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mmol/L、1mmol/L、5mmol/L、10mmol/L、20mmol/L、40mmol/L)二甲双胍分别处理TPC-1细胞24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TPC-1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在40mmol/L组加入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Compound C,观察其对TPC-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AMPK(p-AMPK)及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0mmol/L组比较,1mmol/L及5mmol/L组的TPC-1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P>0.05);而10mmol/L、20mmol/L、40mmol/L二甲双胍均可明显抑制TPC-1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与0mmol/L组比较,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均可明显增加TPC-1细胞凋亡率(P<0.001);而加入Compound C后,40mmol/L组TPC-1细胞凋亡率较前明显下降(P<0.001)。与0mmol/L组比较,1mmol/L、5mmol/L、10mmol/L、20mmol/L、40mmol/L组p-AMPK、Caspase-9表达量增加。结论二甲双胍可诱导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凋亡,且二甲双胍诱导TPC-1细胞凋亡的过程可能与激活AMPK通路有关,可能由Caspase-9介导。
- 李宇徐瑾贺会清唐婉黄娅军
- 关键词:二甲双胍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凋亡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CASPASE-9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与rhTPO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及氧化应激反应比较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免疫学及氧化应激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60例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根据采取的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小剂量组患者(n=75)给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rhTPO治疗,大剂量组患者(n=85)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rhTPO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非酶抗氧化指标、酶抗氧化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90.6%)与小剂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CTLA-4、IL-10、TGF-β1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AC、SOD、MT、GSH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皮疹、头晕、恶心、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rhTPO联合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氧化应激状态,且应用小剂量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接近,因此选择小剂量丙种球蛋白与rhTPO联合的治疗方案具有更低的治疗成本,性价比较高。
- 杨金乐王庆海徐瑾杨娟彭家龙明华丽
- 关键词: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丙种球蛋白免疫氧化应激
- 骨钙素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骨钙素(OC)是骨基质的主要有机成分之一,临床上常通过测定血清中OC水平辅助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评估抗骨吸收治疗效果以及预测骨折风险等。近年来研究发现,OC在糖脂代谢与能量调节方面发挥着新兴作用,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本文就OC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疾病早期识别提供新思路。
- 朱钰佩徐瑾
- 关键词:骨钙素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
- rhTPO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对VEGF-C表达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对VEGF-C表达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选取6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分别接受rh TPO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单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C表达量及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变化。研究组Neu造血重建时间、粒缺合并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C表达量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5),且研究组患者血清VEGF-C表达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A、SOD、CAT值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01),MDA均低于治疗前(均P <0. 001),且研究组患者的TCA、SOD、CAT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MDA均低于对照组(均P <0.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T、Zn、GSH、Se值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01),Cu均低于治疗前(均P <0. 001),且研究组患者的MT、Zn、GSH、Se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Cu均低于对照组(均P <0. 001)。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辅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显著改善VEGF-C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效果显著。
- 杨金乐王庆海徐瑾杨娟彭家龙明华丽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地方高校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研究
- 21 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良性发展能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地方高校是地方教育机构,也是地域文化的中心,不可推卸承担着引领和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重任...
- 徐瑾
-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域文化
- 文献传递
-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与单用两药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影响及不良反应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与吡格列酮或者二甲双胍片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对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按治疗方式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分为3组各46例,A组予以吡格列酮治疗,B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复合组予以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组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标、血脂及不良反应。结果复合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糖指标、胰岛素指标、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C(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复合组显著低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高密度脂蛋白C(HDL-C)均较治疗前上升,复合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均有胃肠道不适、水肿、乏力、发热发生,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吡格列酮或者二甲双胍片均可起到相似的临床效果,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复合制剂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两药,能更有效地改善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且不良反应少。
- 杨娟徐瑾杨金乐钟玉梅
- 关键词:二甲双胍片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
- 二甲双胍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关作用机制被引量:4
- 2019年
- 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其分化程度好,生长速度缓慢,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但PTC的发病率却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PTC的主要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及术后TSH抑制治疗等,由于常规治疗带来的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新方法治疗PTC意义重大。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是临床上的一线降糖药物,而且还具有改善肿瘤预后的特点。目前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抗PTC效应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包括活化LKB1 AMPK、抑制mTOR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CXCL8分泌,影响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抑制GLUT1和PKM2的表达,降低TSH水平等。但具体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本文就二甲双胍抑制PTC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 李宇徐瑾贺会清
- 关键词:二甲双胍甲状腺乳头状癌AMPKMTOR细胞周期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