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梁 作品数:9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经济管理 更多>>
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关键词:门静脉系统血栓 TIPS 介入治疗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 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发生骨关节炎之前最经典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术式由一系列直线截骨组成,截骨骨块复位后稳定性较差。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urved periacetabular osteo... 王忆茗 阎作勤 王会仁 陈及非 华秉譞 孙铂林 李忱 朱梁 郭常安关键词:截骨术 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肝癌大鼠肿瘤微转移时间窗的筛选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稳定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肝癌Buffalo模型大鼠肿瘤微转移时间窗。方法:采用McA-RH7777/EGFP细胞株皮下注射成瘤后制备瘤块。取35只Buffalo大鼠,开腹直视下将瘤组织块种植到肝脏,制备大鼠肝癌模型。观察模型大鼠生物学行为,于种植后7、12、18、21、26d检测大鼠肝功能后分别处死7只大鼠,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肝内肿瘤生长情况、肺转移情况。结果:种植后7d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见大鼠肝内均有肿瘤提示造模成功。种植后大鼠体质量7d内增长不明显,之后开始增加至21d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大鼠肝内肿瘤体积7d时为(13.36±2.90)mm3,12d时为(162.5±69.71)mm3,26d时达(1 683.36±375.02)mm3。肝外转移情况:21d时肺部出现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的小转移灶,26d时肺部出现肉眼可见多发小转移灶。肝功能检测发现26d时白蛋白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肝癌Buffalo大鼠模型中,12~18d为肝癌的微转移期,21d后为晚期肝癌。 张巍 钱晟 朱梁 周波 杨国威 刘嵘 瞿旭东 王建华 颜志平关键词:肝癌 微转移 绿色荧光蛋白 E-cadherin在经动脉栓塞治疗肝癌时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肺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大鼠肝癌模型行经动脉栓塞治疗,探讨栓塞治疗对肝癌肺转移及E-cadh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Buffalo大鼠,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大鼠肝癌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对照组(A组):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注入0.9%氯化钠液0.2 mL;肝动脉结扎组(B组):分离肝动脉后用缝线结扎;小剂量栓塞组(C组):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注入超液化碘油(0.2 mL/kg);大剂量栓塞组(D组):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注入超液化碘油(0.4mL/kg)。术后观察体质量及肿瘤变化。21 d后处死大鼠,收集肝和肺标本,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及肺转移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的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术后21 d,D组肝脏肿瘤生长较其他3组明显受抑;B、C组肝脏肿瘤生长较A组明显受抑(P<0.01)。D组肺转移个数少于其他3组(P<0.01)。D组E-cadherin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A、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Ecadherin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大鼠肝癌模型中,经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可增加E-cadherin表达,大剂量的碘油栓塞能抑制肿瘤生长,降低肺转移。 张巍 钱晟 瞿旭东 朱梁 周波 杨国威 王建华 刘嵘 颜志平关键词:肝癌 栓塞 肺转移 E-CADHERIN 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NCBP)治疗癌性疼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1例晚期肿瘤伴持续性疼痛患者,在CT引导下采用双侧后路膈脚前阻滞法阻滞腹腔神经丛。结果:11例NCBP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周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度缓解(MR)1例,有效率90.9%。术后2个月CR:5例、PR:3例、MR:3例,有效率72.7%。3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例出现轻中度腹泻。结论:CT引导下经皮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陈颐 颜志平 王建华 王小林 罗剑钧 刘清欣 朱梁 周波 李说关键词:腹腔神经丛 癌性疼痛 镇痛 部分供肝肝移植术后急性肝静脉流出道阻塞二例报道 被引量:1 2008年 劈离式肝移植与活体供肝肝移植部分缓解了供肝的缺乏,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肝静脉流出道重建是部分供肝肝移植的难点。肝静脉流出道阻塞,门静脉过度灌注会引起移植肝充血,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活体右半供肝肝移植术后流出道阻塞的发生率为0~4%,大多数发生在术后2个月或以后,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的急性流出道阻塞极少。