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 作品数:72 被引量:212H指数:8
- 相关作者:徐芳洁蒋红群杨琨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铜仁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兵团博士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8
- 2015年
- 为体外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代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代细胞的表面抗原;取第三代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Scal-1、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97.1%、87.1%、0.7%;在成骨培养基的诱导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在成软骨培养基的诱导下,阿利辛蓝染色阳性。由此可知,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 张猛冯文磊王艳杰徐芳洁张宏伟陈雪玲吴向未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成软骨分化
- qRT-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 F的表达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耐药株20株,耐多药株20株和标准株H37Rv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水平;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株相比较,毒素基因mazF6,9在单耐药组(11.151 9±22.317 21;8.430 6±17.978 97)及耐多药组(4.601 6±1.290 18;6.962 7±6.929 48)表达均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F3基因在单耐药组及耐多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毒素基因mazE3在单耐药(0.360 6±0.125 27)及耐多药组(0.201 6±0.165 42)中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E6均无统计学意义,mazE9只有在耐多药组(0.398 9±0.376 79)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毒素基因mazF6,9抗毒素基因mazE3,9可能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形成,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 刘微赵继利屈艳琳谢婉莹袁俐
-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耐药性耐多药
- 原头蚴及囊液促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及原头蚴对体外培养BABL/c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的影响。方法取BABL/c小鼠脾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加入不同浓度囊液/原头蚴共培养72h,用ELISA检测上清液TGF-β含量;同时收集细胞并提取mRNA,用RT-PCR检测TGF-βmRNA的相对表达量。试验以PBS与脾细胞混合培养组为对照。结果 ELISA检测囊液组和原头蚴组TGF-β分泌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囊液组和原头蚴不同浓度组及对照组TGF-βmRNA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囊液/原头蚴不同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头蚴和囊液均能刺激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TGF-β表达增加,提示原头蚴和囊液中含有能促使宿主产生TGF-β的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在包虫病的免疫逃避中发挥一定作用。
- 陈小林印双红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囊液原头蚴脾细胞TGF-Β
-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TGF-β1表达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早期感染BALB/c小鼠TGF-β1的表达情况。方法用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 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1、3、5、7、9、12d处死,取其脾细胞和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TGF-β1的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实验鼠Eg感染后第1~12d,外周血TGF-β1的含量为2695.79~3055.09n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 mRNA相对表达量为0.029~0.06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及其mRNA表达量均有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譬增高的趋势。结论TGF-β1在小鼠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表达增加,可能有利于细粒棘球蚴的免疫逃逸。
- 印双红陈小林徐芳洁张旭勇吴向未陈雪玲侯隽李迎利王洪涛
- 关键词:BALBC小鼠细粒棘球蚴TGF-Β1实时荧光定量
- 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3个微卫星座位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采用基因扫描技术研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群体D16S5 39、D13S317、D7S82 0 3个微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情况 ,获得 3个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结果表明 3个基因位点在两民族中均具有遗传多态性 ,两民族样本在这
- 袁俐陈雪玲王仙吴万贵邢建新张辉袁育康李生斌
- 关键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微卫星遗传多态性基因扫描
- 泡状棘球蚴和细粒棘球蚴理化分析的实验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节体外培养时,上清液理化性质和头节内糖原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分别抽取20mL胎牛血清和180mL的RPMI-1640及2mL双抗至无菌瓶中,混匀后封紧瓶口以供备用。为保证不改变培养液的理化指标,整个培养测定过程不允许换液。将泡状棘球绦虫原头蚴和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各分成四组不同的密度后,进行体外培养,密度分别为0(个)/15mL、10000(个)/15mL、20000(个)/15mL、30000(个)/15mL,分别于0d、1d、2d、3d、4d、5d测量PH、乳酸含量、钙离子含量、葡萄糖含量、糖原含量的变化情况;应用医疗血气分析仪测量培养上清液PH、乳酸含量、钙离子含量、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应用糖原试剂盒检测原头蚴体内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种原头蚴体外培养时上清液PH值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两种虫体上清液乳酸含量、钙离子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密度越大,上升趋势越明显;两种虫体上清液葡萄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两种虫体体内糖原含量均随着虫体的生长而逐渐累积,但后期均呈下降趋势,且密度越大,下降趋势越明显;经过统计学分析,同种头节不同密度组内比较时,上述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头节同密度下组间比较时理化性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时,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相似;两种原头节代谢过程中均产生以乳酸为代表的酸性物质,并导致外环境PH下降;两种原头节生长过程中均会出现钙离子累积。
- 刘新伟桂显伟武杰邹海亮陈贺捷姜慧娇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理化性质原头蚴体外培养
- 纳米化阿苯达唑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观察比较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化阿苯达唑在体外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影响。方法将阿苯达唑粉剂溶解于DMSO后与纳米化阿苯达唑分别配成3.13、6.25、12.5、25μg/m L浓度,按照所设分组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药物处理组经伊红染色后原头节的形态及活力。ELISA试剂盒测定药物作用3、6 d后原头节体内抗氧化酶NQO-1的活性变化。结果将相同条件下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环阿苯达唑各浓度组原头节的活力较空白对照组降低。12.5、25μg/m L浓度组纳米化阿苯达唑酶活性变化高于阿苯达唑粉剂组。结论阿苯达唑粉剂和纳米阿苯达唑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纳米化阿苯达唑在体外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长作用优于普通阿苯达唑粉剂,有望成为治疗细粒棘球蚴病的一种新的剂型。
- 郭峰董丹陈聪哲杨琨侯隽王仙吴向未陈雪玲
- 关键词:阿苯达唑纳米材料体外实验
- 蜱传饶氏立克次体感染致脑膜炎1例被引量:5
- 2018年
-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组由立克次体(Rickettsiae)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多发生在热带与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本文报道1例蜱咬伤后以发热、脑膜炎为主要表现,应用PCR技术在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饶氏立克次体核酸而确诊,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谢松松谢松松鲁晓擘鲁晓擘郑嵘炅左维泽左维泽张跃新
- 关键词:蜱咬伤脑膜炎多西环素
- 原头蚴及囊液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L-2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及囊液对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产生IL-22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脾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原头蚴或囊液共培养48 h,检测上清液IL-22表达量及细胞IL-22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同浓度原头蚴或囊液分别在0、12、24、36和48 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IL-22+T细胞比例变化。RPMI 1640培养基与脾细胞共培养设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LISA和q RT-PCR检测显示在原头蚴为1 000/ml和囊液蛋白质量浓度为2.05 mg/ml时脾细胞产生IL-22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原头蚴组及囊液组CD4+IL-22+T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原头蚴及囊液均可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L-22增加,提示IL-22可能参与宿主防御细粒棘球蚴感染。
- 蒋红群方海瑞陈聪哲董丹陈雪玲
- 关键词:原头蚴囊液脾细胞IL-22
- 细粒棘球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被引量:1
- 2022年
- 背景:目前,国内外有关细粒棘球蚴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报道很少,细粒棘球蚴与干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otch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培养1,2,3 d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Notch-1,Jagged-1,Hes-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相比,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细胞增殖明显(P<0.05);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相比,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细胞增殖上调(P<0.05);(2)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及mRNA表达: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低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组高于单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高于特异性抑制剂DAPT组(P<0.05);(3)结果表明,细粒棘球蚴可通过Notch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这一现象可能为细粒棘球蚴外囊的形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从而解释细粒棘球蚴感染宿主后如何获得免疫逃逸,甚至可能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打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 梁学奇周慧武杰习羽何家赓秦乐陈雪玲吴向未孙凡牛建华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粒棘球蚴增殖NOTCH信号通路