7
供职机构: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动脉
  • 11篇心肌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8篇梗死
  • 7篇心肌梗死
  • 5篇电图
  • 5篇心病
  • 5篇心电
  • 5篇心电图
  • 5篇内皮
  • 5篇介入
  • 5篇介入治疗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5篇急诊
  • 5篇冠心病
  • 4篇动脉病变
  • 4篇心力衰竭
  • 4篇衰竭
  • 4篇疗效

机构

  • 28篇东莞市石龙人...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东莞市疾病预...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作者

  • 33篇潘伟彪
  • 29篇兰军
  • 18篇郭灼林
  • 13篇涂昌
  • 10篇陈本发
  • 5篇姚红
  • 4篇陈杰民
  • 4篇程飞
  • 3篇陶军
  • 3篇莫俏峰
  • 2篇杨银广
  • 2篇叶文卫
  • 2篇梁逸仙
  • 2篇夏文豪
  • 2篇张捷
  • 2篇朱永坤
  • 1篇谢克亮
  • 1篇罗成宏
  • 1篇蔡振明
  • 1篇钟新光

传媒

  • 3篇中国基层医药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广东药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2组:狭窄组150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对照组119例,患者无狭窄或狭窄<50%。检测2组血浆Hcy水平及血压变化,并将所有入选的患者分为Hcy和血压均正常者(1组)、单纯Hcy升高者(2组)、单纯高血压者(3组)、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4组),观察血管狭窄≥50%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Hcy和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5±4.9)μmol/L vs(14.2±4.0)μmol/L,(154.1±22.9)mm Hg vs(145.6±25.6)mm Hg(1 mm Hg=0.133 kPa)]。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最高(P<0.05);3组和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比1组和2组明显增高(P<0.05);2组与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升高及高血压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共同存在时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协同作用以高血压为主要因素。
陈月富潘伟彪苏斌儒罗成宏
关键词:高血压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颅内动脉硬化
胺碘酮与伊贝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2005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伊贝沙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ms)和最大P波时限(Pmax,ms)的影响。方法90例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31例,伊贝沙坦组29例和胺碘酮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观察药物治疗2个月前后心电图Pd和Pmax的变化。结果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d和Pmax明显延长;胺碘酮加伊贝沙坦治疗前Pd(48±8)、Pmax(126±7),治疗后Pd(31±5)、Pmax(109±8);伊贝沙坦治疗治疗前Pd(47±9)、Pmax(126±6),治疗后Pd(44±7)、Pmax(120±9),但差异无显著意义;胺碘酮治疗前Pd(49±9)、Pmax(126±8),治疗后Pd(39±6)、Pmax(112±7),但对Pd和Pmax改善少于胺碘酮加伊贝沙坦组。结论胺碘酮加伊贝沙坦能显著降低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及P波最大时限。
潘伟彪兰军郭灼林
关键词:胺碘酮伊贝沙坦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阵发性特发性最大P波时限P波最大时限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
2011年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对冠脉慢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而冠脉造影正常且无冠脉慢血流的3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标(HOMA-IS)。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慢血流组FINS和HOMA-IR较正常对照组高,而HOMA-IS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与冠脉慢血流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这可能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之一。
陈本发张捷兰军涂昌潘伟彪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慢血流胰岛素抵抗
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的水平;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FITC-UEA-1和DiI-acLDL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FMD有明显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亦有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FMD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0.759)。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在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及对照组增加,说明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涂昌兰军杨银广程飞陈本发叶文卫陈杰民夏文豪陶军潘伟彪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祖细胞介入治疗
超声引导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
2008年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20G细针穿刺,在超声引导于假型动脉瘤颈处注射凝血酶治疗9例医源性假性股动脉瘤,每例凝血酶剂量300~500U。结果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在超声引导注射凝血酶进行栓塞治疗均获成功,血栓形成时间1~5min,未见股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兰军刘映峰潘伟彪郭灼林陈本发涂昌李仲培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超声引导凝血酶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56例流行病学和临床学分析被引量:25
2009年
目的了解学校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将56例确诊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采用STATA软件分析其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特点,采用RT—PCR法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为同一小学学生,5例为密切接触者,发病高峰为2009年6月18日和19日。患者从发病至就诊、发病至入院、病程及住院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0、2、6和7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56例、咳嗽54例、咳痰31例、扁桃体肿大25例和咽痛18例。合并症的发生率为10.7%(6例),主要为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发病后7d之内、发病8~10d及10d以上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74.39%、5.1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0412,P〈0.01)。单用奥司他韦治疗,奥司他韦联合中药治疗及单用中药治疗患者的病程分别为8.88、9.31和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P=0.6927)。17例有可疑接触史患者的平均潜伏期为1d。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情温和,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类似。建议将甲型H1N1流感传染期判断标准调整为患者自出现症状前1d至发病后10d。
张巧利钟新光刘志权张泽武杨培文潘伟彪吴福全杨专青张丽华詹剑峰邓念强单金华
关键词:流行病学病毒潜伏期
冠心病患者血清叶酸水平的临床意义
2013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及与血清叶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丙二醛水平及不同患者FMD水平的差别及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65例,高血压病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0例,检测血清叶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丙二醛水平及不同患者FMD水平,比较其差别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及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高血压病患者,而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三组之间血清丙二醛水平呈相反趋势,而FMD水平呈相同趋势;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与FM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低血清叶酸水平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其危害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而这种危害可能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
程飞潘伟彪兰军涂昌陈本发
关键词:冠心病叶酸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氧化应激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004年
目的 :分析判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学特征 ,并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36例应用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均为窦性心律 ,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4 89阵 ,其中 2 4h内发生 1阵室性心动过速 19例 ,2~ 10阵 12例 ,10阵以上 5例。结论 :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应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 ,充分认识高危因素 ,客观评价其预后。
姚红潘伟彪郭灼林兰军
关键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预后心律失常
美托洛尔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观察β-受体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商品名:倍他乐克,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临床疗效。方法 3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47±14.4)岁,心功能Ⅲ~Ⅳ级,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6.25~12.5mgBid)口服美托洛尔。结果 美托洛尔能增加的输出量,减慢心率,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20例,改善8例,总有效率(93.3%)。结论 在抗心衰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莫俏峰潘伟彪
关键词:美托洛尔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石龙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5例为实验组,选择同期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及CD133双阳性细胞EPCs的数量,并且检测每位患者hs—CRP水平。于住院后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使用Gensini评分系统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统计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外周血EPCs数量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EPCs分别为(30.95±5.50)、(58.66±4.45)个/10万.而实验组与对照组hs—CRP分别为(40.25±9.80)、(3.45±1.68)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内EPCs数量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增加亦随之升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的程度与EPCs数量呈正相关(r=0.593,P〈0.01),而hs—CRP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14,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而hs—CRP则明显增加,但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外周血EPCs数量增多,hs—CRP则没有明显改变,EPCs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而hs—CRP反映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活动程度。
涂昌陈杰民李淑芬梁逸仙兰军陈本发潘伟彪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祖细胞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敏C反应蛋白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