我院有2例患者在部分供肝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现结合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肖永胜 周俭 樊嘉 邱双健 黄晓武 纪元 朱梁 程洁敏 王建华 王玉琦关键词:活体供肝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急性 劈离式肝移植 流出道重建 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内固定治疗犬股骨颈骨折 2016年 目的探讨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中VEGF的缓释性能和生物活性,以及涂层螺钉内固定治疗犬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制备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利用涂层的吸附功能负载和缓释VEGF。观察涂层螺钉的表面结构并检测其细胞毒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负载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的缓释性能。取10只健康成年犬,采用自身对照,构建犬股骨颈骨折模型,实验侧置入负载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对照侧置入空白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利用X线片、组织病理学染色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螺钉表面成功涂覆纳米石墨烯缓释涂层,且该涂层没有增加螺钉的细胞毒性。涂层螺钉可实现VEGF持续9d的有效缓释,最高释放量为(9.51±0.23)ng。X线片示实验侧愈合情况优于对照侧。实验侧骨小梁面积百分比(50.8%±3.3%)较对照侧(43.7%±3.9%)大,骨小梁宽度[(146.8±19.5)μm]较对照侧[(129.0±10.2)μm]增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新生骨小梁面积(17.3%±1.5%)较对照侧(8.3%±1.6%)显著增大,微血管密度计数[(113.4±12.5)个/高倍镜]较对照侧[(61.2±9.4)个/高倍镜]显著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石墨烯涂层可在空心螺钉表面负载和缓释VEGF。负载VEGF的纳米石墨烯涂层螺钉具备一定的生物活性,可以增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内血管的修复能力。 李朔 张显 潘建锋 袁恒峰 范文帅 朱梁 张璟 王忆茗 查孝龙 李忱 阎作勤 郭常安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骨钉 纳米复合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两种介入途径治疗急性、亚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portal vein,PV)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治疗急性和亚急性(发病一周至一月)的PV及SMV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下述两组:选择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途径)置管溶栓(19例)和经皮穿肝内门脉(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置管溶栓治疗(9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一周至三个月,其中治疗成功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组中,16例随访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3例SMV及PV恢复部分血流,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组中,6例患者的PV及SMV内血栓大部分清除,血流基本改善,2例患者PV及SMV血流部分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两天死于腹腔出血)。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好于后者。 朱梁 王建华 颜志平 刘清欣 罗剑均关键词: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溶栓治疗 介入治疗 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 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0~35岁,平均(27.4±4.4)岁.术前股骨头中心点垂线与髋臼外侧边缘夹角(Wigberg central edge angle,CE角)为9°~13°,平均11.1°±1.4°.首先应用3D技术个体化重建骨盆虚拟模型,通过软件确定最佳的髋臼周围弧形截骨线,设计与髋臼表面匹配的截骨导向模板;再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盆模型及截骨导向模板,在骨盆模型上使用导向模板进行术前计划并模拟截骨矫形操作.经髋关节前外侧入路,行髂前上棘截骨暴露髋臼内壁,将截骨导向模板放置于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之间的切迹与四边体内侧面的远端之间,与骨盆内壁贴合,依据导向模板完成髋臼弧形截骨;再行耻骨截骨,参照术前计划对髋臼进行矫形,固定截骨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天复查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CE角.结果 2例经3D打印的截骨导向模板在模拟操作后需修正,其余截骨导向模板在术中与患者骨盆内壁解剖结构均贴合良好.术后CE角增加至27°~3l°,平均29.3°±1.2°;手术时间1.5~3.0 h,平均(2.0±0.6)h;出血量480~1 000 ml,平均(640.0±180.8) ml.术中发生髋臼下方骨折1例,无骨盆后柱骨折和髋臼撞击发生.结论 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3D打印技术辅助可使髋臼周围截骨更加直观、精确和简便,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王忆茗 阎作勤 黄佳军 王会仁 陈及非 华秉譞 孙铂林 李忱 朱梁 郭常安关键词: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